1、书法界的“苏黄米蔡”分别是哪四个人?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人。 米芾(-)宋代杰出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温士,自号鹿门居士。 最後應該是蔡京,,為什麽被除名??大家都知道~~~~他是大奸臣撒~~~~所以拿個蔡襄頂著··其實他比蔡京差遠了··
2、北宋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中的蔡指的是蔡襄还是蔡京?
不是蔡京是蔡襄的堂弟,蔡襄书法也很好因为蔡京名声太坏了 所以四大书家也有蔡襄而不是蔡京的说法蔡襄(-),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蔡襄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3、宋代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哪四位
苏轼 米蒂 黄庭坚蔡襄 北宋后期出现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打破了晋代“二王”和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严整格局,建立了抒发个性、纵恣疏放的书风,统领了南宋书坛并影响各代。 四大家中年长者系蔡襄(字君谟,~),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他的艺术活动可追溯到北宋中期,蔡襄通诗文,书擅各体,草书尤精,师法晋之二王、唐之虞世南、颜真卿、徐浩,故其书风多变。米芾则是更具个性特征的书家,草书具二王之韵。书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他的《多景楼诗贴》(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笔态纵横不羁,雄毅高迈,显现出直抒胸臆、真率豪放的艺术个性。苏轼“自幼好书,老而不倦”,其书博取古之众长,擅长行、楷、从《兰亭序帖》入手,后取颜真卿之神,故其书风绵里藏针。他多用卧笔、偏锋,笔形丰腴酣畅,笔势在翻澜中不失豪爽劲骨,被黄庭坚赞为“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苏轼今存有《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碑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黄庭坚书法长于行、草,作书以险为胜,奇崛不平,恣肆纵横,风韵洒脱。结字内紧外松,笔势伸张,与他开创的“江西诗派”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传世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诸上座》等。
4、宋代四大书法家是哪些?
宋代有四大书法家最为有名,即苏、黄、米、蔡四家。苏是苏轼,即苏东坡;黄是黄庭坚;米是米芾;这都无可非议。可“蔡”呢?有人说是蔡京,也有人说是蔡襄,到底是谁呢?其说不一。 最通常的说法是,本来这个蔡是蔡京,人们虽然承认他的书法造诣,可特别憎恶他的人品,所以人们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家地位。在宋哲宗元佑年间,他为了排除异己,把司马光等人称作“奸党”,并亲自写碑文,写上他们的“罪状”,刻成碑立在全国。当时有许多石匠拒绝刻这个碑,结果都被坎头处死。等到蔡京一死,人们马上把那座“元佑党人碑”砸个粉碎。人们还把他和当时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贯、杨戬,并称为“四大奸臣”。 蔡京人品极坏,人们怎能容忍他在“四大书法家”的行列之中?所以就把他开除了。可“苏黄米蔡”又说顺口了,就让蔡襄取而代之 蔡襄善于学习先人精华,又特别刻苦努力,书法很有特色。所以人们认为他应该排在“四家”之首,不应该受蔡京的连累排在最后。 蔡襄不仅书法造诣很高,而且人品极好。他在朝为官时,敢于直言,连一些权臣都怕他三分。他在福建泉州做官时,修建了后来非常著名的洛阳桥,又修建了七里的林荫大道,为当地人民所欢迎。 由此看来,人品比书品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会写好字,不会做好事,人民一定要垂弃他,即使在书坛上也不会给他留下一个小小的地位。
5、宋代四大书法家是哪四位?
苏黄米蔡宋人书法“尚意”,一变唐以来“尚法”的传统书风,注重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这一时代造就了 北宋四大家,人们称为“蔡苏黄米”。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四家之妙,于此表露无遗。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努力革新。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黄庭坚行书墨迹卷。建中靖国元年山谷五十七岁时所书。卷后自题云:“持到淮南,见余故旧可示之,何如元佑中黄鲁直书?”盖其晚年得意之笔。明代文徵明评其:“真得折钗、屋漏之妙。”有影印本行世。 米芾 米芾,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他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蔡襄 蔡襄,字君谟。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