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硬笔书法学完 总结 赏20~35,,5分钟之前
1、最基本的就是可以让自己的字变漂亮起来688482; 2、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书法需要的是耐心和持久的坚持,因此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可以修心养性,这对于提高自己的素养,很有帮助。有人说“字如其人”,我想可能指的就是这个方面的意思。 我想学习书法的好处最主要的就是以上两点。 那我一直以来是如何学习书法的呢? 首先,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需要写字的时候,我认真对待,绝不马虎,从一笔一划练起,因此渐渐地我的字也就好起来了。 然后,我在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时间学习名家书法。比如每个星期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练习毛笔字,在练习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了,也让自己工作之余的生活更加充实。名家书法有很多,颜真卿的,柳公权的,赵之谦的,等等我都挺喜欢,不管是哪个书法家,不管是哪种字体,我都会加以练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楷书到隶书,再到行书,草书等等,我都在学习之中。我觉得草书最能体现人的性格了,因而草书最难以练习的,也许只有书法大家才能挥毫成草书。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我觉得学习书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书法要勤奋,贵在坚持练习,书法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字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只有坚持练习下去,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有所成绩,不要想着立竿见影和一步登天。 第二,学习书法要勤于思考,最好能找个老师。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要进入艺术之门,最好是能有一个引导者。如果能找到一个名家大师作为自己的老师,那么对于学习书法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若是找不到老师,可以经常看看字帖和历代名家大家的作品,在看作品的时候思考这字的结构、形体、笔画、用力、布局等等方面,思考如何才能让一个字能够具有艺术感,即既漂亮美观,又具有神韵。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日积月累的观察和体会的,我想这也是我要到达的境界。 第三,书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当然这指的是书法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当书法到达一个比较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上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书法中体现出来,真正做到字不仅有形,形美,而且要做到有神,神形俱备,这才是好的书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2、硬笔书法怎么写好看又规范
拟型写意! 前者为结构,后者为精神。先练好结构,临摹字帖后再写精神,即是个性硬笔贴很多,我用的是庞中华的,有行有楷,循序渐进吧!
3、硬笔书法比赛的作品内容
