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赵之谦(为什么说赵之谦是一位)

1、中国古代印论史怎么评价赵之谦的

《中国古代名家作品选粹:赵之谦》作者赵之谦在书法篆刻史上是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篆书初学浙派丁敬,后学徽派的邓石如、吴让之,兼两派之长,以汉印为底,且包容秦权、量、诏版等文字,古拙朴厚,在近代篆刻史上独树一帜。其书法则先学“二王”和颜真卿,再以此为基础去吸收和融汇篆、隶、楷、行、草特点,且以北魏石刻铭文为基础,白成‘格,在书学的碑学思潮中有重要的代表作用。由于上述书法篆刻上的丰厚修养和独特造诣,使赵之谦的绘画在画坛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纵观赵之谦的绘画,其内容题材与绘画风格有一种兼容并蓄的基本风貌。他画人物,也画…水,但主要以花卉名世。从师承上看,赵之谦所学诸家在风格上亦大相径庭。

赵之谦(为什么说赵之谦是一位)

2、为什么说赵之谦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篆刻大家

赵之谦(-),字伪叔、益甫,别号悲盒、冷君、无闷、憨寮、梅盒等,浙江会稽(绍兴)人。是集书、画、印于一身的大艺术家,又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他受龚自珍、魏源变革思想的影响,更受邓石如“印从书出”观念的诱发,加之客观上大量金石资料的出土与金石考据之学的兴盛,所有这一切对于赵之谦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言:“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引自王朝闻(审美谈))赵氏到34岁左右就确立了求变的“理想的意图”。他致秦勉锄书中说:“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他在“松江沈树铺考藏印记”白文印边款中说:“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

赵之谦(为什么说赵之谦是一位)

3、介绍篆刻家赵之谦的艺术经历 作品特点 并对其艺术成就与影响做出评价

赵之谦(—),原名铁三,后改名益甫,中年后定名为之谦,字叔,别号有憨寮、支自、梅庵、冷君、悲、无闷。斋室名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等,浙江绍兴人。他在晚清艺坛上,是一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多面手,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闯将。篆刻上三十岁前学浙派,之后学皖派并直接研究汉玺印,广开取资领域,涉猎权量诏版、泉布镜铭、瓦当石碣、汉传封泥等,凡能为其篆刻服务的无不广为吸收,为已所用。吴昌硕在《悲印存》中题词:“悲 先生书不读秦汉以下,且深通古籀,而瓦甓 文字烂熟胸中,故其凿印奇肆跌宕,浙派为之一变可宝也”在边款的刻制上,他开创了以北魏书体刻朱文款识,以汉画像入款的新风。实现了他“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的抱负。他的创新实践,影响和启迪了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   赵之廉从青年时代起,就刻苦致力于经家、文字训诂学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尤精书画、篆刻。赵之谦善于向前人和同时代各派名家学习,同时又不囿前人,勇于创新。他通过自己多年的艺术实践和探索,巧妙地将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融会贯通。他善用书法入画,又通书画之法于篆刻,可谓匠心独具。他的书法、篆刻和绘画,在意境、笔墨、取材和经营位置诸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赵之谦(为什么说赵之谦是一位)

4、写赵之谦的生平事迹,精神宗旨 350字作文

上溯秦汉,下开风气,篆隶行融会贯通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阮文达言,书以唐人为极,二王书唐人模勒,亦不足贵,与余意异而同。”其于书不满足于二王也如此。于是,他开始了学习书法的转折,渐与二王系统分道扬镳了。在他赴京之后,与沈均初、胡甘伯、魏稼孙等相聚,皆癖嗜金石,其时他正着手重编《补寰宇访碑录》,大量搜罗古刻,尤其是得《郑文公碑》,最为之心仪。35岁前后年余时间,每日流连往返于琉璃厂,奇赏疑析,晨夕无间。然而,观赵之谦35岁后之书,甚至是40岁前后书,风格虽初步形成,而乏笔力,其中运笔、转折、连接,多有勉强之处。正如他在致魏稼孙函中所说的:“弟此时始悟通自家作书大病五字,曰:起迄不干净。(此非他人所能知者。兄或更有指摘,万望多告我。)若除此病,则其中神妙处,有邓、包诸君不能到者,有自家不及知者。”这一“起迄不干净”五字病,在行书方面,显得更为明显。大约是在40岁之后逐渐得以解决。确切说,是在赴江西任前后—44岁前后完善定格,50岁以后最终完成而至“人书俱老”之境,直逼南北朝高手,有目共睹。正如其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信然!知前人到处 到前人未到处在晚清的艺坛上,出了一个书画篆刻都使人为之耳目一新的全能大师,那就是众所周知的赵之谦。在书法上,赵之谦不仅精于隶书、楷书,并且对于篆书和行书也极擅胜场。有意思的是,他在《与梦醒书》中却对自己的各体书法作出了这样的自评:“于书仅能作正书,篆则多率,隶则多懈,草本不擅长,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然平生因学篆而能隶,学隶始能为正书。”这除了隐约表示了自己于书法擅长篆、隶、楷之外,对于行、草书则有些自谦。但事实又怎样呢?单就他的行书来看,其实造诣是很高的。从整体着眼,他的行书笔墨腴润,风致潇洒,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创新”一面,又有着符合大众欣赏习惯的“从俗”一面,可谓推陈出新、雅俗共赏。 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书学》一文中评道:“学邓石如篆书的莫友芝最好,赵之谦、吴熙载其次”。

5、吴昌硕 赵之谦还有谁

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在清代晚期的印坛上,赫然出现了三位篆刻大家,这就是后世印人一致推崇并仰慕的赵之谦、吴昌硕和黄士陵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24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