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书谱高清图(练硬笔字求高人指点 )

1、我的字写的很丑。现在想把字写好。我该买什么字帖练?我很喜欢草书。

楷书是基础 行书也不错 草书也可以练练 推荐1 孙过庭 书谱 这是孙过庭的一本书论,也是他传世的草书代表作,无论是在结构,还是在用笔方面,都体现出了较高的水准,他直接继承了二王的赛风格,字里行间轻松潇洒,别开新一境界,行气较惯。整幅作品是墨迹本,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孙过庭精妙的用笔。历代均对此帖作出良好的评价,有些著名书法家晚年都还在不断临习书谱,可见书谱的书法之妙。 2 韩道亨 草决百韵歌 这是韩道亨传世的一篇书法作品。和孙过庭的书谱一样,都属于是较为标准的草书,适合初学者。这篇书法气韵贯通,明秀清淳,徐疾相间,一气呵成,用笔也较为精到,草书的右边有正楷注释,极其适合初学草书者练习。我个人非常推荐。 3 智永 草书千字文 这也是一篇适合初学者临习的佳作。从墨迹本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因此,智永的草书千字文也是适合初学者练习草书的一个范本。

书谱高清图(练硬笔字求高人指点 )

2、我练楷有半年了,可以说比较勤奋,为什么横多的字还是写不好

练楷有半年了,可以说比较勤奋,为什么横多的字还是写不好总体上讲: 一、态度要端正,有些人不重视写字,认为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只要答案正确,考试就能得满分,其实不然,把字写好,终身受益。 二、写字的姿势要端正,姿势不正,写出的字也不会端正;眼睛离作业本太近,容易造成近视眼;做作业时弯腰驼背,写出的字歪歪扭扭,大大小小。 三、要勤练,只有通过勤奋的练习。 详细说来: 怎 样 写 好 钢 笔 字 (楷行书问答二十一则) □ 吴文环 一、写字的字体已经成形,能不能改,怎样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认为:写字已经成形,年龄已经渐大了,不能改了……,这种看法不对。要知道,写好字并不是什么难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极其好学,只要你方法对头,改正旧的写字习惯。具体地说,在你练写的时候,必须端正写字的姿势和执笔方法,这是首要条件。 现在列举先人练字二例,现结合本身体会,谈谈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书圣王羲之,他先从卫铄学书,之后又多见先代名家钟繇等名著,遂改变初学。正是他,继往开来,把古朴的书体变成娇美流畅的今体,对楷、行、草书均有创造性的贡献,这就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历史功绩。 再说颜真卿,他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得法。他参用了篆书笔意,写出了端庄雄伟的楷书。是他开创了二王以外的新风格。 我本身先从钟绍京的楷书摹法,后又从欧阳询、黄自元的楷书得法,在行书上追学黄若舟的笔法,自感距离尚远,自己仍须努力。但不论你写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写钢笔字摹仿毛笔字帖行吗?实践证明,可以,其效果一样。 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不论年龄大小,不论你写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当头,下定决心,认识到对工作对前途有着相关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努力,是能写好的。 起步虽晚犹可追,古往今来,有许多三十而立后学成才的名师。宋朝的梁颢,八十二岁才考上进士,他咏道:“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夺龙头属老成。”明朝李贽,弃官就学,立志著书的时候已是五十四岁了,他的名著《焚书》,《藏书》先后在六十四岁和七十三岁时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于年龄大小,关键在于志向和恒心。 二、写字应当从何学起? 答:先要选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虑是否近似你所写的字形,选好了,先看上几遍,分析其中字形要点和结构的规律。这叫“意在字先”,然后用透明白纸先描摹,后临摹,熟记每个字中的关键部位。具体步骤分述如下: 写字的姿势和执笔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头部不能歪,更不要低;两眼距桌面约一尺,前胸距桌沿约三寸。 (2)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笔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 (3)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 (4)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据在中学讲课所见,一个有五十人的班级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大学里也是这样,正是这个缘故,这些同学写出的字,钩不象钩,捺不象捺,笔画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说过,写字好坏,在姿势和执笔上有绝对关系。如同木工锯木一样,如果姿势和拿锯不正,即便“线条”画得再直,你也要锯歪的。这和写好字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学书法的步骤应当怎样安排? 答:先从楷书基本笔画学起,即点、横、竖、撇、捺、提、钩、折八种。 一个字好比一台机器,基本笔画练好,等于把“零件”加工好;练好偏旁部首,就好比开始“组装”;练整个字形,就等于进入“总装”。就是说,先学“分解”,后学“连贯”。所以说,楷书是基础,而基本笔画则是基础的基础。 在练写基本笔画时,要分类去练。如练写“丶”时,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别练好,然后后再写“连贯”,进行组合。 一般的规律:练楷书先练基本笔画;再练笔画顺序;三练偏旁部首;四练字形结构;五练分行布局。 汉字的“点”画写时要加重,如石坠地。什么样的部位需要什么样的点,要做到“意在笔先”。如“宀”上头的点按钟绍京、欧阳询的写法,用短小竖势书写是比较有力的。 四、为什么说学字必先练楷书? 答: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 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五、先学楷书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选好字帖,每天坚持写两页,持之以恒,两个月就可以收效。至于练写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后临摹,然后对照找差距。对难写的字,要分别记下来,专门突破。 当你练有成效的时候,你就自然产生了兴趣:越写越爱写,越看越高兴!这就是你成功的开始。 六、写行书已经习惯,再练楷书能成吗? 答:没问题,而且还快呢。因为你对字形的结构已有一定的印象,在书写上也有一定的基础,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养,只要方法改变一下,纠正你原来拿笔和运笔姿势,按着楷书的基本体系,坚持练下去,那么,在半年的时间就可收效。 七、要想写好每个字,其重点应当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笔力,这里指的是该用力的笔画就要用力;不该用力的就要轻笔过渡。例如写国、红、真、钢等字,轻重分得清,看起来就会给人以美感。 一般来说,写“丶、一、丨、丶(捺)”等笔画着笔应用力,其它稍轻些。但一个字中的个个笔画不能都用力。比如,写“人、大、天”等字的撇画应当轻,捺画应当重。相反,撇画写成重,捺画写成轻也可以,总之不能平均用力。 八、有人说,基本笔画好练,间架结构难写,是这样吗? 答:说起来好象很难,实际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练好了基本笔画之后,就有基础功底了。所说方法找准,路子对头,指的是在结构上分清是独体字,还是合体字。 如果是独体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独体字,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横画稍长,竖画稍短,而竖画必须居中而下(楷书)。 如果是合体字,则要分清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是左中右结构,还是上中下结构,是半包结构,还是全包结构。 弄清这六个区别,再按字的定义和组织规律去掌握。这样,就可写出一个完美而秀丽的字形来。 例如:“好”“妈”属于左右结构;“幸”“素”属于上下结构;“常”“掌”属于上中下结构;“匠”“医”属于半包结构;区别这些不同的结构定义,就好办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两竖,注意居中对齐;常掌二字是个长形体势,不要写太长,稍加紧缩;好妈二字是个左右结构,左边稍小,右边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当,参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吗?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当,一宽一窄,线条轻重不分,那就难看了。 九、有人说,要想写好钢笔字,必先练好 毛笔字才行,是这样吗? 答:不是。实践证明,那样要多走弯路。为什么?道理很清楚:因为汉字的结构规律完全一样,只是字形大小书写工具及手法不同,两先学哪一种都行。 