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黄庭经原文(《黄庭经》中“左为少)

1、<<黄庭经>>是哪位道家的先闲写的

书名,即《黄庭经》 道教经典。约出于中国魏晋之际,道教传说此经乃上界仙真降授南岳魏夫人。经文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书内容大致相同,皆以七言韵文体写成。但《外景经》文句较为简略,不分篇章;《内景经》分作36章,文字亦较繁琐。一般认为《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前,亦有学者考证《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后。此经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经中宣称人首脑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处。修道者若能常诵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不死成仙。除诵经思神外,经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牙、飞奔日月等方术,而特别重视积精累气之术。自晋代以来,此经流传颇广,历代道士注解者甚多。早期上清派奉此经为主要经典之一,唐宋内丹家亦深受此经影响。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朗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原文(《黄庭经》中“左为少)

2、《黄庭经》中“左为少阳右太阴” 翻译是:少阳,左目也。太阴,右目也。那少阴和太阳又是哪里呢?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即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先哲在天文学中也有“四象”一词,不过,这与《易》中的概念完全不同。先哲在观察星辰时,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东南西北各有七宿,每个七宿联系起来想象很象一种动物:东方苍龙(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太阳、太阴、少阴、少阳在《黄帝内经》中也作为经络名字出现,人体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黄庭经原文(《黄庭经》中“左为少)

3、《黄庭经》是一本什么书

《黄庭经》是一本什么书?文/铁冠道人授经源流:王褒传南岳魏夫人《黄庭经》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云笈七签·三洞经教部》云:“《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又名《大帝金书扶叶》,大帝君官中尽诵此经。金简刻书之,故日金书,又名《东华玉篇》。东华者,方诸宫名,东海青童君所居也。其中仙曹多斋戒诵咏,刻玉书之。”《黄庭经》本是东海方诸宫中所秘藏的一部经书,以“金简刻书之”,足见其珍贵。而扶桑大帝君宫中仙人,多斋戒诵读此经,刻玉书之,故又称之为“玉经”。魏晋时期,南岳魏夫人精思求道,感“扶桑太帝君命旸谷神王传南岳夫人,授受斋戒九日。”也就是说《黄庭经》是扶桑大帝传给魏夫人的。然据《南岳魏夫人内传》的记载,此经是清虚真人王褒传授给魏夫人的。凡人私窃其道难成《黄庭经》云:“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行变万神。”据务成子《黄庭经》注云:“虚皇者,紫清太素高虚洞耀三元道君内号也。太上即高圣太真玉晨玄皇大道君。”也就是说《黄庭经》是太上玉晨大道君于蕊珠宫中所作,本来是写给天上的神仙读的书,后来魏夫人精心求道,感清虚真人传授此经,以教天下学仙之士的。《黄庭经》一书内涵丰富,蕴藏着学仙之秘诀,所以自古以来,皆学仙之士师徒传授,受经之人,要备法信,还要告盟三官。《黄庭经·沐浴章第三十六》云:“黄庭内经玉书畅,授者为师受者盟。云锦凤罗金钮缠,以代割发肌肤全,金书玉景乃可宣。传者可授告三官,勿令七祖受冥患。太上微言致神仙,不死之道此其文。”若不依次而行,就是窃经,鬼神嗔怒,学道难成。