文华杯全国硬笔书法段位大奖赛一、大赛项目:本届大赛共设三个项目:、正楷类(包括楷书、魏碑)、隶篆类(包括隶书、篆书等)、行草类(包括行书和草书)草书、篆书请附释文。作品内容、形式不限,要求健康向上。书写工具:钢笔,美工笔,圆珠笔等均可,以钢笔为主。可同时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二、参赛对象:凡海内外硬笔书法爱好者均可参赛。参赛人员按年龄设少年组(18周岁以下),青年组(18-45周岁),中老年组(45周岁以上),分别评选。三、设奖办法:本次大赛设个人赛和团体赛。1、个人赛:具体设奖名额如下:特等奖5名,各奖特大号镀金奖杯一座;一等奖25名,各奖大号镀金奖杯一座;二等奖名,各奖镀银铜匾一架;三等奖名,各奖铜匾一架;优胜奖名,各奖镀金奖牌一块或名家书法作品集一本。所有获奖者均颁发豪华型荣誉证书。本届大赛将评选出本年度百名硬坛代表人物,授予“年中国硬坛百杰”称号(其中青年组60名,中老年组20名,少年组20名),颁发证书。2、团体赛:组织15人以上参赛者可参加团体赛,团体成员仍具个人赛评选资格(组织者免费参赛,团体作品请挂号统一寄出,并将参赛者年龄、参赛项目等详细列表)。团体赛设团体艺术金、银、铜奖,颁发锦旗和证书。同时设立本届大赛优秀园丁奖和组织奖,各奖镀金奖匾一架,颁发证书。四、参赛者待遇:(一)所有参赛者的作品均由评委会按其水平高低授予相应段位等级,颁发《段位证书》。每位参赛者均赠送刊有获奖名单和作品的报纸一份。(二)获奖者的名单和作品在主办单位报刊上专版刊载。获奖者均颁发获奖证书和精工铸造的奖品,并陆续安排在《钢笔书法报》和《东方书法画报》上进行重点介绍。(三)获高段位的作者可推荐加入东方书画艺术家协会。同时出版本届大赛大型专集《全国第五届文华杯硬笔书法大赛作品集》(精装16开本,择优选编获五段位以上作者的参赛作品),公开发行。五、参赛办法:1、本次大赛采用统一的参赛标记和参赛编号。作品尺寸以16开为主(最大尺寸不超过8开)。2、参赛费:每个项目13元,通过当地邮局汇款至大赛办收(请保存汇款凭据)。“汇款人地址”一栏务必填写详细,汇单“附言栏”内请写明参赛者年龄、邮编、参赛项目。重要说明:由于现邮局采用电子汇款,我们以前收到的汇款单上大多没有汇款人邮编,地址也不详细,致使我们无法寄资料。所以办汇款时请将邮编填在附言栏内,并要求邮局工作人员将汇款人详细地址和附言栏的内容输入电脑。汇款后请一定注意核对邮局汇款凭据上的文字有无差错和遗漏。大赛办收到参赛费后即寄参赛标记、编号,寄参赛费后30天内未收到参赛标记者,请来信查询。[注]:没有参赛标记的作品不能参加评选。六、大赛截止日期:年7月3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9月底揭晓。10月底即可将大赛专刊、段位证书、获奖证书奖品等全部寄到每位参赛者手上。
4、适合中学生硬笔书法内容是什么?(100到110字)
吴玉生的硬笔不错多临摹些古文吧洛神赋 赤壁赋·······苏轼诗词 李清照诗词很好的
5、钢笔书法与硬笔法
硬笔6956书法是用硬笔书写汉字的艺术。然对‘硬笔’概念的界定不出以下二类:一类是铅笔、钢笔、圆珠笔、水笔等由西方工业文明所造就的半自动化书写工具;另一类是较难确证起源的竹笔、羽毛笔等传统性工具。由这二类工具通过各类媒介而在纸等媒体上留下的痕迹,并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可称之为“硬笔书法”。书法在当今日趋发展的形式下,线条的艺术性越来越被书界所重视。当代著名书法家沈鹏曾说:“在书法表现的要素中,我看重线条。线条是由条形到神韵的最重要的手段、桥梁,更确切说是基因。”各大书体、各书家字体,各书法作品品位高低的差异,也与其线条特性及水平高低的不同重要相关。书法作品的创造,首先是线条美的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可见,线条是书法的基因,是书法风格和品位高低的标志,是书法创作的首要。 线条这一说法(或曰概念)是否适用于硬笔书法?人们常常认为,钢笔线条一细二硬三露四单一,故应放弃或淡化对其线条的追求,而应重视对其结字、章法、神韵等的探索。这种看法是“钢笔字”的一个误区。毛笔尚且讲多大笔写多大字,钢笔也应说多粗笔写多大字,常用钢笔粗细的单一,与写出的字相比,主要矛盾是笔细,或曰字大,就其硬笔书法意义而言,应有一套粗细不同、弹性各异的笔,再加之对纸和垫板的精心选择,事实可以证明,钢笔线条能够由单一走向丰富。硬笔书法的成熟就在于其线条的完善,它不仅具备书法线条的一般属性,而且也应独具硬质弹性的特性,由此构成了独立的硬笔书法线条。 硬笔书法的线条如此重要,然而线条在实际中又显得薄弱,因此我想就本文对其在性质、类型、线条美学价值方面作系统的探讨,藉以抛砖引玉。 