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家王献之的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谙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幼年起,王羲之便向献之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些。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着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和《论书表》载,谢安尝问王献之:“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工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义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2、大书法家王献之的作品有那些?
《中秋帖》、《鹅群帖》、二十九日帖》、《东山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相迎帖》、《诸舍帖》、《永嘉帖》、《鹅还帖》、《诸女帖》、《授衣帖》、《安和帖》、《想彼帖》、《姑比日帖》、《思恋帖》、《节过岁终帖》、《愿余帖》、《适奉帖》、《夏节近帖》、《岁尽帖》、《卫军帖》、《思恋帖二》、《静息帖》、《洛神赋十三行》(白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等。
3、如何学习王献之的书法
在有一定的书法基本功之后,再买几本王羲之的字帖,当然也可以到图书馆去借,兰亭序是不可少的,主要是要多加练习,多读帖,多读帖的意思是多注意观察其行书的风格,深有感触才能把精髓融入自身,进而学好王的书法,祝君书法更进一步!
4、王献之为什么能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一是受其父王羲之的影响。二是勤奋刻苦,书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书家都是晚年达到高峰。三是有独创性,其书风格为行草书,与其父的行楷不同。其书法成就要超越其父,这是唐朝以后很多书家公认的。。。
5、王献之书法介绍50字
王献之(年-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 ?望提问者采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