继承和临摹古人作品,应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丢开个人的风格。 有些人对怎样写好字过于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写好字说成是天生的……。事实上,不论写毛笔字还是写钢笔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气地说,毛笔字我只练了两年。当我把两年后写的字联拿给一位书法编辑看时,所得到第一句评语是:“你的字起码有十年的功夫”。这位编辑问我:“你都跟谁学过?”我说:“没跟谁学过”。事过三个月之后,我写的字联在一本杂志上选登了。 此事使我联想到,多少人和书法资料都一再声称:要想写好字,没有十年以上和更多的年头是练不成的……。又说,写好字是天才等等。这些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只要字帖选好,方法对头,下定恒心,用不上一年的时间就可取得成效,请同学们试试看。 有的人提倡写好钢笔字必先练好毛笔字,实际不必要,因为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同时掌握两种笔法。 十、怎样安排好字形有大小? 答:中国汉字有大有小,形状各异,不论用毛笔或钢笔,写出的大小不能完全一样,我们管它叫“参差有序”。 具体要求:笔画多的写细稍收缩,笔画少的写粗稍扩散。要写得大小匀称,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例如:“腾”字同“小”字;“口”字同“国”字;“工”字同“骞”字。 十一、写字讲究呼应,这指什么说的? 答:要想把字写得生动活泼,就得注意线条的往来和笔势的呼应。笔画相间有呼应,句间的开头和末尾也讲究呼应,这样的写法是为了避免机械式和堆砌现象。我们经常提到的“笔断而意连”,使点画互相间的声势具有连贯性,这种声势好比幼儿伸手喊妈妈,妈妈伸手接幼儿的那种动作。 《书筏》中说:起笔为呼,收笔为承。反之,如果写完一笔再考虑下一笔,中断笔间势能,那就是《续书谱》所批评的:“图写其形,末能涵容,皆支离而不贯,其结果多成珠子,字形当然活不起来”。 所以要使字写得生动活泼,情趣诱人,呼应二字是不能忽视的。 十二、据说横竖有原则写法,是这样吗? 答:是的,这是当代书法家邓散木说的,邓老讲得有道理。写“横”要稍斜,左边低,右边高,其斜度约在5-7度上下。不要低于5度。不要高于7度。这是因为人的两眼视觉并不平衡,如果把“横”画写成平直,那么,由于两眼的错觉,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汉字的“竖”画比较重要,在一字当中起着栋梁作用。虞世南在《笔随论释行》(引王羲之语)说:“为竖必弩,贵战而雄。”故写竖画要刚劲有力。如中、牛、千、山等字。 十三、练字用什么样纸好?应注意些什么? 答:用方格本较好,因为它有一定的方格,对你练写的字形在规范上有一定的约束。在练写时要按行按序进行,每写完一页,就要分析一下,看看差距在哪?每写完一本,也要留存起来,以鉴别对照,衡量进步的程度。在练写时,切不能无规律地东写一个,西写两个,这样的练字会影响你掌握章法和布局。 按着次序练写,一能练好章法,二能安排好整篇布局,更会帮你养成写好行序的好习惯。如果任意乱写一通,那你在正式写作时,虽然字形本身写得尚好,但全篇布局肯定不规整,这是个大事。 十四、写字在快慢上有关系吗? 答:关系很大。写字在行笔快慢上有极大关系,字形的优美,线条的神韵,大部在快速行笔中体现出来。呼应的连贯笔势也是在快速运笔中体现。慢笔写出的字是没有神韵的。 大家知道,一些快速行笔的人写出的字形和篇章,不拘泥,不呆板,具有高昂的气势!这就是他们运用了“一气呵成”的良好效果。 要想快速行笔,达到满意的效果,除了要对字形本身结构具有素养之外,更重要的是执笔要正,并尽量往上些。 书写每个字要按照字的基本定义去构思,信指而书,信腕而行,不要做作,不要修饰。“笔劲洞达美而韵,书贵瘦硬方有神”。这就是写字在快慢上应当体现的一面。 十五、书写基本笔画时,应注意哪些? 答:(1)写“点”重如石,形断而意连; (2)写“横”要稍斜。一字有两“横”上“横”要仰势,下“横”写俯势; (3)“竖”画粗而壮,写直不要歪; (4)“撇”之发笔利,“捺”之发笔扬; (5)“折”的发笔缓,“钩”之发笔冲。 初练稍慢,循序渐进。要知道,书体成就的取得,都必需先把楷书的基本笔画练好,它是写好一切书体的立足点。 十六、学字非得模仿古人的字体吗? 答:是的,这是一个继承传统的问题。但是时代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各种艺术总是要不断创新,因此也不能一味照搬古人的,应当取其精华。 明代的陈洪绶说:“谓学者,竟言钟王,顾古人何师?撷诸家法意,自创一体”。苏轼在“画论”中也提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羲之变隶法为行楷后称“书圣”;张旭变二王草法为今草称“草圣”。如果照古人一翻再翻,千人一体,千字一面,那就说谈不上书法艺术的发展。脱其窠臼,创出新貌,没有个性创新,就等于失去其生命力了。这是两种书法在发展上的必然趋势。 十七、怎样选择字帖? 答:这要看你对哪种字体感兴趣,也要看你的字近似哪种,然后就可定下来。如果选不到理想的钢笔字帖,也可选毛笔的字帖。