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假节”、“开府仪同三司”这些是什么意思?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董卓传》:“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济出屯弘农。”)。《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3、借用符节。 4、虚伪的节操。

2、“开府仪同三司”在明初还有吗?
答: 没有;名词解释:开府仪同三司,官名;开府,指以本官名义自置官署、自置僚佐的行为或待遇,始于汉朝,唯三公(东汉指司徒、司马、司空)、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等位同公的将军可以开府;东汉,有仪同三司的加号,得授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得仪卫、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者甚多,称开府仪同三司;南北朝时,渐成官号,不必有开府置官属之实,同时,分化为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两者,皆得开府置官署,后来又进而分为上开府仪同大将军、开府仪同大将军、上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四种;隋朝为散官职,有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官品自从三品至正五品;唐为文散官,以开府仪同三司为第一阶、从一品。;宋元丰改制,改使相为开府仪同三司;金设文、武散官;武散官一、二阶同文官,均为从一品元以开府仪同在司为第一阶,仪同三司为第二阶;明朝始废。

3、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具体指的是什么官职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从一品。开官府,在指定的地方建立办公之地,当事人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官府开到什么级别,用什么级别的仪仗,明确了同三司。三司,就是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是为三公。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三公皆不设官属。

4、丞相开府仪同三司
额?你想问的是什么?等级制度还是解释这个名词啊?如果是后者的话,我基本上没有看见过史书上出现过这个官职。因为三司就是司徒、司马、司空,是汉代文官的高位。仪同三司就是礼仪制度上和三司一样,享受的车马、舆服、侍从的等级和三司一样。所以加“仪同三司”这个衔(这个是一个衔,不是官,也就是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本官是另外的一个)的人的官位一定要比三司小,否则加这个衔就没有意义了。这个衔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出现的,而丞相这个官位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已经不是一般的人臣之官,一般是要篡位的前兆,或者是功高盖主者才能当的,如果那个时候已经有人做了丞相,他就不需要仪同三司了。唐代以后开府仪同三司就成为一个固定的散官,但是丞相这个名词在唐代就没有出现过。只有南宋后期有左丞相和右丞相,但是也没有直接叫“丞相仪同三司”的。一般加“开府仪同三司”这个衔的都是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中书令、侍中等等,加了这个衔一般都是履行丞相的职能。当然,也可能是纯粹的一个荣誉称号,用于离退休干部和一些地位崇高的官员。
5、仪同三司是什么意思
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以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至南北朝末,遂以仪同三司为一种官号,并置开府仪同大将军、仪同大将军等官。隋唐以后仅为散官。明废。为此官者,亦称为开府或仪同。《晋书.职官志》:“开府仪同三司。汉官也。殇帝延平元年,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起于此也。”唐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十年,迁中书监,领骠骑大将军,加开府仪同三司。”《宋史.职官志八》:“诸枢密使,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嗣王,郡王,国公,为从一品。”参见“开府”。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