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

1、介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鉴赏?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其中“谢司马”应为王羲之至友谢安。此帖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释文:“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平安帖》》(可下载后,放大观赏)  《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此帖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  我们在上一个月反复说明了一个道理,乱世对于社会政治而言是让人不安的,但对文化而言并不是这样。魏晋南北朝给我提供的文化记忆,除了曹操、诸葛亮、魏晋名士和陶渊明的诗文外,还有大量超越文学的各种文化现象。今天要谈的王羲之就牵涉到一种不可失落的文化记忆。  余秋雨:大家好,又到了我们的时间了。我们长久地把我们的学问和把我们的文化全部寄托在文本上,这个文本不是直接的一个审美对象,它是一个转换性的文字,多少年来,在黄卷青灯下练就的眼神对于美的信号缺乏敏感、缺乏判断能力。文本很重要,我们前面也讲了很多文本,但是我们多么真心地希望一旦有形象出来,我们能捕捉它。遗憾的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很难捕捉到非常重要的、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记忆的形象,不管是诸子百家,还是屈原、司马迁,形象感都是不强的,他们没有留下更可靠的形象。但是就在魏晋南北朝,有形象可以供我们谈论、供我们记忆了。我们先从王羲之开始,激活我们关于形象的记忆,激活人们对于线条的一种敏感。  中国在很早的时候曾经享受过这种非常抽象的线条美,一直像经纬一样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始终,我很想让大家谈谈一个问题,就是书法到底重要吗?重要到什么程度?哪一位先讲?  我觉得书法在历史上很重要,它用一种单纯的、也是高贵的颜色传承着文化。但是近代以来,尤其是白话文运动和简体字推广以来,我觉得书法重要性丧失了,我觉得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书法更多的成为了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且把写书法当做一件附庸风雅的事情,导致了书法艺术很小众,而且也很自恋,所以我觉得它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我认识一个同学,她写字非常漂亮,人也心平气和的,她跟我说她小时候脾气很不好,然后父母就送她去练书法,书法让她变成现在的样子,非常的平静,不张扬。  我来概括一下吧,书法对中国文化有一种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就是那种线条了,它的内容倒反而已经不重要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类似的艺术,其他民族也有文字,但是从来没有把文字当做一种最高的艺术,极抽象的,以线条的流动来表现一种民族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典雅的、曲折的、游动的、收敛的,但是又可能是狂放的,它全部体现在这个上面了,和里面的内容其实不是很有关系。  王羲之应该是这个领域里至高无上的一个人物,他开创了一代典范,《兰亭序》的认知度是非常高的,哪怕绝大多数认知它的人读不下来那个文句,但看到那两个字就知道这是中国,象一个民族的记号,不必要很宏大。《晋书》的《王羲之传》里提到王家是当时的名门,文化程度高,也有一定的官职,而且孩子一个个都是出落得比较的潇洒漂亮,所以有一个叫郗鉴的太尉来到王家招女婿,男孩子们觉得是这么一个高官来找女婿,每个人都有点装模作样,唯独在东边的床上有一个人,袒露着肚子在吃东西,潇洒到了极点了,这就是王羲之。大家知道吗,现在我们之所以把女婿叫做东床,就是由这个典故来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爱的魏晋南北朝,郗鉴看中了这么一个怪人,选对了一个王羲之,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那个时候他字就写得非常好,名气越来越大。最有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有个老太太卖扇子卖不掉,王羲之看着可怜,魏晋名士总想表现一下,他就在上面写几个字,老太太就哭了,觉得干干净净的扇子都卖不掉,你给我涂得乱七八糟怎么卖得掉,王羲之说你可以增加十倍的钱去卖,这是王右军的字,结果大家来抢购,第二天老太太又来找王羲之写字,王羲之觉得挺麻烦了,就拒绝了。这种事情在当时晋代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羲之写字寻找一个审美对象,他所寻找到的最美的审美对象是鹅,鹅的潇洒、鹅的洁白、鹅的这种动作太像书法了。王羲之知道有一个老太太养鹅养得特别好,就到她家里去看,那个老太太就把鹅先蒸熟了给王羲之吃,因为贵客来临,所以就变成了个悲喜剧。后来他只要见到鹅就不肯走,而且问人家要,后来有个道士就说其实你用不着给我钱,也用不着这么求情,你写一点东西来换就可以了,这个道士真是聪明,换到了稀世珍宝,王羲之也获得了自己所喜爱的鹅。所以山阴道上的道士用鹅来换取王羲之的《黄庭经》这样的故事,就成为一个非常美的文化传说。  我们必须记住王羲之,因为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峰,在他之前也出过不少杰出的书法家,却都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他之后优秀书法家更是代不乏人,但都把他看作是永恒的导师。  有各种好的书法,但是王羲之奇迹般地成了最高峰,而且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了最高峰,所以我们要直接面对一下《兰亭序》。很多中国古代文人无数次地把它临摹,所以这个字就像图腾一样,深深地刻在中国文人的心头,连王羲之写错的地方你也得写错。有趣的是王羲之本人也觉得这一幅写得好,他后来也无数次地重新写过,但都没有这幅好,所以他说是神的力量推动自己把它写出来的。  这幅书法前面是写时间、地点、风景,实在是很通俗,像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已经成为了成语,但到了后面就慢慢地变艰深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了。这篇散文的结构基本上受到了魏晋名士清谈之风的影响,但是对魏晋名士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他认为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各种各样的感觉,都会不断地产生,但是实际上呢我们要选择,古代和今天、未来是一件事,这是王羲之在《兰亭序》里非常精采的表达。魏晋名士讨论到最后,就认为生死是一件事,长寿和短命是一件事,但是王羲之说不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他觉得最好玩的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古人、今天和后人连在一起,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今天的聚会就很有意思了,把每人写的诗结合在一起写给《兰亭序》,多少年以后看到以后就会想起我们的聚会,历史就像流水一样贯穿起来了。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

2、王羲之书法作品欣赏1500字

著名书法家潘守宇鉴赏书法兰亭集序: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种频率(天人合一),动静的平衡,《兰亭》就像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是您觉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兰亭》为何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在打破平衡时维持了平衡。“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动态平衡美!就像惊鸿一瞥的瞬间凝化在纸上成为永恒呈现在您的面前,书法是时代和书法家的心电图!—-这是形。???? 《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以情作书的光辉典范,通篇洋溢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意境,让人观赏有:“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感觉。—这是神!群贤毕至少长集,文人墨客修契礼。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

3、王羲之书法鉴赏200字

《奉橘帖》:此帖虽聊聊数字,但各各不同,有的方折,峻棱毕现,有的圆转,圭角不露,视若轻盈,实则厚实,墨色湛润,神闲态浓,中锋、侧锋并用,聊聊数字,令人回味无穷。……《奉橘帖》二行,是王羲之行书的主流风貌,点画的行态,灵活多变,意趣丰富,且书风坦然清纯,字字挺立,体态舒朗,结体的纵横聚散恰到好处,其造型大多是圆润的椭圆形,有轻灵之感。

王羲之书法欣赏(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

4、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是什么?全文?

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 《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 《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 《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 《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 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怎能不悲痛呢?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5、王羲之的书法特点!!!8个字!!

总的来说是: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34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