如“灵飞经小楷字帖”,欧阳询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这些秀丽端庄,遒媚劲健的楷书虽属毛笔字帖,但它的字形和大小,都可做学习钢笔字的范本。 十八、衡量一个字、一篇文章应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答:第一要看字的“笔力”;第二要看字形和间架结构规律的掌握;第三要看全篇手法和布局。 “笔力”分布怎样,结构相间的疏密程度是否适当,字间、行间、开头、结尾等,条理是否分明。 要知道,真正的书法功底还要注重在挺拔雄劲的楷书上面。 十九、 怎样才能掌握好章法和布局? 答:书写文章时,不能看一个字写一个字,应当看准一句,接连不停地写下去。这样的写法,能使字序整齐,气韵丰满。如果看一个写一个会产生字间、行间以致整个篇幅的不规则现象,这虽然是个小事,但对衡量作品的整个格调是很主要的。 钢笔字横写居多,要边写边向左方看齐,竖写时边写边向上部看齐。 字的大小,一般在5×8的宽高度,字间的距离应占一个字的一半,行间距离应占一个字的宽度。 字形写得虽好,但章法和布局安排不当,是要降价三分的。因此必须重视对章法布局的安排,要在平常写作时养成好的习惯。 二十、怎样体现书法艺术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 答:书法艺术是运用联想来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萌发,其中包括“形、神”两方面。 书法“形”的美主要运用点线、结构、疏密、轻重、行笔的缓急组成形象的“字形”,以这形式的美、力度的美、结构的美唤起人们的情趣和美感! 书法“神”的美,指的是线条组合后总体的外貌。它不是象几何学里那样机械式的配合,而是书家以唯物的、运动着的气势和本能,发自热爱生活的审美理想。“壮则雄健以嵑嶫,丽则绮靡以清遒”。这就是书法“神”美的应有体现。 古人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它体现在书者的广阔胸怀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愤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书者内心蕴含着生命激发的意念,洋溢于字里行间震撼着欣赏者的心灵,从而引起共鸣。 我国书法艺术“形神”兼备,气势生动!正是这种美,中国的书法艺术价值已被世界所重视。一九七七年四月美国耶鲁大学举办的首届国际书学史讨论会上,就有《中国书法对现代画家的影响》的论文。 具有典型东方美并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国书法艺术,其影响之大,可窥一斑了。 二十一、今后在写字上应注意哪些? 答:要注意“识、简、连、美”四个方面,这是原副省长,辽宁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朱川同志提倡的,这四个字,对今后硬笔书法规范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识”指的是写出的字要准确,清晰易辨。既然文字是代表无声语言的符号,表达一个人的心意和行动,那么,这个符号写出来就得叫人认识。如果写得七扭八歪,谁也不认识,日子久了,连自己也不认识了,这种字还有什么用处呢? “简”指的是按国家规定的简化字去写。要知道,汉字由繁向简发展、不断辗转演变已不是现在的事。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并做了规范以后,小篆变隶书,草书变楷书,汉末的草书又变成楷书的草体。字体的不断简化是汉字发展的规律。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人们对汉字书写效率要求更高。因此简写汉字的提法就十分必要了。但提倡写简化汉字,不是乱来的。 “连”指的是用连写的笔势写出的字,简单地说,就是快写的连笔字。 不论行书或草书,都必须有规范性的约束,不是无规律地乱来。重复地说,写出的字,必须叫人看得懂,领会其意,不给别人为难才行。 “美”是指一个字写出后的最高要求。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是以线条造型美,而不是以象形美。 比如写个“鱼”字,欣赏者如果根据这个“鱼”字象不象自然界里的“鱼”而判断它美不美,这就混淆了美的含义。 评价字形美不美,应摒弃汉字古老的原型,而是以其线条造型所体现的“形、神”为依据。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汉字象形性的古老写法已不被人们所重视。如果有人认为象形性强的甲骨文是美的,那么,没有象形性的楷书就不美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书法史的实际情况。 线条本身的美,来源于造型。毛笔字表现在“筋、骨、血、肉、神、气、韵、味”(朱川语)上,钢笔亦如此。 这种美不是牵丝拖沓或牵强做作,而是线条整体自然美,它通过“形、神”的具体化所表现出来的。

书谱高清图(练硬笔字求高人指点 )

3、李白生活的年代唐国姓为李,难道李白是皇室亲宗?若不是,李白怎么会姓国姓呢?

