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百科

毛笔作品图片(书法常见规格尺寸)

1、书法作品欣赏注重哪些

如楼上所讲章法布局 整体气势如何结字特点 笔画感情流露字里行间的情绪情感流露 。。。。。等等外,还应注意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应该首先了解它的作者是谁!!!作者生活在什么年代什么背景什么心情所做!!!他的性格 ~他的执笔方式,如欧阳询做人严谨执笔有规则,字方正有力字带金硬。苏东坡为人洒脱,讲究执笔 虚宽,字就洋洒 。再如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讲究楷2行3草4。颜真卿柳公权 他们二人的风格像筋、骨那样挺劲有力而又有所差异。 叫“颜筋柳骨”等等。。。知道了作者的基本资料再去欣赏书法,就能知道那副作品好在哪里。先欣赏名人书法大家,慢慢的积累再去欣赏其他没名望的就容易了,因为都是那些大作家的字理解创新来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背景,首先在于传承积累。。。。。。。。。。。。。。。。。。。。。。。。。。。。。。。。。。。。。。。。眯小月,你想知道书法作品欣赏注重哪些,总的来说想欣赏好书法,首先你得有点基础和画一个样。书法以前古代只重法则,没有书法艺术一词。现在重法则还讲究艺术,基本法则都不知道怎么懂艺术,怎么去欣赏!!

毛笔作品图片(书法常见规格尺寸)

2、书法作品的尺寸及书写格式

如果是三尺宣,最好是安排正文三行,每行大约7——9个字不等,第三行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第四行要比前三行窄,做落款用。落款写上诗句的出处即作者和作品的名字,然后落上年份时令和书写者的名字,比如“甲午孟秋,某某书”就可以了。 如果落款时,诗句的标题太长,一行写不开,可以落两行。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把宣纸直接折成四行,前三行写正文,第四行落款,但落款的字要小于正文字的大小,而且款字的最下沿包括盖的印的最下沿要高于正文的最下沿。当然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书画斋里或网上都有现成的作品图片或关于章法的书籍,可以依样画葫芦,仿照一下。

毛笔作品图片(书法常见规格尺寸)

3、书法字体有哪些?图片

分类方法不同:1、按书写工具分:硬笔书法、软比书法2、按字体分:甲骨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行楷、行草3、按书法家分:欧体、颜体、赵体、柳体、瘦金体……首先颜筋柳骨都是楷书王羲之是行书代表行书有行楷行草之分牵丝是行书的特点,就是字字之间有很细很细的笔墨连接,和楷书相比楷书中几个凸显齐整的地方行书都予以了代替,点画以露锋入纸,以欤侧代替平整,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我们说欧体指的是欧阳询不是欧阳修柳体是柳公权不是柳永颜体是方正茂密横轻竖重雄强圆厚气势磅礴庄严雄浑的草书是很连绵的书法的种类,大体可以分为正、草、隶、篆、行等形体。 正书:也叫“楷书”、“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行书: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始于汉未。 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不过,作为书法艺术,都保存下来了,并各自形成众多的流派,出现了不少独擅名家,拥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珍品。

毛笔作品图片(书法常见规格尺寸)

4、书法常见规格尺寸

书法常见规格尺寸:中国画宣纸尺寸(单位:)?小三尺:50*;大三尺:69* ;三尺全开: 55 ;三尺单条: 27 ;三尺横批: 55 ;三尺对联: 27 ;三尺斗方:55 50;四尺全开: 69 ;四尺单条: 34 四尺横批: 69 ;四尺对联: 34 ;四尺斗方:69 68 ;四尺三开:69 46 ;四尺四开:69 34 ;四尺六开:46 34 ;四尺八开:35 34 ;五尺全开: 84 ;五尺单条: 42 ;五尺横批: 84 ;五尺对联: 42 ;五尺斗方:84 77 ;六尺全开: 97 ;六尺三开:97 60 ;六尺对联: 49 ;六尺斗方:97 90 ;七尺全开: 。扩展资料:书法作品格式与尺寸:书法作品格式,也叫品式或幅式,即书法篇幅的规格形式。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格式是作品最终是否具有视觉冲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书法作品的格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卷、轴、册、片四大类,具体有对联、中堂、条幅、条屏、横批、斗方、匾额、扇面、手卷、册页、手札等。1、对联:对联即因为书写中国独有的楹联文体而形成的特殊格式,普遍运用于春联的书写和传统建筑的庭柱之上,以及中堂的两边,如果字数较多的长联,可以分行书写,上联自右向左排行、下联自左向右排行,这种长联称做龙门对。2、中堂:因悬挂于厅堂正中央而得名,是用出厂时的原始尺寸,不经剪裁的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作品。四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四尺中堂”,六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六尺中堂”,以此类推。它的高度(纸的长度)与宽度比约为二比一。3、条幅:条幅指竖式、条状长方形的作品,其长与宽悬殊比例比较大,亦称直幅或者立轴,通常将宣纸竖向对裁或将宣纸裁成长条形,装裱之后就成了“立轴”。条幅一般都由整张宣纸顺长对折裁开书写而成,写在四尺宣纸对开叫“四尺条幅”或“四尺条”;写在六尺宣纸对开的就叫“六尺条”,以此类推。条幅与中堂都是竖式长方形的样式,其区别在于:中堂是用整张宣纸书写而成;条幅是用整张宣纸顺长对开或多开的条形宣纸书写而成。4、条屏: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条幅,来书写完成一篇完整文学内容的书法作品。由两条构成的条屏叫“两条屏”,由四条构成的就叫“四条屏”,以此类推。5、横披:横披指横幅作品,横长竖短。这种作品,是按宣纸的横边长度来称谓的,譬如:横边长度是四尺的就叫“四尺横披”,六尺的就叫“六尺横披”,以此类推。这种格式可以写少数字,自右而左写一行,也可以横式直写形成多行书长篇字。横披大的可用于建筑物上、大厅会议室中悬挂,小的可用于斋室居所布置。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宣纸规格

5、名家书法作品欣赏精益求精

唐朝著名的正楷书法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 虞世南,其书法是楷书走向完美的重要一环。最著名的作品是\\“夫子庙堂碑”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唐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他的书法,得到智永的传授,继承了二王的传统,收到很好的效果,称得起接魏晋之绪,启盛唐之作,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他的楷书笔圆体方,外柔内刚,无雕饰气。\\ 欧阳询,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欧阳询八体兼妙,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褚遂良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而我认为,他的\\“大字阴符经”则更能体现其用笔精妙之处。\\ 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史上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他的\\“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流传最广的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真卿的楷书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他用笔横轻竖重,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中国楷书发展到唐代可以说达到顶峰阶段,其成就以颜真卿为代表。稍晚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亦受到颜真卿的影响,后世并称为颜柳。颜真卿的书法筋力丰满,气派雍容堂正有\\“颜筋柳骨”的称谓。颜真卿的行草书具有既凝练浑厚,又有纵横跌宕的特色。他用笔气势充沛,巧妙自然,并有篆籀气息,但他的行草书仍不失魏、晋的准绳。他的行书\\“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家,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直至进入印刷体时代。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穆宗帝问他怎样用笔最佳,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柳体”与\\“颜体”齐名,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玄秘塔碑》是他的代表作,而我觉得《神策军碑》风神更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13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