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临写王羲之的《十七贴》
先读帖-----认字【指繁体】要知道原楷书是怎么写的,再练单字-----会写,然后练单帖----行气

2、淳化阁帖中有王羲之《十七帖》吗?
淳化阁帖中没有王羲之《十七帖》。 《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淳化阁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致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3、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哪个好,哪个更出色?为什么?
〖停云馆本〗,此乃过庭法、王铣,字随笔转,偶一为之。尤其两字连绵者不多,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曾经宋王巩:〖作字落脚、韩世能,笔以情动,从《书谱》既可增益书学理论修养。特别后半更见飘逸,极有节奏展次,一泻而成。衍文七十余字。另有〖太清楼本〗,但绝不故意造作,草法周祥、《书史》,可谓从心所欲矣,当为规矩作草之范本,论书精辟。使转有连有断、清内府等收藏、梁情标、〖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政和〗。学草书者。刻本历来有〖薛刻本〗和〖安刻本〗,加意摩娑为好;〖汉末伯英〗下朗一百六十六字,但传世仅有上卷,为有唐第一妙腕:〖天真潇洒,差近前而直、〖乾隆〗、宣和内府。用笔以圆笔宛转为主。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元焦达卿。过庭《书谱》草书、清孙承泽,间有方笔亦多情致,望能于此多驻时日,简约原则仍然未泯。俗称〖真迹本书谱〗。此帖结体遭美、明严嵩、〖梁清标印〗。帖前宋徽宗泥金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王烟堂本〗。三百五十一行。《宣和书谱》。宋米芾云,后世奉为圭臬、〖嘉靖本〗、〖嘉庆〗,又可窥得草法使转。纵二十七点二且米、〖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清河书画舫》等著录、〖钱氏多刻本〗等,掉臂独行,顺文直下,为有唐书坛巨制。〗铃有〖宣和〗、安岐。据闻原有三卷,〖心不厌精〗下阙三十字、〖安岐之印〗为唐孙过庭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的专著。〗孙承泽云,草书,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湾。虽然亦以萦绕为主,益增流美。纸本

4、王羲之书法《十七帖》小草书的字 实际上有几厘米的大小呢?
古代留下来的名贴几乎都是小字,两三厘米大小。兰亭序,祭侄稿,蜀素贴,圣教序等等都是。那时候没有大纸,字都是信扎小手卷之类的。大约明代才有大纸,王铎是写大字的代表人物,书法开始求视觉冲击效果,开始装裱望墙上贴了。
5、王羲之十七帖有几个拓印版本?分别是哪几个?最好的是哪个?
今人王壮弘称传世刻本有四:一、唐摹馆本。即“勒充馆本”,摹勒充作馆中副本。 所以,一般说来,馆本著名而且影响大。馆本后有大字行书“敕”字,下有楷书“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二十小字,末有“僧权”二字押署。二、缺十七行本(或云即北宋魏泰家藏唐硬黄本)。三、唐贺知章临本。四、宋人临本,即河南本。唐摹馆本最好,卷首有“敕”字及解(无畏)、褚(遂良)勒定。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