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米芾蜀素帖(求蜀素帖原文译文)

1、求蜀素帖原文译文

原文:扬帆载月远相过,佳气葱葱听颂歌。路不拾遗知政肃,野多滞穗是时版和。天分秋暑资吟权兴,晴献溪山入醉哦。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笺书尽剪江波。白话译文:披星戴月乘船扬帆经过这里,远远地望见集贤林,见佳气盈盈、闻颂歌阵阵。这里路不拾遗,可知政之严肃;野外多滞留的谷穗,可见时局之和。天有秋凉暑热,可以让诗人吟咏;晴天带来了美丽的溪山让人沉醉。于是我捉蟾蜍研墨,写出的彩笺书信几可剪开宛若轻纱的江波。出处:出自北宋书法家米芾《蜀素帖》中的《重九会郡楼》。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米芾生性常喜欢到太湖之畔游山玩水,吟诗赏石。宋哲宗元祐三年()的九月,应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之邀请,赴太湖近郊的苕溪游览。正值时宜,米芾遣兴抒怀之余赋诗数首。临行前,林希取出珍藏二十多年的蜀素一卷,请他题写诗文。米芾信手而成此《蜀素帖》。米芾用笔“八面出锋”,于变化中显沉着笔力,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其“刷”字之风。《蜀素帖》通篇用笔纵横挥洒,动荡摇曳,骏急痛快。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刚柔相济的姿态、痛快淋漓的气势与沉着痛快的风格。

米芾蜀素帖(求蜀素帖原文译文)

2、米芾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蜀素帖》?

在宋代时候,米芾带着儿子米友仁来到太湖与太湖太守林希以及一些书画界的朋友聚会。米芾当时早已经名满天下,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米颠”。他不但受到皇室的追捧,而且在民间也大有名气,人们因为他的字写得太好了,取了草圣张颠张长史的“颠”字赞扬他。米芾与儿子米友仁在林希等人的陪伴下,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太湖风光,被这里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情不自禁地想要留书纪念这一次的行程。于是米芾一气呵成写下来《苕溪诗卷》,并且得到所有人的赞扬。林希等人在一旁看着米芾写完了《苕溪诗卷》后,对米芾说道:“米芾兄,我当年在一个恰好的时机,得至一件流传百余年的蜀素珍品,此蜀素卷据说是当初一个名叫邵子中的富商花了大价钱将一段蜀素装裱成卷的,希望找到著名的书法大家在上面留下墨宝,用来遗留给子孙后代,可惜的是,这个蜀素珍品前前后后一共传了祖孙三代,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在上面动笔。“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所以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我刚才看你的书法从容有力,很有一代宗师的风范,不知道米兄可敢在这蜀素卷上留下一副墨宝呢?”米芾听到林希有如此珍贵的宝贝,顿时也来了兴趣,但是他知道在蜀素书写是很有难度的,于是他对林希说道:“林大人,这件事我可以答应下来。但是我需要一个月的准备时间。不如下个月的这个时候我再来吧!”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时间,米芾再一次带着儿子米友仁来到太湖,找到早已经对他翘首以盼许久并且将蜀素卷准备好的林希。米芾看着桌面上铺好的蜀素卷,伸手在蜀素卷上轻轻地抚摸着,感受着那如丝一般的顺滑,开口感叹此卷做工精美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有幸能够在这样精美的蜀素卷上留下字迹。米芾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蜀素帖》。《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两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6岁时能背诗百首,8岁学书法,10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于是远离官场。这使他有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至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正是他成功的基石。《蜀素帖》

米芾蜀素帖(求蜀素帖原文译文)

3、米芾的 蜀素帖 的翻译是什么

《蜀素帖》 《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墨迹绢本,行书。纵29.7厘米,横.3厘米;书于宋哲宗元佑三年(),米芾三十八岁时,共书自作各体诗八首,计71行字,署黻款。 “蜀素”是北宋时四川造的质地精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有个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后,一直到北宋元佑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佑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蜀素帖》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具体的翻译成正楷的文字百度知道里有。

米芾蜀素帖(求蜀素帖原文译文)

4、米芾的《蜀素帖》有哪些特点和别人不同?

米芾生于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他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在古代很有名气。米芾自幼爱好读诗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他6岁时就能够背诗百首,8岁时开始学写书法,10岁便可以摹写碑刻,从小就有声誉。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他的字体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南宋书法家姜夔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就是此意。是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凡的气势和沉着痛快的风格。他的字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非常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和骏马飞奔的神气。他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大致可以看出他受5位唐代著名书法家的影响最深,分别是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的,“独有四面”、“刷字”也许就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这正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蜀素帖》为米芾的墨宝,此帖由于丝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此帖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在《蜀素帖》后有跋: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有些拘泥,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蜀素帖》用笔的快慢、轻重、起收及转折,不拘一法,收放自如。结体偏纵长倾侧,表现灵动。相同字都有不同的写法,极尽变化之能事。书风完全显露出米芾“不偶于俗”的人格特质。《蜀素帖》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其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蜀素帖》在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章法。总之,《蜀素帖》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后来清朝著名书法家高士奇曾题诗盛赞此帖: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当时许多书法家只敢在蜀素上书写少许字,直到米芾才在上面写有满满的8首诗句。此帖最早由湖州郡守林希保存。

5、米芾的《蜀素帖》适合行书入门吗

完全不抄适合,米芾的字过于强调个性和特色,只适合后期提高用。入门最好还是二王的比较好。《蜀素帖》是米芾的代有作品。此帖写在丝织品上,因为丝织品吸水性弱,而米芾用笔又快,所以线条显得枯渴自然,最能体现米芾刷字的意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133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