《真诰》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王兴未蒙师传,私自缮写《上清大洞经》、《黄庭经》等经书。过江的时候,书被吹掉了许多,只剩下一卷《黄庭经》。后来在剡山读《黄庭经》,又被山中神灵烧掉了他的房子。不得已,王兴只好在露天读经,不想又突然下起了大雨,经书全被打湿。足见求仙不由师承,经书而由窃取,其道难成也。《黄庭经》是一部教人修仙的书,近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有《黄庭经》讲义,就是讲解《黄庭经》的。但是陈撄宁先生的那篇讲义在讲述《黄庭经》的时候,并未尽其全部之精神,而是借《黄庭经》阐发自己的仙学理念,所谓“六经注我”是也。所以我觉得对于《黄庭经》的内涵有必要重新讲解一番。甲、何为“黄庭”?何为“内景”?务成子云:“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黄是中央之色,“脾为黄庭命门。”古人以五方五脏之气来看待人体,故以脾为土,在身体之中,谓之黄庭。务成子在《外景经》注里面又以“两目为黄庭”,前后不一,不知孰是?大抵是古代祖师以仙道秘诀,不敢妄传,所以作此前后模糊之语。我估计应该是在下丹田的位置,所谓“上有黄庭下关元”,也就是说黄庭在关元以上,身体之中部是也。内景,是体内的景象。古代没有解剖技术,很多人体的知识,都是修炼之人在虚极静笃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比如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都是的。修炼之人打坐的时候,闭目反观内视,可以看到一些奇异的景象。所谓内景者,就是“血肉、筋骨、藏府之象也。”乙、黄庭经主要讲的是什么?既然是《黄庭内景》,那么这个内景就是以五脏为主了。但是这个修炼的仙人所看到的五脏,并不是我们所见的血肉之躯,而是脱离了形骸的五脏之气、五脏之神。所以《黄庭经》里大量的描写了人体的气的颜色,比如“紫烟上下三素云”。而身中之神所穿的衣服,其实是这个部位的气的颜色,比如“黄庭内人服锦衣”,这个锦衣就是五色之衣,“即谓五脏之真气也”。心部之神是“丹锦飞裳披玉罗”,肝部之神是“青锦披裳佩玉铃”,脾脏之神是“黄衣紫带龙虎章”等等。《黄庭经》最大的特点就是“存神”这也是魏晋时期上清派修炼的主要特点。神是什么?神是精气之妙用,故《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云:“道者气之宝,宝气则得道,得道即长生矣。神者精也,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气行之则为道也,精存之则为宝也。”也就是说“神”并是不孤立的,他的存在是以精气为载体的。精气旺则神旺,精气衰则神疲。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宝精爱气的时候,精神比较好,不觉得累。如果不慎房中,恣情纵欲,那么“神”就会疲惫。所以《黄庭经》里再三提到“养生至慎房中急”,又说:“神仙道士非有奇,积精累气以成真。”后来白玉蟾祖师也说:“夫人身中有内三宝,曰精气神是也。神是主,精气是客。吾是主,金童玉女是客。所言神女三千六百,及乎三万六千神者,此皆精气所化。今人心猿意马……气力四驰,既精气不存,而欲金童玉女在左右,可乎?万神一神也,万气一气也,以一而生万,摄万而归一,皆在我之神也。”人身有神,身神相守,长生之道。道士行法,朝真拜表,所召者皆身中之神。如果修道之人不能宝精爱气,则精气耗散,神与形离,长生难求。《黄庭经》云:“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神苍华字太玄,脑神净赠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存神养生,来源甚早。《太平经》中已有论述。人之所以会生病,多是魂魄不守,身神外游所致。所以存思身中之神,可以使身体健康,疾病不生,乃至于灾患不侵。《黄庭经》所谓“千灾以消百病痊,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道经记载了叩齿之法,《真诰》云:“夜行常琢齿,琢齿亦无正限数也。煞鬼邪鬼常畏琢齿声,是故不得犯人也,若兼之以漱液祝说亦善。叩齿即神存,故鬼邪不得干。今修上道者,日夜既但有此事,所以并得长生尔。”啄齿就是叩齿,叩齿可以召身中之神,所谓“叩齿所以命神”是也。人能叩齿,则神存于身,鬼邪不敢近。所以道士在行法和存思礼拜的时候都要叩齿。而叩齿,乃是为了存神。

