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封禅书不是建议汉武帝封禅的吗 又如何能抄它来补孝武本纪?
你说的应该是司马迁的《封禅书》,这和司马相如写的那个根本是两码事。司马相如的是给汉武帝封禅用的,而司马迁的是讲述从古到今历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发展变化史。司马迁的《史记》中,《孝武本纪第十二》 和 《封禅书第六》比较一下, 基本上《孝武本纪》是抄《封禅书》的后半部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面说司马迁所写的是《今上本纪》,但是现存文字为《孝武本纪》,早在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说《史记》的一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晋朝张晏说《今上本纪》就是这原文早已丢失的十篇之一。核对现存的《孝武本纪》全文,除了开头的六十个字外,其他的都是节录《封禅书》后半截,甚至连《封禅书》的“太史公曰”也一并抄了去。晋代张晏说是褚少孙所为,清代钱大昕说是“褚先生补《史记》,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其书可信,应是更晚的妄人所为。至于亡佚的原因,卫宏《汉旧仪注》及《西京杂记》皆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到底是怎么亡佚的,学界也有疑惑。

2、封禅书是怎么回事?是谁写的?和《史记》有何关系?
司马迁的《史记》中, 《孝武本纪第十二》 和 《封禅书第六》比较一下, 基本上《孝武本纪》是抄《封禅书》的后半部分。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面说司马迁所写的是《今上本纪》,但是现存文字为《孝武本纪》,早在班固写《汉书》的时候就说《史记》的一百三十篇“十篇有录无书”,晋朝张晏说《今上本纪》就是这原文早已丢失的十篇之一。核对现存的《孝武本纪》全文,除了开头的六十个字外,其他的都是节录《封禅书》后半截,甚至连《封禅书》的“太史公曰”也一并抄了去。 晋代张晏说是褚少孙所为,清代钱大昕说是“褚先生补《史记》,皆取史公所缺,意虽浅近,词无雷同,未有移甲以当乙者也。或晋以后,少孙补篇亦亡,乡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数耳。”其书可信,应是更晚的妄人所为。至于亡佚的原因,卫宏《汉旧仪注》及《西京杂记》皆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之过,帝怒而削去之。”到底是怎么亡佚的,学界也有疑惑。 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是谁写的《孝武本纪》。 但是司马迁的《封禅书》和司马相如的根本是两码事。司马相如的是给汉武帝封禅用的,而司马迁的是讲述从古到今历代帝王祭祀天地鬼神的发展变化史。 我觉得是司马相如之文是一时之文,而司马迁之文是千古之文。

3、封禅于泰山之上是哪个小说的情节
小说的???本来就有的泰山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1] 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宋真宗封禅大中祥符元年(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4、封禅是什么意思?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禅,最早出现于《管子·封禅篇》,后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曾引用《管子·封禅篇》中的内容,并对其内容加以演释,唐代张守节解释《史记》时曾对“封禅”进行了释义,并指出了封禅的目的,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即《史记·封禅书》中的“登封报天,降禅除地”。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为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所以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关于封禅还有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5、封禅的封禅简介
封禅是古代统治者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载有春秋时期齐相管仲论封禅一段话,说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个,都是受命之后才举行封禅仪式的。他们那时候封禅,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种种祥瑞不召而至。桓公自知没这么大的福气,只好放弃了封禅的妄想。不过先秦时代如何举行封禅之礼,由于缺乏史料,其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史记》所载,舜、禹以后举行过封禅的只有两个人,即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认为自己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委命,第三年(公元前年)就带了齐、鲁的儒生博士70人到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准备行封禅之礼时,儒生博士便议论纷纷,说古代天子封禅坐用蒲裹车轮的 蒲车 ,以免损伤山上的草木土石;要扫地而祭,铺上用菹秸做的席。所说互相乖异,难以做到,秦始皇一怒之下将他们全部斥退,自己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之顶去行封礼,并刻石歌功颂德,然后又从山北下来,到梁父山去行禅礼。他的礼节基本上是取自战国时祭天帝时所采用的一套仪式稍加改造而成。西汉中叶,随着汉王朝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加强,汉家至尊的天帝神确立了之后,汉武帝决定按古礼举行封禅。但是,这封禅的礼仪,儒生与方士说的,各不相同。汉武帝便把封禅祭器拿给他们看,问古礼究竟怎么样,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汉武帝索性自定用祭太一神的礼仪。公元前年,汉武帝先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然后到泰山下东方设坛,举行一次封礼祭天。坛宽1丈2尺,高9尺,下埋 玉牒书.之后,汉武帝与少数大臣登上泰山之巅,举行了第二次的封礼。武帝封禅,祭天采用祭太一神之礼,设坛三层,四周为青、赤、白、黑、黄五帝坛,杀白鹿、猪、白牦牛等作祭品,用江淮一带所产的一茅三脊草为神籍,以五色土益杂封,满山放置奇兽珍禽,以示祥瑞。汉武帝则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