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欧楷皇甫君碑和九成宫碑怎么不一样
皇甫君碑和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都是欧阳询楷书的代表作。然而此碑除具有欧体字的共性,如字形瘦长、笔法稳健、横竖画分布匀称、结字险峻外,整体上更显得庄重严谋,完成了由隶、楷杂糅走向完整楷书的过程。其字对于初学者来说易于控制,便于临摹。清翁方纲更是极力推重此碑,谓是学唐楷者第一必由之先路,若不先从此入手,则间架结构何由而入九成、化度乎此正是翁氏的甘苦之言,可为初学者借鉴。下面就临写皇甫君碑的几个要点,作如下提示,以供读者参考一、掌握笔势、体势特征。二、掌握用笔特点。三、掌握规律,由通达变。此几点仅为书者临习此碑的体会,属一家之言,供初学者参考。,内容也很丰富。下面就临写皇甫君碑的几个要点,作如下提示,以供习者参考。一、掌握笔势、体势特征。俗话说楷体横有俯仰,竖有向背。初学欧楷者对于欧体竖有向背一般都能了解,殊不知欧体横画笔势也有俯仰之分。若一味取俯势,则会使字软绵无力,精神全无。而且此碑的竖画也不是一背到底,而是相向、相背互参,如草字头一般取相向势,既有变化,又有力度,习者当详察之。此碑字的整体体势给人一种字形狭长、结构险绝之感,这主要是由于其整个字的欹侧姿态造成的。如有的字重心不在中间而偏向一侧,左右结构的字右部向左部倾斜,成左部向右部倾斜,使整个字产生了一种动势,从而达到整体布局中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弥补了楷书整体布局易板滞、状如算子的毛病。初学者当反复观察、分析,体会欧阳询在处理这种字时所采取的方法和技巧,日积月累,自会有所收获。二、掌握用笔特点。此碑的点画以方笔为主,起止干净利落,无一点拖泥带水之感。而且由于其点画比较瘦硬,结构险峻,使字的整体风貌有森森然如武库之矛戟的严谨感同时笔画间与字距间的疏朗又使此碑有一种清秀之气扑面、灵动之态毕现的感觉。要达到这种效果,用笔时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点画书写要精熟二是点画之间的映带关系要清楚三是起笔、收笔、转折处的铺毫、调锋动作要熟练,衔接自然四是毛笔要提锋逆行,使写出的点画遒劲、圆满周到五是较长笔画的行笔 。
2、欧阳询化度寺碑一共多少字?
《化度寺碑》,全名《化度寺帮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六三一)立,楷书三十五行,行三十三字。原石早佚,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3、欧阳询揣摩古碑 译文 (要字字对应)
译文:欧阳询曾经出行,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书写的,(他)停下马浏览古碑,很久后才离开。(他离开)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就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晚上睡在碑旁,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傍,三日方去。出处:出自马宗霍的《欧阳询揣摩古碑》。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据说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骑在马上仔细观看了一阵才离开,但刚走几步又忍不住再返回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便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3天才离去。扩展资料:人物简介:欧阳询(年—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于初学者,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有关欧阳询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的轶事《欧阳询揣摩古碑》也成了一桩美谈。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欧阳询
4、求欧阳询《化度寺》碑原文和释义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盖闻人灵之贵,天象攸凭,禀仁义之和,感山川之秀,穷理尽性,通幽洞微。研其虑者百端,宗其道者三教,殊源异轸,类聚群分。或博而无功,劳而寡要,文胜则史,礼烦斯黩。或控鹤乘鸾,有系风之谕;餐霞御气,致捕影之讥。至於察报应之方,穷死生之变,大慈(阙)运宏济群品,极众妙而为言,冠元宗以立德,其唯真如之设教焉。若夫性与天道,契协神交,贻照灵心,澄神禅观,则有化度寺僧邕禅师者矣。禅师俗姓郭氏,太原介休人。昔有周氏,积德累功,庆流长世,分星判野,大启藩维。蔡伯喈云:「虢者郭也。虢叔乃文王所咨,郭泰则人伦攸属。」圣贤遗烈,奕叶其昌。祖宪,荆州刺史,早擅风猷。父韶,博陵太守,深明典礼。禅师含灵福地,擢秀华宗,爰自弱龄,神识沈静,率由至道,冥符上德。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於岁。世传儒业,门多贵仕。