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李邕(学赵孟俯前最好学褚遂)

1、好象是李邕的书法,大家看看怎么样

这也是老宣纸新仿品,从印色、墨色可知。 老宣纸从出现的黄斑可知其大致年代。如果多年前的宣纸,早就脆得不能动了! =============虽然未见实物,但我推测,你这是装裱后的东西,画心加上托皮纸或者迁安纸之类、再加上最后托背(有时候托两三层呢),加上所用的浆糊,当然很厚了。但这绝对不会是年前的东西。年前的宣纸一般都脆得很了。我说的老宣纸,是放置了数年,一般要二三十年,可称为老宣纸。厚宣纸并不是老纸就厚,夹宣、双宣和有的皮纸、一些装裱专用低档纸都厚。

李邕(学赵孟俯前最好学褚遂)

2、学赵孟俯前最好学褚遂良还是李邕

赵孟俯(西元~年),字子昂,是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四世祖名伯圭,是南宋孝宗的哥哥,赐宅于湖州,此后,他们这支子孙变成湖州人。宋亡,他曾经归隐,后来于元世祖至祖二十四年奉诏入朝,担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历官翰林学士奉旨,荣禄大夫。死后追封魏国公。赵孟俯在艺术方面不论书、画都以复古为开新的,他在宋人强调个人主义抒情之后,力求恢复晋、唐的笔法,不但复古,而且开新,是以复古为手段的变古人物。他所学极多,无论真、行、草各体,凡古人的书法无所不学,并将其长处加以吸收融会。他不仅力追魏、晋以来的规矩法度,并且继承宋人的金石学,复兴篆、隶、章草。尤其章草的笔法,自宋以后中绝,经他的倡导,才告复兴。根据明初宋濂的叙述,赵孟俯早岁临摹宋高宗的书法,中年后师法锺繇与 王羲之、献之父子,晚年又学李邕的笔法。由这段历程来看,他早年仍囿于时代而不脱宋人的范围,直到中年以后,才上溯锺、王,得晋人的法度。晚年则已由复古逐渐融会贯通,力求新面目,参用李邕的笔法,不再拘泥锺、王古法而力求改变的明显徵兆。但由于他的笔法精熟,所以后人对他的批评也集中在「圆熟」上面—批评他的字「姿媚」、「时有俗笔」。但他在书法史上由变古而复古的关键地位,却是无庸置疑的。

李邕(学赵孟俯前最好学褚遂)

3、新唐书 李邕传的翻译

一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其时李邕尚未生。二《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三李邕(~),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相信不远的将来,李字也像王字一样丰美全国。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 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李邕(学赵孟俯前最好学褚遂)

4、李白《上李邕》 中的“李邕”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谢谢!

李邕是人名李邕:李邕于唐开元七、八、九年任渝州刺史。 上,是拜谒的意思,你看诗中讽刺语气,尤其最后一句,只说李邕没有眼光和胸怀

5、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都是哪个朝代?

李邕(~),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徐浩(~), 中国唐代书法家。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举明经,肃宗时,授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由徐浩所书。后进国子祭酒,历任工部侍郎、吏部侍郎、集贤殿学士,封会稽郡公。颜真卿(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杨凝式(-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年),享年八十二岁。唐昭宗时进士,官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1]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fa8.cn/110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