黄庭经原文(《黄庭经》中“左为少)

4、《黄庭经》的书写者是谁?作品的书法风格如何?并对相关内容作介绍!

《黄庭经》1、《黄庭经》介绍及评价《黄庭经》,小楷,书于永和中。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诸遂良《右军书目》认为是王羲之为山阴道士作。《黄庭经》有诸多名家临本传世,如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他们均从中探究王书的路数,得到美的启示。包世臣对《黄庭经》情有独钟,认为它“小字如大字”,用法备,取势远,“必也《黄庭》,旷荡处直任万马奔腾而藩篱完固,有率然之势”(《艺舟双揖》)。“率然”,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战阵之势、率然之势,在《黄庭经》中可观可悟,而王羲之论书也每多比拟为战斗,包氏之说尤可深味。然而也有人认为小楷《黄庭经》笔法不类王羲之,因此亦有真伪之辨。《黄庭经》摹刻上石,传在晋永和中,但已不可得见。已知《宋刻秘阁续帖》为最早刻本。此后《潭帖》、《宝晋斋帖》、《越州石氏帖》、《星凤楼帖》、《阅古堂帖》亦刊刻。明代则有《馀清斋帖》、《停云馆帖》等,其余各刻,不胜枚举,重摹叠刻不下数十本。各种刻本所刻字数、行数乃至字迹均有不同。如图为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宋星凤楼摹本,又名“水痕本”,共计九开半(跋一开半)。帖心纵19.4厘米,横8.1厘米。裱本纸围档,纵27.1厘米,横13.5厘米。七行“养”字有虫蛀伤残。从文中“摇俗”、“修太平”以及三“渊”字中一“渊”字缺末笔,当为宋刻古本之一。墨色凝重,传拓清晰,笔精墨妙,俊逸纵横,堪称佳品。帖后有明代人题跋,王穉登称此帖曾为明代碑帖学者顾从义所藏。该帖为天津著名收藏家张叔诚所得,一九八一年张氏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2、释文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龠盖两扉,幽阙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閈之,神庐之中务修治,玄膺气管受精苻,急固子精以自持,宅中有士常衣绛,子能见之可不病,横理长尺约其上,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间以自偿,保守貌坚身受庆,方寸之中谨盖藏,精神还归老复壮,侠以幽阙流下竟,养子玉树杖可扶,至道不烦不旁迕,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至关下,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明堂四达法海员,真人子丹当我前,三阙之间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绛宫重楼十二级,宫室之中五采集,赤神之子中池立,下有长城玄谷邑,长生要眇房中急,弃捐摇俗专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系子长流心安宁,观志流神三奇灵,闲暇无事修太平,常存玉房视明达,时念大仓不饥渴,役使六丁神女谒,閈子精路可长活,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无敢污,历观五藏视节度,六府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物有自然事不烦,垂拱无为心自安,虚无之居在廉间,寂寞旷然口不言,恬淡无为游德园,积精香洁玉女存,作道忧柔身独居,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无为何思虑,羽翼以成正扶疏,长生久视乃飞去,五行参差同根节,三五合气要本一,谁与共之升日月,抱珠怀玉和子室,子自有之持无失,即欲不死藏金室,出月入日是吾道,天七地三回相守,升降五行一合九,玉石落落是吾宝,子自有之何不守,心晓根蒂养华采,服天顺地合藏精,七日之奇吾相舍,昆仑之性不迷误,九原之山何亭亭,中有真人可使令,蔽以紫宫丹城楼,侠以日月如明珠,万岁照照非有期,外本三阳物自来,内养三神可长生,魂欲上天魄入渊,还魂反魄道自然,旋玑悬珠环无端,玉石户金身貌坚,载地玄天迫乾坤,象以四时赤如丹,前仰后卑各异门,送以还丹与玄泉,象龟引气致灵根,中有真人巾金巾,负甲持苻开七门,此非枝叶实是根,昼夜思之可长存。仙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大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丰既,心为国主五藏王,受意动静气得行,道自守我精神光,昼日照照夜自守,渴自得饮饥自饱,经历六府藏卯酉,转阳之阴藏于九,常能行之不知老,肝之为气调且长,罗列五藏生三光,上合三焦道饮浆,我神魂魄在中央,随鼻上下知肥香,立于悬膺通神明,伏于老门候天道,近在于身还自守,精神上下开分理,通利天地长生草,七孔已通不知老,还坐阴阳天门候,阴阳下于通神明,过华盖下清且凉,入清冷渊见吾形,其成还丹可长生,下有华盖动见精,立于明堂临丹田,将使诸神开命门,通利天道至灵根,阴阳列布如流星,肺之为气三焦起,上伏天门候故道,窥离天地存童子,调利精华调发齿,颜色润泽不复白,下于咙喉何落落,诸神皆会相求索,下有绛宫紫华色,隐在华盖通六合,专守诸神转相呼,观我诸神辟除耶,其成还归与大家,至于胃管通虚无,閈塞命门如玉都,寿专万岁将有余,脾中之神舍中宫,上伏命门合明堂,通利六府调五行,金木水火土为王,日月列宿张阴阳,二神相得下王英,五藏为主肾最尊,伏于大阴藏其形,出入二窍舍黄庭,呼吸庐间见吾形,强我筋骨血脉盛,恍惚不见过清灵,恬淡无欲遂得生,还于七门饮大渊,道我玄膺过清灵,问我仙道与奇方,头载白素距丹田,沐浴华池生灵根,被发行之可长存,二府相得开命门,五味皆至善气还,常能行之可长生。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

5、《黄庭经》谁能帮忙翻译成中文! 另外在求道教或佛教经书一看,要翻译地,谢谢

道教经典 约出于中国魏晋之际,道教传说此经乃上界仙真降授南岳魏夫人。经文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书内容大致相同,皆以七言韵文体写成。但《外景经》文句较为简略,不分篇章;《内景经》分作36章,文字亦较繁琐。一般认为《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前,亦有学者考证《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后。此经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经中宣称人首脑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处。修道者若能常诵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不死成仙。除诵经思神外,经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牙、飞奔日月等方术,而特别重视积精累气之术。自晋代以来,此经流传颇广,历代道士注解者甚多。早期上清派奉此经为主要经典之一,唐宋内丹家亦深受此经影响。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 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之中心。 陈樱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 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 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笔者注:即丹田所在之地)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 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 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 一指中丹田,即心下肾上之所,亦为人身之中。 (注:各穴位关窍,在各丹经典籍中所指穴位未必一致,有的一个名称,却所指之穴未必为一,这都是在传承过程中与师承门派不同所致,所以,还是以自己师傅所传为准)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15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