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雪时晴帖是怎样的一幅画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 “天下第 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快雪时晴帖》是我国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篇幅不大,长23.6厘米,宽16.4厘米,也就相当于现在一张普通信纸大小。全文仅28个字,写的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王羲之在这幅《快雪时晴帖》中行书、楷书交替书写,行笔自如流畅,神采飞扬。王羲之没有想到,他随手写的这28个字,却让一代一代的后人为之倾倒。 但这幅书法却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令人遗憾的是,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那么,这幅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幅《快雪时晴帖》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由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

2、快雪时晴帖现在究竟在何方?是真迹吗?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墨迹至今已失传,现存的一般认为是唐代精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在“台北故宫”名品中,最受瞩目的当是“快雪时晴帖”,它不但被乾隆捧为“神品”,也是被专家及观众同时票选为十大“国宝”的唯一交集。其实,东晋王羲之的墨宝早已失传,蒋勋等学者认为它是“双钩填廓”的唐代摹本,“台北故宫”书画处处长王耀庭也证实它是临摹本,但“台北故宫”在官方的导览手册上并没有言明,还是把它当成王羲之的真迹,有误导观众之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羲之晚年时,毅然决然地辞去职务,追求隐逸自然的生活,这点也让他的书法艺术成为最能表现与抒发个人性情的一种媒介。其书风呈现典雅细腻的精致度,以及保有严谨的法度,却又能用笔秀美而劲挺,展现出他天然率真的性格,连他的只字片言或短纸信札,都获得后人的保存,成为历代学习书法艺术的典范。《快雪时晴帖》即是如此,它是王羲之大约在大雪初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个问候信札。此卷《快雪时晴帖》是否王羲之真迹还存在争议,此帖北宋时即被认为是王羲之墨迹,作为墨迹著录于《宣和书谱》中。元代赵孟頫等鉴藏家,也认为此帖“良是千余年异物”;而现今学术界大多则认为,此帖是唐代精摹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快雪时晴帖 (传为晋代王羲之书法作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快雪时晴帖 (文物)

3、快雪时晴帖的字为什么是天下第二?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王羲之本人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也许是因为《兰亭序》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更胜一筹吧

4、快雪时晴帖赵孟頫题跋译文
赵孟頫跋曰:“东晋至今近千年,书迹流传至今者,绝不可得。《快雪时晴帖》,晋王羲之书,历代宝藏者也。刻本有之。今乃得见真迹,臣不胜欣幸之至。”翻译:东晋至今已经将近千年了,书法作品能流传到今天的,实在太难得,《快雪时晴帖》,晋代王羲之的作品,历朝历代都视为瑰宝。虽有印刷的刻本,但今天可以见到真迹,我感到无限的幸运和高兴。
5、快雪时晴贴中的诗词内容是什么
法帖内容原文快雪时晴图[3]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①。未果为结②,力不次③。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④。[4] 注解①安善:安吉,安好。[5] ②结: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6] ③不次:书信结尾用语,意谓不详说。王羲之《道护帖》:“得二十三日书,为慰。及还,不次。王羲之报。”[7] ④张侯:人名,未详。“山阴张侯”四字位于末行下端,为尺牍的收件人。由此可见东晋书仪形式。[8] 大意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不详说。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