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翁方纲(翁方纲 书法对联 ()

1、清史上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是谁

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刘墉(~),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年)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爱新觉罗·永瑆,(-),号少厂,字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清高宗第十一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法家。铁保清代书法家,字冶亭,号梅庵,年生,年逝世,满洲正黄旗人,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带来的板滞之病。

翁方纲(翁方纲 书法对联 ()

2、清朝翁方纲在《》评价此碑时认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乙瑛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被清人推崇为汉碑“三杰”,均与祭孔有关,现都在孔庙碑林。《乙瑛碑》隶书,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年)六月。 碑文载桓帝时鲁国前宰相乙瑛请于孔庙中置百石卒史一人以负责守庙及行春秋祭典一事的前后经过,表彰了乙瑛及有关人员的功绩,文中记录了三个汉政府的文件。无额,十八行,行四十字。 此碑结体雄秀、古朴、工整,风格飘逸秀丽。全碑字字方正,骨肉匀适,方圆兼备,粗细统一,笔划规矩而极有法度,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 清代方朔《枕经金石跋》云:“《乙瑛》立于永兴元年,在三碑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王篛林太史谓雄古,翁潭溪阁学谓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不虚也。” 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建初以后,变为波磔,篆、隶迥分。于是《衡方》、《乙瑛》等碑,体扁已极,波磔分背,隶体成矣。”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每页,纵28.2公分,横14.6公分。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

翁方纲(翁方纲 书法对联 ()

3、简述翁方纲“肌理说”的主要内容

翁方纲推崇宋诗,提倡“肌理说”。“肌理说”与“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为清代前期诗歌理论的四大流派。翁方纲提出肌理说诗论主张。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肌理是指儒家的经术和学问,有时也兼指文理。他把儒家经籍和学问看作诗歌的根本。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翁方纲(翁方纲 书法对联 ()

4、翁方纲 书法对联 (两幅) 立轴 拍卖品信息

翁方纲 书法对联 (两幅) 立轴题识:松窗露浥端溪润,石鼎云霏顾渚香。乾隆乙卯 秋八月朔,双清书屋阅庄昭人八烧囷研并供奉苏文召,缘即应芗林先生属题,今政之是本月坐次此有鱼珊敬亭谐君子也。翁方纲笔志。钤印:翁方纲印、覃溪

5、翁方纲书法谁了解

翁方抄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作品中温润丰厚浓墨与纤细的游丝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运笔用墨过程中,由浓渐淡、由粗渐细的过渡缓冲。因此,浓淡、粗细、行止极有节奏感。整幅作品用笔以圆润轻柔为主,没有丝毫方刚急躁的火气,从柔润流畅的笔意中,可推想作者书写时灵活的用腕。综观此作品,运笔沉酣,墨色浓厚,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妙得神韵,是他的精品之一。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697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