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郑板桥(郑板桥的古诗)

1、郑板桥的介绍。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中文名郑板桥别????名郑克柔(字)、郑燮国????籍中国?清代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康熙三十二年(年11月22日)逝世日期乾隆三十年(年1月22日)职????业画家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代表作品《板桥全集》《甘谷菊泉图》《兰竹芳馨图》《清光留照图》《墨兰图》《墨竹图题诗》等

郑板桥(郑板桥的古诗)

2、郑板桥的古诗

郑板桥的咏竹诗可谓独树一帜。他的咏竹诗或阐明创作理念,或抒写自己的情志,读来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我比较喜欢的几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一生阿直不阿,所以他笔下的竹子显得坚定、挺拔、苍劲。竹子这种宁折不弯的精神,又是诗人“清为官、勤为民”的亮节志向的生动写照,表现了诗人坚强不屈的豪迈气概。 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丝。 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谦让是家风。郑板桥曾先后在范县、潍县等地当作知县。在权欲横行的官场中,诗人深感人世间污浊甚多,钻营敲诈,损人利已,尔虞我诈,溜须拍马不一而足,诗人对此极为反感,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做人的真谛,而对互相“谦让”的竹与石,不争强出头的短竹、矮峰,则推崇备至,给予热情的赞扬。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诗人一生画竹、写竹四十余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感慨良深。“画到生时是熟时”,正是诗人艺术生活的哲理总结,它表现出诗人不懈追求至美艺术的精神。

郑板桥(郑板桥的古诗)

3、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是清朝一位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好像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一种特别的美,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至今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书法呢!他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节常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郑板桥是在潍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家乡以卖画为生。他卖收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穷人。听说,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发光了。郑板桥活到73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1、文中的“____________”和“名闻天下”是近义词。 “独树一帜”和“____________”是近义词。2、用“~~~~”画出短文中的比喻句。3、从“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有内容,不空洞。从“妙趣横生”可以看出郑板桥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我做一下

郑板桥(郑板桥的古诗)

4、郑板桥的故事?

郑板桥,清代著名的书法家,对于郑板桥我们大家都知道他叫郑燮,是很有名的文人。郑燮最擅长的就是画竹子。胸有成竹可以来说,他形容他一点儿都不为过。而且据史料自在郑板桥写字很有特色,密密麻麻像蚂蚁铺路,而且都是向一面倾斜的,他的字特别有特点。为人正直是一个正直不拘小节,还有那么一点儿个性的文人。

5、郑板桥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年出生于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生活相当贫困。在他三岁时他的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后来父亲又续娶了郝氏。继母是个善良的人,对他很好。可是,在他14岁的时候,继母又病69逝了,板桥又一次失去了母爱。万幸的是,他的养母一直陪伴着他,给他以母爱。郑板桥天资聪明,3岁识字,5岁读书背诗,6岁读四书五经,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对联。幼年的郑板桥除了跟父亲学习外,还常聆听外祖父的教导。郑板桥的外祖父有着奇才博学,却过着隐居不仕、放荡不羁的生活,对郑板桥的性格、气质影响很大,郑板桥曾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大约在20岁左右,郑板桥考取秀才。23岁,郑板桥与徐氏结婚,育有两男一女,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到真州(今江苏仪征)的江村设私塾教书。但当地农民生活十分贫苦,他的生意并不好。郑板桥30岁时,他父亲去世,生活更加艰难,几乎无以为继。郑板桥被迫到扬州卖画为生,他自我解嘲是“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但是,由于他的画立意高雅,能欣赏他字画的人并不多。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先是一个爱子早逝,39岁时,妻子徐氏也不幸去世,郑板桥更加潦倒。幸亏遇到一位朋友慷慨解囊,资助了他一千两银子,才算暂时摆脱了贫困。雍正十年(年),郑板桥40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年,乾隆元年,44岁的郑板桥终于考取进士,取得了当官的资格。他后来刻了一方印章,曾对自己的科举生涯作了风趣的总结:“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乾隆六年(年)郑板桥49岁时,他被选为七品县令,去山东范县就任。郑板桥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把县府衙门的墙壁打了百来个洞,说是为放出前任县官的恶习和俗气。因为在郑板桥看来,县衙与外面隔着厚厚的墙,新鲜空气进不来,他需要自由自在与入交往,打破县令与百姓间的隔膜。不久,郑板桥便微服出访,接触社会,了解民情。由于郑板桥不摆官架子,办事公道,廉洁爱民,范县百姓都把他当作是个循循善诱的长者来敬重他。乾隆十一年(年),54岁的郑板桥被调到潍县当县令。像在范县那样,他常常穿着便衣到潍县四乡去访察民情,关心着民间疾苦,救济灾民。由于郑板桥秉性耿直,在处理诉讼案中,也不袒护地方富豪。尤其是在灾荒之年,为救灾民而开仓放粮,没把上司放在眼中,又命令城内大户设立粥厂,救济难民,这就更直接侵犯了豪商富贾的利益。所以在乾隆十八年(年)春,郑板桥竟被诬告有趁赈灾贪污之嫌,而被撤职。郑板桥早就不想当这个县官了,12年的官场生活,两袖清风的郑板桥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民间的疾苦。他的宏图无法实现、才智无处施展,对现实极端不满,早就有告老还乡的想法,最后落得个如此结局,虽然冤枉,倒也满足了他的心愿。自此后他告别官场,先回老家兴化呆了些日子,然后来到阔别多年的扬州,以卖画为生,直到终老。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85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