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七子”、“后七子”分别是?
1、“前七子”是是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前七子”都是进士,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2、“后七子”是明嘉靖、隆庆年间中国明代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余日德、张佳胤,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基本上与前七子相同,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伦。后谢榛与李交恶,被黜,余日德、张佳胤加入。扩展资料:“前七子”、“后七子”主张文学的影响:1、文学活动的积极意义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在明中期文坛掀起了一场波澜,其中激进与保守交错,创新与蹈袭相杂,所体现出的功过是非相互错杂的特征,显示了这股文学思潮自身的复杂性。2、重视文学独立地位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前七子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后七子
2、你知道李梦阳是什么人物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3、德涵李梦阳翻译
【康德涵救李梦阳】原文及译文 【原文】康海①与太监刘瑾同乡,瑾以其文名,欲亲之,海不与通。瑾拘梦阳②狱,必死之。客曰:“念非康德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德涵?且德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德涵:“德涵救我,惟德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译文】康海与太监刘瑾同乡,刘瑾因为康海的文章名气很大,想与他拉关系。可是康海不理他。刘瑾把李梦阳关在牢里,一定要把李置于死地。李的门客说:“我想除非康德涵,没有哪个可以救李梦阳的。”李梦阳说:“死,我倒安心,何必去连累康德涵,况且康德涵也一定不会向刘瑾屈服的。”门客一定要李梦阳给康德涵捎两句话:“德涵救我,也只有德涵才能救我。”康海得到信高兴的说:“我向一个刘瑾屈服,却救活我的好友,后人会理解我的。”即刻上马到刘瑾家门(说情)。第二天就把李梦阳赦出来了。【英文翻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简介】李梦阳(–) 明文学家。字天赐,又字5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 甘肃)人,徙河南扶沟。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其文学主张,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康海(年-年)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西安府武功县人(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浒西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死于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享年66岁。弘治十五年()年高中状元。【文化常识】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 ②脱 ③致2.翻译:①海不与通 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参考答案】1.①接近②使……摆脱③转达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
4、明代诗词方面“前七子”“后七子”分别指的是谁?
