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画家黄宾虹
黄宾2113虹(1865 年5261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4102省徽州(今黄山市)1653歙县,生于浙江金内华,成长于老家歙容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1]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2、你们怎么评价黄宾虹生前的书画作品?
黄宾虹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承前启后的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64643832大家。他在50岁前驰纵百家,溯追唐、宋。其后饱游饫看,九上黄山、五上九华、四上泰山,又登五岭、雁荡、畅游巴蜀,足迹半天下。70后融会贯通,卓然成一代名匠。他的绘画,在深研传统,取精用宏的基础上凝聚和升华,进而融铸为自己的艺术个性。与二十世纪的其他画坛巨匠相较,黄宾虹更具学养,更富于文人气质。除了山水画创作,他在金石学、美术史学、诗学、文字学、古籍整理出版等领域均有卓荦的贡献。 黄宾虹认为,作画在意不在貌,不应重外观之美,而应力求内部充实,追求“内美”。他又说:“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五笔七墨”之说——“五笔”为“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诸法。如此,以笔为骨,诸墨荟萃,方能呈现“浑厚华滋”之象。 由此,黄宾虹便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历史性的贡献。黄宾虹晚年所作山水,元气淋漓,笔力圆浑,墨华飞动,以“黑、密、厚、重”为最突出的特点。其意境清远而深邃,去尽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由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 黄宾虹的艺术,获得了傅雷等人的高度评价,画坛上历来以“北齐(白石)南黄”并称。他曾为毛泽东主席作画,学生有郭味蕖、林散之、李可染等人。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个真正的大家,他是承前启后的。这一意义,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湖山晴霭》 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青城山雨》《树下抚琴图》 从落款和画风分析,此画应属黄宾虹中期的代表作。其用笔法虽较为稚拙,用墨也较为单纯,然其画法已不采用先勾后染的常规成法,先用淋漓尽致的笔墨任意挥写,然后因势利导,予以生发收拾。时而视墨块形状勾勒而成山脉冈峦,时而留下大片空白以示云雾烟岚,时而据构图需要用刚劲的线条和浓淡相宜的墨色点缀树木茅舍、流泉飞瀑,时而在墨色将干未干时敷以石青石绿,使之色中有墨、墨中有色,混沌交融,变幻莫测。此图重峦叠嶂、山村野渡、茅舍瓦屋、飞瀑流泉之间,一老人在丛树下抚琴,似闻其音枭,响彻山谷,焕发出古拙浑厚、灵冥华滋的审美特质。同时,也可看出黄宾虹所追求的高品位画风的转变轨迹。
3、国画大师黄宾虹在字画创作上的创新有哪些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着“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就是以画虾闻名于世的巨匠齐白石,而“南黄”指的就是山水画大师黄宾虹。有人说,“齐白石是建了一堵墙,把很多人挡在外面;而黄宾虹则是开了一条路,让很多人能走进来”。 6月12日,为纪念黄宾虹这位近现代中国画巨匠诞辰150周年、逝世60周年,浙江美术馆特举办“宾虹气象——黄宾虹作品展”,此次共展出黄宾虹山水、花鸟、书法作品百余件。这些作品都是在其家属捐献给国家的黄宾虹生前书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本月下旬,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把原先书画馆改建为专门陈列展示黄宾虹书画作品的“黄宾虹艺术馆”将正式开馆。 一生的艺术之路注定是孤独的 来西湖玩的游客都会在北山路西泠桥附近看到一尊黄宾虹面对西湖写生的雕像,但他们中很多人是经过导游介绍才知道他的名字。而对于熟悉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人来说,黄宾虹名字一定不会陌生。 熟悉黄宾虹山水画的人都知道,最初他的山水被称为“白宾虹时期”,似乎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的山水画并不需要太多的颜色,“黑”与“白”是他作品中最主要的颜色,而“黑”是中国画中的一个修养,是积墨而成的,一般积三遍墨即“死”,但黄宾虹能积十遍还看得到纸纹,后来画坛上有人戏称他为“黑宾虹”。 曾经,黄宾虹与父亲开办过一间制墨作坊,一边制模一边研究墨史,慢慢了解了各种墨的特点,也许是因为这段经历,使得黄宾虹对墨的用法了如指掌,以至于晚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在今天看来,很多黄宾虹的佳作都被奉为精品,但在当时却并没有得到画界的认可,一般人都不理解而且看不懂。当人人都在讨论改革艺术之风,黄宾虹却被看作是食古不化的代表。 黄宾虹一生的艺术之路注定是孤独的,他对中国绘画的独特理解,其实是按照自己愿望去做的。同时代的人不一定能够理解和接受。所以好像是注定一批艺术的创新者和开拓者生前必然是孤独的。 1910年黄宾虹移居上海,成为一家古玩店老板,有次家中被盗,收藏的最心爱的古印一夜间没了,让他的古玩店元气大伤,这对他打击很大。不久,黄宾虹有了隐士之心回到了安徽,或许世外隐居是他内心真正向往的生活。这一时期他的绘画笔墨开始变为黑而密的积墨,彻底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很少有人喜欢,黄宾虹对于绘画的研究也渐渐游离于时代之外。但好景不长,两年后一场洪水打碎了他的归隐梦,对于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来说已算是十分残酷了。 黄宾虹当时面临的是艺术上无人认可,归隐的愿望又毁于天灾,生活四处漂泊。从少年学画到人生沉浮,从满腔热血到心静如水。在60年生命中黄宾虹真正体会了什么叫世事沧桑。 如果看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会发现,早期清新淡雅的笔墨已无法表达他的心境,仿佛只有浓黑厚重的笔墨才能完全表达他的感情。但从某种意义上看,黄宾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幸却是他艺术上的大幸。
4、学国画和书法三年可以达到什么水平?