李白家世一、李白家世述略李白的家世,一直蒙尘于历史的迷雾中,只有透过岁月的罅隙,才能窥知它的一点斑迹。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卷二十六)云:"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笑以明其心"为了明心,李白随后郑蕈地介绍自己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成秦,困官寓家,少长江汉。李白在《赠张相镐二首》(卷十一)其二中,也介绍过自己的家世: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苦战竞不侯,当年颇惆帐。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有关李白家[的自述,仅此而已。李白干宅应元年()逝世,过了二百三十六年以后,即宋真宗成.平元年(),上柱国乐史曾撰《李翰林别集序》云:"(白)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史又撰《李自传》一卷,事又稍周。"从乐史的序文,我们知道乐史曾撰有《李白传》一卷,时问当在宋咸平元年()之前,叮惜今已阙佚。但乐史又说,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范传止的新墓碑文,关于李白诸事迹,"历来言太自家世者,大都据之。"王琦在《李太白年谱》中云:阳冰序乃太自在时所作,所述家世必出于太白自言。传正碑据太自之子所手疏。二文序述无有异词,此其可信而无疑者也。李阳冰和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李白称李刚冰为"从叔",并有赠诗。李白卧病时,曾受到李阳冰和诸友人的周济。李白将自己的诗文全部交给了李阳冰,并对这位从叔"枕上授简"。于是李阳冰乃编就《草堂集》并为之序。所以,我们认为李阳冰序文中所叙述的李自家世,完全出自李白自己之口,是李白诗文自述家世史料中最重要的文献。李白生时有一挚友范伦,曾写有《与李白浔阳夜宴》诗.过从甚密。范伦的儿子范传正读此诗后,知道范家与李家有"通家之旧"。范传正字西老,乃父曾任户部员外郎。他自已是进士出身,"又以博学宏辞及书判皆登甲科,授集贤殿校书郎、渭南尉,拜监察.殿中侍御史。自比部员外郎出为歙州刺史,转湖州刺史,历三郡,以政事修理闻"。范传正为李白迁坟,撰新墓碑,正当他任歙州刺史时。"传正精悍有立,好古自饬",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在褐衣时曾游西边,是一位亲自考察过西域的旅行家,并著有《西陲要略》三卷。此书虽已失传,但在他所撰李白新墓碑的碑文中,曾提到李白的先祖"被窜于碎叶",应是无误的。图2-1李太白之墓,先葬龙山,后迁神于青山之阳(中国李白研究会.)范传正过当涂时,在当时的县令诸葛纵的帮助下,曾拜谒过李白墓,并寻找李白的后人。"凡三四年",才找到李白的两个孙,女。这两个孙女,都已嫁农家为妇。李白的一个孙女还找出了李白儿子李伯禽亲制的关于自家家世的手疏。范传正还按照李白生时的遗愿,将李白之墓迁于"青山之阳",并撰写了新墓碑文。该文撰于元和十二年(),迁神之日是正月二三日,此距李白辞世已五十五年。由此可知,范文的可信性自不待言。李白生时.文冠天下,慕名者多矣。其中有个王屋山人魏万,是李白的无数追随者之一。魏万后改名魏颢,上元初登第。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序中说:"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论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魏颢(万)也有《金陵酬翰林谪仙子》诗回赠。李白对魏颢很欣赏,曾对魏颓说,"尔后(汝)必著大名于天下,无忘老夫与明月奴。"因此将自己的诗文,尽交魏颢,"命颢为集"。按今天的话来说,就足将诗文手搞托付给魏颢,并授命由魏颢编辑"李白集"。后遇安史之乱,"白章句荡尽"。上元末,颢于绛偶然得之。于是重新编集,援笔成序,这就是魏颢的《李翰林集序》的由来,此序亦是研究李白诗文和家世的名篇之一。魏颢编此集时,"首以赠颢作、颢酬白诗",乃"不忘故人也";次以"大鹏赋、古乐府诸篇。积薪而录,文有差互者,两举之"。魏颢编就《李翰林集》时,"白未绝笔",也就是说李白尚在世,魏颢甚至伴备"吾其再刊",为李向编辑续集。这说明,魏颢序中关于李白家世的记叙,虽然不多,日一定是由李白口授的,当然也是可信的,应是后人研究李白生平家世的重要线索。下面,我们将李阳冰的序文、范传正的新墓碑文和魏颢序文中,有关李白家世的叙述,比列于后,以便于研究。李白,宇太自,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禹九世孙。