时方小学,齿骨上庠,始自趋庭,便观入室,精勤不倦,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明老易。然雅有志尚,高迈俗情,时游僧寺,伏膺释典,风鉴疏朗,豁然开悟。闻法海之微妙,毛同喜;瞻满月之图像,身心俱净。於是锱铢轩冤,糟粕邱坟,年十有三,违亲入道,於邺西云门寺,依止稠禅师。稠公禅慧通(阙)戒行勤苦,道标方外,声溢区中。(阙)睹暗投,欣然惊异,即授受禅法,数日便诣幽深。稠公尝抚禅师而谓诸门徒曰:「五亭(阙)念尽在此矣。」头ヌ兰若,毕志忘疲,仍来往林虑山中,栖托游处。后属周武平齐,像往林虑,入白鹿深山,避时削迹,藏声戢曜,枕石漱流。(阙)岩之下葺茆成室,萝裳薜带,(阙)唯粪(阙)之衣;饵术餐松,尝无麻麦之饭。三迳斯绝,百(阙)为群,猛鸷毒螫之徒;潜形匿影,白鹿青鸾之辈。效祉呈祥,每梵音瞻礼,焚香读(阙二字)奇禽异兽,攒集庭宇,俱绝(阙)倚毕来俯伏,貌如恭敬,心疑听受。及开皇之初,宏(阙)释教,於时有魏州信行禅师,(阙)明佛性,大转**,实命世之异人,为元门之益(阙)以道隐之辰,习当根之业,智禅师Т世幽居,遣人告曰:「修道立行,宜以济度为先,(阙)善其身,非所闻也。宜尽宏益之方,昭示流俗。」禅师乃出山,与信行禅(阙)修苦行。开皇九年,信行禅师被敕徵召,乃相随入京。京师道俗,莫不遵奉信行禅(阙三字)之(阙二字)持徒众,以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终於化度寺,春秋八十有九。圣上崇敬(阙二字)赠帛追福,即以其月廿二日,奉送灵塔於终南山下鸱鸣圯,禅师之遗令也。徒众收其舍利,起塔於信行禅师灵塔之左。禅师风范凝正,行业精勤。十二部经,尝甘露而俱尽;五百具戒,凌严霜而未。虽托迹禅林,避心定水,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阙)寓形岩穴,高步京华,常卑辞屈已,体道藏器。未若道安之游樊沔,对凿齿而自伐弥天;慧远之在庐山,折桓元之致敬人主。及迁神净土,委质ヌ林,四部奔驰,十方号慕,岂止寝歌辍相,舍佩捐珠而已?式昭景行,乃述铭云:绵邈神理,希夷法性。自有成空,从凡入圣。於昭大士,游(阙二字)正,德润慈€。心悬灵镜,(阙)蒙悟道,舍俗归真。累明成照,积智为津。行识非想,禅(阙三字)观尽三昧,情销六尘。结构穷岩,留连幽谷。灵应无像,神行匪速。敦彼开导,去兹(阙三字)绝有凭群生仰福,风火(阙)妄泡电同奔。达人忘已,真宅斯存。刹那(阙二字)净域(阙五字)乐永谢重昏。
5、求欧阳询化度寺碑,皇甫君碑,虞恭公碑译文(白话文
皇甫诞碑 《皇甫诞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称《皇甫君碑》:楷书,是欧阳询年轻时的作品,无立碑年月,碑藏于陕西西安。 碑帖鉴赏—-欧阳询—皇甫诞碑 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亦称《皇甫君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当为欧阳询早年所书。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皇甫诞碑》用笔紧密内敛,刚劲不挠。点画重在提笔刻入,此为唐初未脱魏碑及隋碑的瘦劲书风所特有的笔法特点。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世南)得晋之飘遗,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诞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翁方纲说:“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此碑用笔研润,虽为欧阳询早年作品,但已具备了“欧体”严整、险绝的基本特点。明王世贞云:“率更书皇甫府君碑,比之诸贴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欧阳通)发源。”杨宾在《大瓢偶笔》中说:“信本碑版方严莫过于《邕禅师》,秀劲莫过于《醴泉铭》,险峭莫过于《皇甫诞碑》,而险绝尤为难,此《皇甫碑》所以贵也。” 《皇甫诞碑》,于志宁制,欧阳询书,唐刻,宋拓,装裱成册,共32页,每页纵30.2,横16.4。 有张祖翼、朱翼盦等题签,钤有“翼盦鉴之”、“卢江刘健之鉴藏石墨”等印4方。为“参综机务”之“务”字未损本。 此碑文28行,行59字。篆额阳文12字。碑文内无年月,据前人考之,为高祖武德时立,又谓贞观初立,宋时尚在咸宁鸣犊镇。碑阴有宋皇佑三年(年)刻“复唯识廨院记”。碑侧原刻花纹,宋时右侧已刻题名。以后移至西安府学文庙。明万历十六年(年)余君房督学作亭覆之,至二十四年亭圮,此碑中断,损数十字。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此碑书法用笔、结体及字形具有北齐风格,骨气劲峭,法度严整。明王世贞说:“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是伊家兰台发源,然兰台《道因碑》,笔笔带批(隶法),得之家学也。” 宋赵明诚《金石录》,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枫《雍州金石记》等书著录。 全文: 随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夫素秋肃煞,劲草标於疾风;叔世艰虞,忠臣彰於赴难。衔须授命,结缨殉国,英声焕乎记牒,徽烈著於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