这个谁说的准呀–还是要看你的个人资质–如天赋 悟性 方法 学养 眼界 专业的修养 投入的时间等等–1,考美院–是要考素描 色彩 速写–你学了没有啊,一般的是要去培训班的–2,现在的国画也是作为参考的……书法对学习国画是有直接的帮助的,赶紧的,现学是来不及的……考级这个不太了解–这个对考学是不是有帮助也不了解–再看看其他的网友怎么说吧当然可以走考美院的路了。不过,美院在高考的时候,不考国画,只考素描、水粉、速写。不过考书法到可以的。学书法要选好老师,别开蒙走错路。三年没问题,能学好。主要靠观察能力和悟性。
5、学国画是不是必须要先学会书法??
是的,书画同源,先书后画。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两者在其工具材料上的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特殊的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基本一致,而另一方面是关于用笔的要求,自古就以中锋为上的基本规范和理念,作为书法和中国画所秉持。所以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用石涛的话说是“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历史上一身兼书画二任者大有人在。有以书入画者,也有以画入书者,有以画名世者,也有以书名世者,所以就出现了画家的书法和书家的绘画。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高水平的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 在书法史上,画家书法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简单一点说,从宋代的米黼开始,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的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除了在绘画上的成就之外,他们在书法艺术上面也有特殊造诣,他们的书法在那个时代中也可谓独放异彩。以至于到了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大家也都是享有盛誉书法名家啊!他们书法方面的成就在他们绘画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因此说明书法给他们的绘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反,他们的书法又得益于在绘画形式美方面的启发,使书法所表现出不同于纯粹的书家的魅力。 画家书法比较有造诣者,常在书法形式中另辟蹊径,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语汇,个性鲜明,“艺术”意味突出。宋代的尚意书风,米黼最为典型。董其昌的山水画以淡取胜,又以其画之淡墨,运用于书,使其书法之墨法层次丰富,于笔法之外,从墨法上开创新路。八大堪称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代表。他将书法和绘画两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使其书法充满了画意,绘画增强了书法的意味。三百年来,八大是以画家名世的,但人们往往忽视,它的绘画成就是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书法上的“八大体”,也就不可能出现风格独特的八大画的风格,书画兼通的八大十分重视书画的内在联系,不仅在创作实践上将书法的用笔和字体的空间造型渗透于绘画,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画法兼之书法”的主张。八大不仅工真草隶篆诸体,而且还是最早以篆籀笔法入行草的书家。八大的作品以书入画,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纯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因素有机地渗透到绘画中去,使绘画语言更为丰富。其以书入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书法丰富而内敛的中锋用笔运用于绘画挥写中,一是用书法抽象的空间构成处理画面的造型布白。其绘画的奇古造型,如石的上大下小,鸟的鼓腹缩颈,弓背露一足,树干的上粗下细等失重造型都能从其书法的空间结构中找到渊源关系。八大以画入书,可分为精神层次和技术层次两方面。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画意通书意,将写意画的神采意绪渗入到书法。自觉地把绘画的幽默感和稚趣感融入书法的字里行间,使其书法朗润可爱,幽默有趣。在技术层次上,八大善于把写意画的笔墨和空间图形的特征渗入到书法中来。八大作画,用笔凝重洗练,其书法用笔也是很简练。在章法布局中有意压缩或涨大其字的空间,也是受其绘画空间图式影响的。书法发展到清初,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帖学已呈显出僵化的态势。极具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八大,不愿随前人亦步亦趋,采取了书法兼之画法的方法进行了创新。