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均写<与朱元思书>的背景?
>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的山水小品。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全文如歌,如画,如禅,给我们的听觉、视觉、思觉以极大的审美享受,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山水引发了作者归隐的感慨,而归隐的愿望,又使作者更衷情于这纯净的山水之美。全文在带给我们如歌的听觉盛宴和如画的视觉美感的同时,又透露出了一种无相、无我的“禅”意,给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感喟和哲理启迪。记得采纳啊
2、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里面的景色是哪里
夏天的景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指的是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不是冷的意思。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准确地说“寒树”是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部分译文:两岸的高山,全都长满了苍翠的树木,看上去使人顿生寒意,这些山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长,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3、吴均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写《与朱元思书》的?他本人当时有什么遭遇?
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也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4、吴均的 与朱元思书怎么划分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古代写景散文的名作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古代南朝时期写景散文的名作。钟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相一致。吴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吴均文相对较长,陶弘景文比较短。六朝人寄情山水以求身心解放,人格净化。“入山林,观天性” (《庄子? 达生》)在战国时的庄子,只是遗世独立的超人僻诞;而在六朝,则已成为普通的社会风尚。《世说新语? 文学》又记:“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净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这标志着山水自然已经成为人们审美的独立对象和文学的崭新题材。言为心声,山水文学则成了人与大自然沟通的媒介。作者借此传达大自然在他心弦上弹奏的清音,读者则从中领略那经过作者心灵折射的自然风神及潜蕴的情韵。陶弘景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作家。据《南史》本传说:“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章中看出他们对大自然的钟爱和体悟。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3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