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献之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献之书法价值高
王献之不拘一格的68书法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自由独立的价值。王献之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 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而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2、王献之书法有什么特点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并且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扩展资料:轶事典故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盗贼惊慌而逃。魏德不长太元(年—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献之

3、王献之书法特点
古人对献之书法评述甚多,有代表性的如羊欣云:“献之善隶(指真书)、稿(指行草书),骨势不及695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人名》)李后主云:“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张怀璀云:“子敬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髙深,起自此子。”(《书估》)项穆云:“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书法雅言》)其中,所谓“媚趣”、“惊急”、“惊奇”、“尚奇”等说,用词不一样,涵义则颇为近似。羊欣说其书法“骨势不及父”,与李后主所说“无蕴藉态度”,道出了二王书法不一样的根本点——羲之书含蓄深沉,平和灵润,以内涵风骨为美;献之书洒脱豪迈,以开张奇丽为美。(羲之书与钟繇书相较,以姘胜质,二王相较,献之书之妍又胜羲之。)因此,明代项穆说“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献之书对形式美的追求更甚于羲之,这也是献之狂称“世人那得知”的理由所在。这一点,无论在其真书或是其行草书中都得到了充足的表现。张怀璀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若以拳术作比喻,羲之书似内家拳,柔中寓刚,献之书如外家拳,刚中见柔,各造其极。王献之的“尚奇”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唐张旭、怀素以及宋、明两代的浪漫主义书风中诸多豪迈新奇派书家的远祖。《山谷题跋》谓:“余尝从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左思语言淳朴,庄子为文恣肆,以之比二王,十分确当,“脱然无风尘气”,又是二王书法的共同特点。后世千余年来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大家巨匠代不乏人,但在这一点上能“脱然”者确实不多。

4、王献之作品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稿行之草”为其一大贡献,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5、王献之创造了什么样的书法?
王献之生于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548诗人。他祖籍山东临沂琅琊,生于会稽,就是后来的浙江绍兴,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7岁开始在父亲王羲之的亲自传授下开始学习书法,他同时兼修东汉著名书法家张芝的草书,使得书法在短短的几年内突飞猛进,从小就在文人墨客之中有很大的名声。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不仅承继父风,而且能超越创新,特别是他创造的“破体”,即“大令体”,简直别树一帜。所谓破体,就是打破楷书、草书的界限,但又不是正统的“行书”,偏于草的为行草,偏于楷的为行楷。这种行草或者行楷的字体,既有楷书的工稳,又有草书的流畅,书者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亦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给书者留有极大回旋余地。王献之曾写下承继父亲书法风格的著名书法《洛神赋》。王献之同时还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这是他书法方面的又一大贡献。张芝为草圣,使草书成为书法艺术领域里最富表现力的书体。张芝后,王羲之完成章草至今草的嬗变,使草书再展了新姿。王献之继承父亲风格,将今草再推进一层,创造了草书里的“一笔书”,其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了一种雄姿英发和风华朴茂之姿,令人耳目一新。代表作《中秋帖》和《十二月帖》。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在书法艺术上各有千秋,王羲之以真行为显,王献之以行草为能,所以不能以一种书体品评谁优谁劣。王献之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站在中秋明月下,手提毛笔,闻着空气中的淡淡墨香,感觉到自己的精气神已经达到了顶点,右手下按,手中毛笔刷刷点点,他在纸上写道: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