一、硬笔书法线条的性质 “ 硬笔书法线条的性质总体定位在‘骨形筋露微肉’六字上。具体有九个性质,曰‘九感’:一曰“形感”。‘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得其形,其走势于骨,肇于自然,而微肉裹其外,其形或直,若针、若锥、若枯槁等;或曲、若蛇形、或兰叶、若扁舟等。二曰‘力感’。‘善笔力者多骨’,‘多力微筋者圣’。骨生于力,钢笔用力由用力方向及大小而定,并非力大便有‘力感’,而是善力者方有‘力感’,善力者笔稳笔健且融自然,有力透纸背之感。”(1)三曰“律感”。即节奏之感。由用力大小、书写速度、线条粗细等诸方面变化的节奏而构成,律感便是诸方面“阴阳”变化的韵律,是心感手感的律动合一。四曰“意感”。它乃线条所借自然诸物之意象,是其抽象的“原始美”,它既单纯、基本、典型,又丰富,“沈鹏曾说过‘单纯包括万物,丰富趋向一体’。五曰‘质感’,即为‘内劲之美’,是线条的‘真质美’。或挫或巧或丑或媚或俗或雅或今或古等,此感靠字内外功夫去涵养。六曰‘静感与动感’。静者稳定但单一也,在乎于线条单纯、粗狂;动者飞扬也,在乎于线条丰富、变化及线条间的意连。楷书线条以静为主以动为辅。(2)七曰“个性感”,即“风格感”,是硬笔书法家个人风格、书写习惯、基本功底、审美情趣等在线条中的反映。“个性感”具有典型性、唯一性、借鉴性和可借鉴性,是书家成熟的表现。八曰“含蓄感”。“线条的单纯不是平铺直过,用硬笔作书最忌平直而过,当暗藏波澜;线条之含蓄表现为美学思想的“中和”和用笔复合用力渐动和微动(甚至不易察觉)之统一。”(3)九曰“迁移感”,即有移植、改造、提炼、简约毛笔书法线条的“表象感”,虽然是硬笔书法线条,却有毛笔味。 现代硬笔书法既植根于传统毛笔书法之中,又寄否定于毛笔书法之外,全赖出新于硬笔书法特色之上。硬笔书法线条尤为如此。 二、硬笔书法线条的类型 如果说线条性质是它的“内涵”,那么线条类型则是它的外延。硬笔书法线条的种类也随着其发生、发展、繁荣而逐步丰富起来,真是千姿百态。“但按线条衍生的源头对其逻辑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流畅的线条、流畅涩重合一的线条及刻写之间的线条。”(4) (一)、偏重发钢笔特性的“流畅的线条”。这种线条产生缘于钢笔书写流利便捷的实用性。提倡这种线条的有八十年代的庞中华、顾仲安等。庞中华在平动基础上又注意了用力轻重变化,其线条光滑且有粗细之变,由起收笔简约、实用而美感;顾仲安楷书线条注意了对起收笔的适当强化,然中间用力较均匀,其线条端庄而单一。后来人们开始注意了线条全程书写,既抓两头又重视中间变化,形成了这类线条的规范,这类线条实用美观,深受广大书法爱好者和实用派硬笔书家所喜爱。 (二)、借鉴毛笔书法线条——“流畅涩重合一”的线条。早期涉足硬笔书法的书家,大都是毛笔书法家,如邓散木,他十分强调仿效毛笔线条的特征,但这仅仅是起步,却是可喜的。“到八十年代的硬笔书法热,硬笔书界开始注意了毛笔线条用硬笔技法的诠释,这样便出现了‘流畅涩重合一’的线条。它的出现是硬笔书法发展的必然,是书法传统钢笔化的时代的结晶。涩重的线条采用的是逆锋运笔或匀或非匀用力的笔法,而流畅涩重合一的线条往往采用‘小巧灵活的调锋’,使顺峰变为逆锋或反之而实现。”(5)显然,这种线条具有传统性与艺术性,颇有“帖味”,为书界所青睐。 (三)、借鉴篆刻单刀法的“刻写之间”的线条。“以刀代笔”的甲骨文、单刀法的篆刻、篆刻的边款、浩瀚的碑林,对以硬质材料为笔的钢笔书法影响很大。“谢非墨由此提出‘将硬笔书法本质界定在写与刻之间’‘并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种线条不仅留有墨迹,而且还有深深的划痕,作品背面粗糙不平。其笔法笔先冲入纸面,行笔间用力下压‘其颖如锥’,深入进纸,或停或回收笔。其线条具有‘简洁、刚健、棱角分明’的韵味;”(6)这种线条颇有“金石气”,有时还有浓烈的“碑味”,为书界所喜爱。 三、硬笔书法的线条美 硬笔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线是书法中最基本的元素,线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是人类生命的象征。“日本近代画家村上华岳说过‘线是贯穿整个宇宙的最根本的东西’”。