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世称前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名称首见于《明史·文苑·李攀龙传》。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5、李东阳与李梦阳有何关系?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名为贡士。弘治六年,李梦阳会试入围成为贡士,且万万没有想到主考官竟然是他心仪已久,蜚声诗坛的李东阳。李东阳对李梦阳的才学、品行颇为赏识,曾撰文赞扬说:“梦阳以文学为首解,登甲科,砥砺名行,表然见郎署。”(李东阳《文后稿》卷十六)在《与杨邃庵书》中,李东阳说:“始得关中书甚悉……所喻李梦阳者,果得首解;及两张生皆如尊料。时雨之化,殆有不诬。仆所许何生孟春者,输君一筹,然此子之进尤未可量也。”(李东阳《文前稿》卷十四),在这封信里,李东阳告诉好友杨一清,李梦阳确实是个人才,比自己的高足门生何孟春还要出类拔萃,有着不可估量的前程。这是李东阳对李梦阳的赏识之词,体现了李东阳的慧眼睿智。从此,李梦阳投身李东阳门下,成为李东阳茶陵诗派的追随者。弘治十五()年,李梦阳的父亲病逝,央求李东阳为其父撰写墓表。李东阳很体察李梦阳的一番苦心,欣然答应了。在这篇墓表里,李东阳写道:“庆阳李君惟中以教授卒于家。吾友都御史杨公应宁为铭以葬,而墓道未表。后君以子李梦阳贵,赠承德郎户部主事。梦阳仍请于予,且出其所自为状。梦阳学于杨公,又予礼部所举士,其视予,犹视杨公也。故予虽未识君,亦不得而辞焉。”(李东阳《文后稿》卷十六)李东阳讲到自己愿意为李梦阳之父写墓表,是因为李梦阳把自己当作他的老师杨公(杨一清)一样,所以我也得将他视为自己的门生对待。而李梦阳更以有李东阳这样的大师为师长而荣耀。李梦阳在《徐子将适湖湘,余实恋恋难别,走笔长句,述一代文人之盛,兼寓祝望焉耳》一诗中写道:“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大贤衣钵岂虚掷,应须尔辈扬其尘”,把李东阳当作自己的恩师杨一清一样敬重。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李梦阳此时也有政治仕途上依附的成份,但作为文人主要还是想进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组织,成为其中成员。李梦阳在《朝正倡和诗跋》说:“诗倡和莫盛于弘治,盖其时古学渐兴,士彬彬乎盛矣。此意运会也。余时承乏郎署,所与倡和则扬州储静夫、赵叔鸣,无锡钱世恩、陈嘉言、秦国声,太原乔希大,宜兴杭氏兄弟,郴李贻教、何子元,慈溪杨名父,余姚王伯安,济南边庭实。其后又有丹阳殷文济,苏州都玄敬,徐昌谷,信阳何仲默……诸在翰林者,以人众不叙。”他所言的储静夫、乔希大、何子元等人都是李东阳门下茶陵诗派的重要成员,而“诸在翰林者”更是茶陵派居多。这就说明,李梦阳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茶陵诗派的圈子里,成为其中一员了。随着茶陵诗派成员的增多,一批后起之秀纷纷在茶陵诗派中崭露头角,这其中被称为 “七子”的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七子”在尚未另立门户之前,他们都是模仿学习李东阳诗作的活跃分子。文学史上有人认为,没有李东阳和茶陵诗派,“七子”派也难以成气候,至少他们的成名要延缓时间,其根据是“七子”派的诗歌创作主张基本上脱胎于茶陵诗派,这很有道理。且比较一下李东阳与“七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梦阳的诗歌主张,他们在“诗宗盛唐”、“诗言真情”、“诗讲法度”等方面都有共识之论。如李东阳《春雨堂稿序》言:“近代之诗,李、杜为极”,而李梦阳《张生诗序》也说:”唐之诗,最李、杜”;李东阳言诗歌创作“真情实意,暗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而所谓骚人墨客、学士大夫者,疲神思,弊精力,穷壮至老而不能得其妙,正坐是哉”(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李梦阳也认为“诗者,感物造端者也。”(李梦阳《秦君饯送诗序》)值得誉赞的是李东阳与李梦阳都钟情于民歌。李梦阳提出了“真诗乃在民间” 的观点(李梦阳《诗集自序》),李东阳则自觉学习民间诗曲,创作了《长沙竹枝词》、《茶陵竹枝词》等许多优美的诗篇。至于创作法度,他们都属于格调派,都是以文法唐宋,诗宗盛唐为匡训,讲究格律、音调和遣词造句,追究语言的韵律美。正德元年六月初九,李东阳60岁生日,作为门生的李梦阳曾写过《少傅西涯相公六十寿诗三十八韵》,赞美李东阳:“文章班马则,道术孟颜醇”;“绝艺邕斯上,高情颉籀邻。一挥惊霹雳,只字破风尘。绚练王侯宅,苍茫海岳滨。”对李东阳的文章和书法艺术作了极高的评价和赞美。