蝉联硅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彖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草堂集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白本陇西.乃放形围家于绵。--魏颢《李翰林集序》由李白的自述,以及李白几首诗中偶然提及的关于李氏家族的话,同上述三篇引文中的家世记述,我们特胪列制一对比表于后,以便于对照索隐。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李白之家世为"陇西成纪人",大概没有问题,自述与他述均持此说。接下来的就是对"凉武昭王九世孙"这一说法怎么看。在李白的自述里,并未提到他是凉武昭王李篱的九世孙。我们只能从李白和与他交往的李姓朋友之间的相互称谓中,约略地推算他的辈分。然而,由于有关史料匮乏,李白与李姓族人或朋友的称谓与辈分,多自李白诗中述出,迨少史证,故历来方家均持疑团不解,甚至认为是冒姓。詹镆先生引明代杨慎《升庵集》卷五十"李姓非一"条云:"《姓氏谱》(唐吕才等撰,今佚):'李氏几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唐时重族系,虽帝系之贵.亦自屈居第二,让陇西为一.则陇西之李与唐氏之李不同族明矣。......议世李广为陇西李氏.至唐犹然。然据唐人姓氏谱,则陇西与唐室了不相干,而李氏称陇西者,往往冒唐宗室,又矛盾矣。唐自高祖继位,太宗高宗继之,武后杀唐子孙殆尽。至开元末四十年而李白诗云,'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是又可疑。盖唐人十三望之李皆冒称宗室,既不封以禄位,惟虚名夸人日天潢仙派而已。唐帝亦乐其族姓之繁,不暇考其真伪电。"故詹镁先生认为,"自亦俗人之见,而欲'高白标榜'耳。"郭沫若先生也认为,"李白自己对于李霉九世孙之说都把握不定,那就无怪乎得不到宗正寺的承认了。"郭先生又说,"所谓李需九世孙之说,看来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所捏造,目的就是抬高自己的门第。"那末,李白为李嚣九世孙,到底是真是伪呢?且看下述。二、李阳冰为李白从叔之谱证在历史上或在生活中,许多同道者相见相知,常以兄弟呼之。称兄弟者,至少应具备两个前提,一是相契较深,相慕甚久,故见而交之,秉性相投;另一个条件是年龄相仿佛。是故,历史上有桃园三结艾,有竹林七贤等,均视为异姓兄弟。而同姓氏者,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唐时,随身带有族谱或家谱手疏,两人相见后。应叙家礼或交换谱牒,以查明辈分,然后以辈分之礼呼之。如是兄弟辈,则按年齿排序。唐代是李姓天下,入李氏谱系的旁系渐多,而李氏自李耳后乃一望族大姓,各房系分立而又遍及全国。有唐一代,曾出了一位李姓史学家李延寿,他继承乃父遗志,专修《南史》和《北史》。对李氏族系的衍生滋蔓,记叙颇详,所以他所属的支系,环节相当清晰。其他房系的情况,就难免简略些或残损些了。如唐代开国皇帝李渊,他的祖父李虎,有一个哥哥李起头,曾封长安侯,他的儿子叫李达摩,曾为长安县伯,但他的后代却默默无闻了。唐书中的《宗室世系表》里,只记叙了李虎的弟弟李乞豆及其后代,而对李达摩的后世,则说其后无闻。这说明,连皇室的近亲族系。还不一定能弄清,更何况其他的谱系呢!有人曾以李达摩的后代无闻,而推想李白即其后代,但没有可靠的证据,仅成一家之言。族系谱牒残缺不全的原因,多为社会动荡或战争风云所吞噬;也有的是族系衰微,或贫困交加,或无男性子嗣可继而中断。历史上的风云变迁很剧烈,历数百年而记的族系谱牒是否可靠,也仍是一个问题。虽然如此,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相识为机缘,还是愿意联宗的,更愿意以族系的辈分相互呼之。纵观《李太白文集》,酬赠之作良多,可见李白既有人缘,又喜欢联宗。不过,在联宗之外,也偶有无称谓者。如《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中的李藏用,李白只称他为"公"而不言及辈分。还有一个李居士,名字不详,李白也没有联宗,而只称他为"吾族贤老",回避了辈分。此外,还有诗《送李青归华阳川》,说李青为伯阳仙家子,伯阳指老子,显然是指李姓家族之道友,却没有指明辈分。对于普通的地位不是很高的李姓友人,李白均愿意联宗并以辈分呼之。在李白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据粗略的统计,就有四十多首是赠给李姓族人的,其间涉及至亲、"族亲"或"从亲"者达三多人。不过有一点值得人们注意,那就是当李自称对方为从兄、从弟、从叔、从祖或族兄、族弟、族叔、族侄......时.却很少也很难见到对方的回应。或换句话说,李白的称谓(笔者认为多数当不会错)多是单向的,很难检核其是否可逆。故而,郭沫若先生曾认为,李白对人的称呼,"自相矛盾,毫无定准","不外是以势利眼光在看人说话"。