(7)线条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映入欣赏着眼目的也是线条,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美的享受,心灵上得以慰藉、净化和震撼。线条是硬笔书法艺术的主旋律,是灵魂,作为纯艺术的寻绎,书法家可以紧紧抓住线条反复“锤炼”反复“讴歌”。如果说,毛笔的线条能充分自由的在点、线之间快速变幻身形的话,硬笔的线条唯有可怜的拖着自己清瘦的身段翩翩起舞。如此的先天不足使硬笔在表现形态上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点、线方面。 然而在近年来硬笔书法热潮的兴起,在硬坛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却佳作纷呈,风格迥异,或秀美,或老辣,或雄强,或生挫……这些都充分证明了硬笔的线条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特殊的美学价值。那么,硬笔书法线条的美学价值具体体现在哪里呢?“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有论毛笔书法的名句‘书法贵瘦硬方通神’,正好为硬笔书法的线条题写了具有前瞻性的绝妙评语。(8)与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基本形态特征是“瘦”,工具的本质使其特点体现为“硬”这硬非生硬,而是使观者有绵里藏针般的感受。用风格化的名词来提炼它的理想??刚健。刚者,坚强也,如千仞铁塔,稳定压倒一切,充满力度美;健者,挺劲也,是弹性的张力与纸面接触时耕下的轨迹。它决不是拖泥带水,又非蜻蜓点水。其实,比其毛笔书法来,硬笔要达到笔笔中锋的程度要快得多。“晋卫夫人的《笔阵图》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骨微肉者谓之筋书’”。(9)“米芾在《自述学书帖》中论述的更为深刻:‘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又,得笔则虽细如鬓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橼,亦褊。此虽心得,亦可学’”。(10)因此,刚为骨,健为肉,硬笔书法线条的本体基调大致可定。 基调一定下,线条在作品中的表现就可以加以衡量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的鉴赏跟其它艺术品一样,首先关注的当属整体美。而组成整体的正、负空间的分割,黑白色块对比的节律,都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正侧、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的结果。抽象地看,是点线在一定时空中按某种一定的节奏所构成的造型。经过对整体的扫描之后,基本的点线品质则是我们要进一步加以赏析的重心。传统的毛笔书法对点线的追求历来是摆在一个很高的层次,甚至在评价一位书法家作品时,往往先看点线功力如何,崇尚无一笔无来历。对硬笔书法来说,工具特性的局限使毛笔书法式的标准称为不太实际的参照系统,但如果作品的点线任其自编自演,一点也不参照前人的宝贵经验,恐怕作品的耐看程度要大打折扣了。毕竟,历史证明:缺乏对线条的理性锤炼将无法产生真正完美的作品,其风格或许能流行一时,但决不会墨泽千秋。二王、颜真卿、米芾、王铎等历代书法大师的杰作可以为证。因此,提高一幅书法作品线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即是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在刚健的基调规范下,高品质的硬笔书法线条应具有的审美标准可分为: (一)力量美 力量感是书写着力度的运用在观赏者心理的投射。此力量并非可简单地理解为物理学上的概念,虽说只要写字,就肯定要注入力量,但这种所谓的力量,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手、指、腕的运作技巧在意识高度协调、控制下且化合了书写者本身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体现的感觉一般是“劲挺”。古代书法术语在这方面有很多强调,如力透纸背、万毫齐力、全身力到、笔力千钧。