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秦观词独特的白描手法。 白描手法具有朴素之美。 秦观生活在一个令人感到空虚的时代,连年不断的社会动乱,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宦官间的明争暗斗,他虽抱有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但无休无止的派系斗争,使他感到前途茫茫。作者把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通过抒情宛转地表达出来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出雾霭飘绕,遮蔽着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的自然景色,纵是极目远眺,忘断天涯,桃源样的乐土也无法寻得。 绍圣初年,章惇当政,变法矛盾十分激烈,由于秦观跟从苏轼抨击王安石新政而卷进了朝庭的派系斗争,新派得势,旧党大量遭受贬斥,卷进这场斗争旋涡的秦观,也没有能够幸免,明写生活实景,而宦海沉浮,仕途蹉跎的感伤情绪寓于其中。既可虚指情,亦可实指景。妙语双关,以达到物我统一的艺术境界,让读者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到正是作者的愁心朦胧,才反馈出自然界的朦胧。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出自哪里?
《踏莎行·雾失楼台》 北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语文书上有的我就不说了,说点别的见解少游的诗词本来风格凄凉,但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就接近凄厉了,果不其然,数月后,秦观离世。“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句为东坡所最喜欢。后人对这句的具体意思猜测甚多。“郴江”指作者,“郴山”指东坡,因少游与东坡本是极密好友,同时贬官,少游因追随东坡而落此下场,官场梦想破灭,心情矛盾,感慨良多,写下此词。整首词意境就两个字……“凄厉”!
3、“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地方??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意思是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出自:《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宋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⑿?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踏莎行:词牌名。郴(ē)州:今属湖南。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砌:堆积。无重数:数不尽。扩展资料: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元祐六年(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4、“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句话写了雾的什么境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看雾是雾——看雾不是雾——看雾还是雾!
5、写出下面语句的意境: 雾失楼台:___________ 月迷津渡:___________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3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