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问题并不这么简单。经过认真的研究检核后,我以为,李白对对方的称呼,并不是随意的,绝大多数都有谱可依。下面,我们不妨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同李白交往的三十多位李姓朋友中,惟有当涂宰李阳冰对李白产生了应答关系。李白有诗赠给他,题目是《献从叔当涂宰阳冰》(卷十二),诗的内容是对李阳冰人品和书品的赞崇。诗略云:吾家有季父,杰出圣代英。虽无三台位,不借四豪名。激昂风云气,终协龙虎精。弱冠燕赵来,贤彦多逢迎。山阳五百年,绿竹忽再荣。高歌振林术,大笑喧雷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吐辞又炳焕,五色罗华星。秀句满江国,高才捎天庭。辜邑艰难时,浮云空古城。居人若蘼草,扫地无纤茎。惠泽及飞走。农夫尽归耕。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雅颂播吴越,还如太阶平。小子别金陵,来时自下亭。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拨五色毛,意重太山轻。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长叹即归路,临川空屏营。从以上所引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此诗几乎是李白对李阳冰的一篇赞辞!而李白刘李阳冰的称呼也是亲密无间的。李白称李阳冰为"吾家",而不是称"吾族";其次,李白电透露出了李阳冰的房系族籍在燕赵,也就是赵郡。众所周知,李白足"陇西成纪人"。陇西成纪李氏和赵郡李氏,足两大支系,要追溯同祖,须上溯几十代方可。然而,李白对李阳冰却不称"从兄弟"而称 "从叔",肯定是交换了谱牒,认丁宗之后才确定称谓的。李白还写有一篇《当涂李宰君画赞》(卷二十八),文中对当涂宰李阳冰也竭尽溢美之辞。辞略云:天垂元精,岳降粹灵;应期命世,大贤乃生。吐奇献策,敷闻王庭;帝用休之,扬光泰清。滥觞百里,涵量八溟;缙云飞声,当涂政成。雅颂一变,江山再荣;举邑于卞舞,式图丹青。眉秀华盖,目朗明星:由赞辞说明,李白对李阳冰是很敬重的。反之,李阳冰对李白也相当关切,尤其是对晚年的李白,竭尽照料之能事,周济他"赠微所费广",且"意重太山轻",说明孛阳冰对李白的照顾是尢微不至的。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叔侄情谊是双向的。李白晚年在"临当挂冠"叫,突患"腐胁疾",卧病于床,乃将诗文草稿万卷,交给这位从叔李阳冰,"枕上授简,俾予为序",对李阳冰非常信任,故而对其嘱托后事,寄厚望于他。李白称李阳冰为"从叔",如果称渭有误的话,李阳冰应该予以拨正,何况届时李白已年过六旬,而李阳冰的年龄人概要比李白小些,或者说至少相仿佛吧,不是叔而被称叔,则被称叔的一方,肯定不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从这一点上来分析,李白称李阳冰为"从叔",当不会错。李阳冰不仅欣然地接受了李白对自己的称谓,还将该诗编进《草堂集》中,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叔侄关系是成立的,也是名正言顺的。李阳冰还为此集写了序文。序文一开始就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嵩九世孙。"--也就是说,李阳冰不仅将李白给他的赠诗《献从叔当涂宰阳冰》编入了《草堂集》,还在《草堂集序》中,指明了李白是"凉武昭王禺九世孙",那就在事实上认定了自己相当于"凉武昭王嚣八世孙"。那么,李阳冰的辈分是不是相当于"凉武昭王需八世孙"呢?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由此可见,这是解开李白家世辈分之谜的惟一的一把钥匙。据《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二》上云,李阳冰为赵郡南祖房李真的八世孙,湖城令李雍门的第三子, "将作少监"。《宣和书谱》卷二说,"唐李阳冰,字少温,赵郡人,官至将作少监。"0(参见图2-2)。图2-2 《宣和书谱》中的《李阳冰传》(中华书局版.)詹锁先生认为李真"于秦将军昙为二十六世孙,较凉武昭王下一世,则阳冰于凉武昭王当为九世孙,而白当为十世孙。'' 郭沫若先生也认为,"李真低李嚣一辈,论理李白与李阳冰同辈。他李白却称李阳冰为'从叔',把自己降低了一辈。"[12]詹、郭二先生的根据是《新唐书》中的《宰相世系表》,而此表为宋吕夏卿所创,虽在检核时颇为方便,但内中错谬迭出,以致使史实淆乱,后人有沈炳震者,著有《唐书宰相世系表订伪》十二卷,于此可见一斑。笔者为考核李氏族系谱牒,曾仔细核对《新唐书》中的列传和世系表,同样也发现了一些悖误。如《新唐书》卷七十八《淮安王神通传》载:"孝节曾孙嚣,33少孤,事母孝。"