“中国书法在很早的时候就强调笔力,但也有一个过程。在甲骨文时代,笔力表现是无意识的,它受工具的限制,要拿刀刻,当然不会想到笔力有力与否。到汉代隶书的时代,线条应该说表现得比较充分了,但线条的力量感还没有被绝对重视,线条还是依附于文字而存在。真正主动追求线条力量感,要到汉末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其标志是蔡浥《九势》的提出。”(11)硬笔书法虽使用的工具不同,但二者同为书法,就必然有内在的相同的联系。我觉得硬笔在表现力美方面还要优于毛笔,硬不是生硬,硬是力的象征。这种力跟自然力是没有关系的,它完全是一种感觉,是书家在长期书法实践中功力的积累,力是训练有素的笔墨技巧的体现。离开了笔力,整幅作品就会显得毫无生气。这种“力”赋予了硬笔书法作品的生命意义,“生命来源于运动,有力才能有运动,一运动起来便会对线条直接产生效果:有粗有细,有枯有润,有长有短,有变化,有生气,有动感,有质感。”(12)硬笔书法作品力求的就是这种效果,“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尽管有风格的不同,然而都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共性的力度美。富有力度感的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13) (二)节奏美 节奏感的存在就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活泼的存在。我们从节奏感里面发现了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硬笔书法也如此,在硬笔书法线条里面熔铸了每一位书家的独特的生命价值,庞中华是庞中华,王正良是王正良。再进而言之,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硬笔虽然笔尖的弹性较小,不能像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但要表现线条轻重变化的节奏感,必须重视笔下的提按、起收、行笔变化,即古人谓‘一波常过三折’,否则线条便显得苍白无力,状若死蛇,”(14)无一派生机活力。 (三)立体美 这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长、宽、高的物理标准,可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其实,硬笔工具不像毛笔那样由“万毫”制成,它的笔头构造也就由薄薄的二片钢片组构;简单的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硬笔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如写谢继东的行书运笔流利,以露锋为主,线条清劲有力,作者似乎偏爱流畅的力度美。王正良的长篇力作《文心雕龙》则带有较浓的毛笔位,此作点线内敛,典雅含蓄,秀润清朗,作者凭借深厚的毛笔书法功底,使观者领略到了硬笔线条的另一种风采。 综上所述,如沈鹏所说:“线条是单纯的,也是最丰富的;难以单纯,所以其丰富更可贵,也更难得。”(15)在层层探索了硬笔书法线条的物质形态、审美标准后,再就深层挖掘的话,势必触及线条的本体。应为,线条是作者内在意蕴的外在状态。“美国艺术家罗伯特.亨利认为:‘每一部真正艺术品的背面,是存在状态的到达。即比寻常的存在瞬间更长的时刻,无论这种活动性是依赖于毛笔、钢笔、凿刀,还是借助语言,其结果不过是这种状态的副产品。’”(16)概括而言,每幅硬笔书法作品都称得上是书写者的一篇“心情故事”,是每一个人生片段的浓缩记录。对硬笔书法而言,作品是硬笔线条由形到神的美学展露,是对生活当下这一片刻的诗性体验通过笔尖凝聚在纸上的留痕。因此,每位书家保存的等身作品,既是他书风的演变史,又是一辈子的艺术人生记录。 作为线条化的硬笔书法更需要艺术线条无穷的魅力,作为逐步走向独立的硬笔书法艺术更需要硬笔书法线条的独立。作为硬笔书法爱好者,我们在具体的书写过程中,如何把握线条的本体基调并巧妙运用,以及怎样准确表现书写内容的深层内涵,使之和谐结合,并丰富线条的形态趣味,将是我们长期探索的课题。(出自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