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颜勤礼碑》的解析,不要译文
此碑是颜真卿晚年精品,已完全脱去了初唐楷法的体态。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鲜明,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由于入土较早,残剥损毁少,又未经后人修刻剔剜,所以能比较准确地体现颜书宽绰、厚重、挺拔、坚韧的风神。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先介绍了西安碑林,说明它是“我国最大艺术宝库”,称这里是“名碑荟萃”的地方。然后以历史朝代为序,分别介绍了东晋的王羲之,唐初的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颜真卿之后的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事迹及书法的主要特点。还介绍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代表作《皇甫诞碑》《颜氏家庙碑》《玄秘塔碑》,可谓图文并茂。但这篇课文中却出现了一处疏漏,就是插图中选的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并不是《颜氏家庙碑》而是颜真卿的另一碑刻《颜勤礼碑》。 《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简称《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19行,碑侧五行,每行3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192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后移至新城,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60岁所书。 教材中所选的是《颜勤礼碑》碑阳的第一行至第八行的下半部分,共计79字。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亲惟贞镌立,撰文并书于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时年72年。碑高338.1厘米,宽176厘米,24行,47行字,碑侧宽40厘米,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额。原碑现藏西安碑林。 碑后有宋太平光国七年(公元982年)八月二十九日李准重立时刻跋。据跋记载,此碑由于唐末政局混乱,颜氏家庙被毁,碑倒于郊野尘土中,至宋太平兴国初,李延袭发现报官,才移入府城孔庙内。据王世贞说,宋初此碑至今尚“独完善,少残缺”。此碑至今尚比较完好,但由于年久传拓过多,字体神韵颜书原貌已相去甚远。 《颜勤礼碑》与《颜氏家庙碑》是否有可能是同一碑刻的不同的名称,或者说,他曾祖父的神道碑是否也能称作颜氏家庙碑呢?答案是否定的。除上述的论述中同时说到两碑外,其他的有关论述颜真卿书法的作品,还有多处同时提到两碑: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三石先生在所著的《楷书浅鉴》一书中介绍道:“颜书之中,法度谨严,楷则井然者为《多宝塔》,宜初学;而《麻姑山仙坛记》及《颜家庙》为晚期之作,个人体制风格均已成熟,当是颜书之代表;其他如《东方画赞》《勤礼》《李元靖》《自书告身》等各有丰采,可作为参考。” “60岁书《颜勤礼碑》,……72岁写的《自书告身帖》及《颜氏家庙碑》等,这些晚年作品中横细竖粗,蚕头燕尾的形象已不很明显,结体更趋于端严朴拙,用笔雄重。” “中唐颜真卿学褚而能变法,创出雍容浑厚,寓巧于拙,遒劲柔婉新书风……作品甚多,对后世影响极大,宗之者众。有《千佛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东方朔画像赞碑》《唐麻姑山仙坛记》等。” 综上所述,可知《颜氏家庙碑》在中国书法史是有特指的,它就是指颜真卿书于72岁的《父惟贞家庙碑》,与《颜勤礼碑》是书于不同时间、内容不同的两块碑。教材中选用《颜勤礼碑》的图片,标注《颜氏家庙碑》是不正确的

2、西安碑林中《颜勤礼碑》是谁的作品
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19行,碑侧五行,每行3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192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后移至新城,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60岁所书。

3、西安碑林中颜勤礼碑是谁的作品
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4面刻字,现存两面及1侧,文至“铭曰”止。碑阳19行,碑侧5行,每行37字。左边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192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后移至新城,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60岁所书。

4、西安碑林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解说词
《夔州都督府长史颜勤礼碑》简称《颜勤礼碑》,是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所书的神道碑。四面刻字,现存两面及一侧,文至“铭曰”止。碑阳19行,碑侧五行,每行37字。左侧铭文在北宋时已被磨去,无立碑年月。1922年10月在西安旧藩库堂后(今西安市社会路)出土,后移至新城,1948年移至西安碑林。此碑为颜真卿60岁所书。
5、颜勤礼碑
秘书省著作郎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6366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君讳勤礼,字敬,琅琊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协,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学书,黄门传《集序》,君自作。后加逾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馀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仁东宫,弟愍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愍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国史》。君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於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官废,出补蒋王文学、宏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 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秘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文学士,命秘监为赞,以君秘监兄弟,不宜相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 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