40同一人,在《宗室世系表》上中示出,"清河郡公、灵州都督孝节",有三子为顼、琬、瑜;瑜有三子为异、置、晕。传里称嵩为孝节"曾孙",而在表中则为"孙",可见此表传。至少有一处谬误。现在,我们再回到本题上来。为了弄清李氏家族的变迁,笔者从《史记》到两唐书,经核对后,自帝颛顼-高阳氏起,从穷蝉和大业分两路繁衍列举。由大业至理征及其子利贞,殆为李姓始祖,后传至李耳(老子),由李耳至李昙,记述稍详,我们的检核即从李昙开始。李昙有四子,长子李崇为陇西房始祖;第四子李玑为赵郡房始祖。由李崇而后,列于表2-2(亦包括续表)中,以李昙为第①代,那么至李广为第⑩代,至凉武昭王李嵩为第④代。表22的续表即从李嵩开始,则李宝和李抗均为第④代,至李渊为第@代,至唐太宗李世民为第@代,唐高宗李治为第代。如以凉武昭王李嚣为一世,那么李渊为禺七世孙,李世民为八世孙,李治为九世孙。表2-3也是从李昙列出的,它略击了陇西李氏,而只列赵郡李氏。李昙为第固代,李昙第四子李玑为第囱代,李聪为第园 代.李聪的从兄弟李勰、李系、李奉、李曾当然电为第固代,李聪的儿子李真为第圜代。是故,则李真和凉武昭王李嚣为同辈同代。从表23中可见到李阳冰为李雍门第三子,为李真一李禺八世孙;李阳冰之子李服之,乃李真九世孙。此可参见表2-2及续表和表2-3所示。如果李白是凉武昭王嵩九世孙(如李阳冰序和范传正碑文所叙),而李阳冰是李真八世孙,李真与李嵩又同辈,那么由家谱可证知李阳冰为李白从叔无疑。笔者所列的表2-2及续表和表2-3,仅是两个经删节的简表,全表极为复杂。由诸表亦知,李氏望族是一个庞大的族系,其分支良多,本书所述及的问题,都以本表为据。此亦足以证明李白诗中所说的,"我李百万叶"和"柯条布中州",其言果然不虚。如果说李阳冰是"李白为李嚣九世孙"的始作俑者,那么范传正的"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这话,就是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家世记叙中的最为有力的佐证和补充。但其间的"约"字,可谓用心良苦,时至今日,我们已不好对这个"约"字妄加臆测了。但无论怎么说,李白为李嚣九世孙这一点,仍是李白家世研究中最基本的出发点或前提。笔者认为,李白称李阳冰为从叔,此事发生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他们都是当事人,他们双方中没有一方出来否定,我们何以将其否定呢?因此,我认为李阳冰为李自从叔是能够证明出来的,现根据表2-2及续表(见插页)和表2-3,已经做到了,并证明了这一切。李白为李嚣九世孙,而且都出自李阳冰和范传正之于,其严肃的历史责任感,理应得到后世的肯定与响应。

书谱高清图(练硬笔字求高人指点 )

4、练硬笔字求高人指点 练习平时使用书写的字体

呵呵,练字你只要记住三点:第一,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第二,有正确的指导,不管是老师,或者是字帖,字帖最好是从楷书练起,因为这是基础。不建议练当代硬笔书法家的,拿着古人的毛笔楷书当钢笔字帖练,你会收获蛮大。主要是看结构,一般都会觉得毛笔字写好了,钢笔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这是我个人经验。第三,能持之以恒,每天都要练,不然没有效果的。我不推崇拿着什么字帖去上面映着临摹,要自己看结构,自己有思考,这样才会有进步,不然你写一千遍都写不出别人写的结构和力度。希望你坚持哦。

5、草书刘怎么写

草书 刘 如下图: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草书之章法虽难以定形,但也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气势贯通。“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二)错综变化。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怀素《自叙帖》、张旭《古诗四首》皆极尽错综变化之能事,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三)虚实相生。草书章法理应“虚实相生”。“实”指纸上的点画,也即有墨的黑处;“虚”指纸上点画以外的空白,也即无墨的白处。老子曰:“知白守黑”,是指哲理上的虚实,是对世间万物矛盾的一种理解和调和的方法。用在书法上,就是要调配好黑白之间的关系,太黑则墨气一团,气闷而有窒息感;太白则凋疏空旷,气懈而有松散感。草书章法中还应有“透光之美”,其作品的雅趣往往在“白”的妙用,也就是在“虚”处来体现书法艺术的韵致和高雅之情。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609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