有人认为李梦阳这篇贺寿诗中没有肯定李东阳的诗歌,认为李梦阳已经开始对茶陵诗派有不同意见了。但从李梦阳正德元年二月写的 “我师崛起杨与李,力挽一发回千钧”一诗看,此时的李梦阳并没有全盘否定李东阳的诗歌。李东阳与李梦阳的龃龉,从有关资料看,是源于“康海事件”。康海是弘治十五年的状元,曾深得孝宗赏识。他倡导复古,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王九思等与之倡和,形成“七子”派。据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性状》记载:按照当时的惯例和风尚,士大夫有父母之丧,皆持重币为挚到内阁请德高望重的大臣撰写碑铭传表,而康海之母去世,却打破惯例,不求内阁诸老为碑表铭传,却自己行状,请李梦阳为墓表,段德光为传,这种反常行为自然是对内阁诸老大不敬,也是有辱阁老们的权威与尊严,甚至是对前辈的一种蔑视。李东阳自然会想起当年李梦阳的父亲去世,李梦阳还曾请他为其撰写过墓表,而今康海竟然要李梦阳撰写墓表,这不等于将李梦阳代替了我李东阳不是?所以李东阳直叫康海之文为“子字股”。中国历代官场和文阁讲究论资排辈,以年龄、出身、地位、名望和权势为尊。倘若康海此次谦逊一点,低调一些,尊重一下台阁诸老,或者恭请诗坛领袖李东阳为自己的母亲写个墓表,矛盾或许不会激化,冲突不会如此尖锐。康海不仅没有从人格上尊重李东阳,且对李东阳的诗歌也不感冒。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性状》又记载着:“是时,李西涯为中台,以文衡自任,而一时为文者皆出其门。每一诗文出,罔不模效窃仿,以为前无古人。先生(康海)独不之仿。乃与鄠杜王敬夫,北郡李献吉(李梦阳),信阳何仲默,吴下徐昌谷为文社,讨论文艺,诵说先王。西涯闻之,益大衔之。”康海的狂妄和大不敬惹起了李东阳的不满,我们也不能全责怪李东阳没有肚量。人,尤其是老年人,很需要年轻人的尊重。相互尊重,就容易交流沟通,心中的块垒也可以消除。李东阳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浸渍,面对门徒的反目与歧视,心中自然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后来弘治十八年,李梦阳因冒犯皇亲下狱,孝宗问阁臣如何处理,就出现了“东阳不敢对”的暧昧态度。李东阳为官几十年,曾营救过许多落难者,其中还有诬告过自己的“敌人”;而李梦阳是李东阳当考官录取的进士,又是好友杨一清的门生,也曾被自己赏识,这次为什么 “不敢对”呢?细析之,这确实与李梦阳与康海等人对李东阳的藐视不敬有直接关系,再加上李梦阳得罪的是皇亲,依据李东阳柔弱自保性格,他也不会冒这样的风险。关于李东阳与李梦阳的矛盾恩怨,有人认为是李东阳把持“文柄四十余年”,长期压抑了李梦阳等人,不为李东阳等当权者所用,使他们愤而反抗李东阳。有些网络文学作品,把李东阳写成了心胸狭窄,容不得异己的人物,这是有失公允的。李梦阳等人在仕途上一直“偃蹇不达”,“怀才不遇”,固然与其“另立门户”,不敬李东阳等内阁大臣有关,但亦不能尽归咎于李东阳。李东阳虽然一度身处内阁首辅之位,但他并不能一手遮天,特别是刘瑾专权之时,他自身常处危境,受其侮辱,提拔李梦阳、康海那样的“矫激之士”,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再加上李梦阳、康海等人的狂妄自大,已经没有把李东阳放在眼里,李东阳自然不会挺身而出去营救。由于没有营救,李东阳和康海都遭受过囹圄,这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李东阳的仇恨。李东阳去世后,“七子”之一的王九思写杂剧,影射李东阳,发泄愤懑;李梦阳也是余恨未已,在《凌溪先生墓志铭》中借题发挥,大放厥词,言李东阳“柄文者(指李东阳)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于时眼,见凌溪等古文词,愈恶抑之曰‘是卖平天冠者’。”此时,双方之间的师生情谊荡然无存,已经成为势不两立的对敌了。透过李东阳与李梦阳矛盾恩怨的迷雾,不难让我们得到这样的警示:学术观点上的论争不能参入政治偏见;流派的分野不应混入人格的诋毁,即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年轻学者也应尊重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而身处高位的大学阀对后起之秀的偏激行为也应理解宽容。文化巨擘之间如果相互都能退让谦逊容纳理解,和谐共存,与时俱进,文化艺术的田野将更加万紫千红,百花吐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