扬州八怪的金农、郑板桥,也以其鲜明的个性进行了书法的创新,为清代书法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再如,近现代的吴昌硕、黄宾虹,其书法更有其独到之处。吴昌硕的书法上溯先秦石鼓文,反复研究,在篆书上独树一帜,他将大篆运用于花鸟画,使其画中的花鸟,雄浑厚重又灵气逼人。任伯年当年就说到,吴昌硕的花鸟画与时下皆不同,他日必成大器。黄宾虹一生始终奉信画画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在书法上下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不低于其绘画成就,只不过其书名被画名所掩。今日画坛掀起了“黄宾虹热”,多数摹仿者仅得形似,而不知黄宾虹先生绘画的内在奥妙。真正要了解黄宾虹的绘画艺术,必须要研究他的书法以及“以书入画”的途径。黄宾虹的书法,尤其晚年的书法,在墨法上有很大的创造。他将绘画中的“浓淡枯润”之墨运用于书法创作之中,苍中含润,润中有苍,是真正的“浑厚华滋”。可惜目前的书坛画坛对黄宾虹的书法成就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林散之多年从师于黄宾虹先生学画,画虽然没有出名,但是书法却自成一家,名显于当代,成为一代草书大师。林散之的书法成就与从学黄宾虹的书画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淡墨入草,是林老书法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从多年研究学习黄宾虹绘画的墨法中得来的。 无论是“骨法用笔”的基本要求,还是笔墨规范中的“写”的意韵,书法对于中国画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书画同源的一般性的认知,而是中国画之所以不同于外国画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所在。 书法与中国画的特殊关系,表现在审美上成为西洋画所没有的一项特别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遗产。遗憾的是这麽重要的内在关系在我们当代中国化教育的基础培养上,至今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中国画在二十世纪逐渐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书法在当代失去公众性的整体走向,也逐渐脱离了书法的基础,而建立起一种与当代审美相适应的造型的基础。其中原因还有:一、画家已经不太注重书法在画里的重要性;二、以西方绘画构图模式的画面中已经不容书法的加入;三、不求或少求意境的当代中国画审美也不需要“画之不足,题以补之”。中国画不仅在基础上游离于书法之外,而且在审美上、品评上也脱离了书法的规范,那么,自古就为文人称道和欣赏的画家书法,在当代中国文化中将逐渐消失了,这是当代中国画的悲哀,还是当代中国书法的遗憾,可能两者都需要反思。 中国画与书法的疏离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出现端倪。当时在改造中国画的具体要求中,在要求中国画为社会服务的现实关怀下,新人、新国画的出现,带来了中国画的新面貌,其中的题款比较多的是画题加名款的方式,但是,画面讲究书法的用笔,以及题款讲究书法的水准,仍然没有因为改造而废弃。应该看到,在五十年代改造国画的过程中,笔墨和形式都在改造之列,其中利用旧形式为新内容服务,在当时也成为改造传统中国画的成果之一,这之中重要的就是关于题跋的问题。许多老画家以自己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修养和书法的功底,利用题跋的内容“补画之不足”成了当时中国画改造的一个亮点,画家钱松嵒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已经不讲究书法的基础、书法的功力、书法的水平,那么,我们来看当代画家的书法,已经很难有上一代画家那样的整体水平。实际上,字写得好的画家已是凤毛麟角了。众所周知,浙派代表人物,不论是黄宾虹、潘天寿,还是陆维钊、诸乐三皆为碑派书法大家。黄宾虹精三代金文,潘天寿擅篆隶,行书则出自黄道周,成为一家之体;陆维钊也为一代碑学大家,创蜾扁体,碑行书则恣肆狂放;诸乐三则受吴昌硕影响,书法风格皆缶庐风貌。他们的绘画所以能够达到造化生机的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书法的锤炼。碑学书法的失落,从根本上造成了当代浙派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骨气的弱化,不复有黄宾虹、潘天寿浑厚华滋、骨势洞达和金石气的雄强笔墨,而是一味求雅、求逸、求淡、求清,从而走上复古主义的老路。这与黄宾虹、潘天寿求肆、求拙、求为金石气是大相径庭的,这也将从根本上制约当代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的未来发展和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当然,问题不是一天产生的,而解决问题的努力更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如果中国画还要恪守其民族绘画的样式和审美的特点,那么,重新连接国画与书法的关系,才有可能将中国画从发展的歧途中领入正道。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3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