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延汉简是什么?
根据文献记载,汉武帝太初三年(前),“使强弩都尉路德”修筑居延要塞,还大量徙民充实边地。居延之地从此成为汉王朝的重要边防要塞。居延塞作为汉代的战略要地之一,是抵御匈奴侵扰的前哨,不仅有烽火台、障坞墙塞等防御设施,还是作战军队的集结地,广大戍边吏卒,离乡背井,长年累月驻守战斗在戈壁荒漠上,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木兰诗》有云:“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何等悲壮与凄凉!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汉朝军队就是从居延塞出击,北围匈奴单于于金微山。匈奴战败后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奎东汉末年,匈奴的威胁已经消除,原有的居延要塞也就逐渐被废弃。居延遗址是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分布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北起居延泽之西,自额济纳河(弱水)两岸,至毛目以南,自东北斜向西南,全长约公里。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贝格曼等人到居延遗址进行调查,并在部分地方做过小规模发掘,出土简牍较多的有10个地点,另外还有20个地点也发现少量简牍,共计约枚左右,现藏台湾省。—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对遗址进行了复查,并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等3处遗址。其中破城子甲渠候官治所出土简牍枚,甲渠第四燧出土枚,金关出土枚,3处共计枚,再加上其他地点零星采集的,总数近2万枚,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博物馆、额济纳旗文物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额济纳旗境内的汉代居延遗址进行了分阶段考古调查,又会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居延遗址内13处古城和烽燧遗址进行测量,并对其中部分遗址进行了试掘,发现了多枚汉简,命名为“额济纳汉简”。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属的肩水候官,所辖烽燧塞墙包括金关及其西南地段,候官治所在地湾。居延都尉所辖烽燧塞墙分属3个候官。三十井候官塞自布肯托尼至博罗松治。甲渠候官塞从察汗松治起,候官治所在破城子。殄北候官寨在居延都尉防区最北端,候官治所在宗间阿玛。汉代居延县和居延都尉府是当时的主要屯田区。甲渠候官治所、甲渠第四燧和肩水金关等3处遗址的发掘,使我们对汉代烽燧的形制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破城子甲渠候官治所的城堡由鄣、坞两部分构成。鄣在西北部,是一个平面23.3米见方的小堡。鄣墙厚4—4.5米,用土坯垒成,现残高4.6米。鄣门在南。鄣南为坞。坞平面近方形(47.5米×45.5米),坞墙厚1.8—2米,夯土筑成。坞门在东墙南端,门外有类似瓮城的曲壁。坞四周3米以内的地带埋有4排尖木桩,高出地面0.33米,应为文献所记的“虎落”。鄣坞内建有房屋、灶和牲畜圈等。出土遗物有弓箭、铜镞、铁甲片等,还有铁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肩水金关是肩水候官所属的一座烽塞关城,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关门,门洞宽5米;另一部分是鄣坞,在关门内西南方。鄣在坞的西南角上。约13米见方。坞约35米见方。鄣坞的规模比候官治所小。出土遗物很多,有刀、剑、镞等武器。还有大量的丝、麻、毛、革制成的衣物鞋帽残片以及点燃烽火用的草苣。甲渠第四燧位于甲渠候官南5公里。鄣约8米见艿,残高3.4米,方锥体,夯土筑成。鄣南的坞东西长21米,南北最宽处15.2米。而瓦因托尼的殄北第二亭,鄣仅有6.5米见方,可能是最小的亭鄣。塞墙一般宽2.5—2.8米,高度可达3米。其构筑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内外两侧都用粗石板垒起,中间填砾石而成;另一种是用砾石压紧柴枝垒筑。居延汉简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汉代边塞上的屯戍档案,一小部分是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等。最早的纪年简是元朔元年(前)和元狩四年(前)等汉武帝中期的。由于各遗址的性质不同,所出土的屯戌档案简册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亭隧遗址中出土的档册数量不多.而且仅限于与本亭隧有关的档册。候宫或都尉治所的档册,数量多,内容丰富,包括整个辖区中各亭隧的有关档案。这些档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登记和统计簿籍,另一类是各种公文文书。属于簿籍类的有各种名籍,如吏卒名籍、吏卒廪名籍、卒家属名籍、卒家属廪名籍、吏奉赋名籍、秋射赐劳(或夺劳)名籍等;有专门记录吏卒日常工作的“作簿”和“日迹簿”;有专记传递公文信件的“邮书课”;有统计各亭隧军事装备情况的“守御器簿”、“折伤兵簿”和“戌卒被簿”;有记出纳钱财和粮谷的“出人簿”或“食簿”等;有“驿马名籍”和“驿马阅具簿”;在候官治所还有所谓“诣官簿”,即其下属各亭隧士吏诣官办事的登记簿;在关卡遗址中还有吏民出入关的登记簿和过所、符传等。这些簿籍都各有书写格式,按规定的内容填写。各种公文文书中有诏书、檄书、牒书、律令、品约以及劾状、爰书等。这些简册原来都是按类归档的书卷、书案和簿录,但在出土时多已编纶散断,次序零乱,有些已被当做垃圾倒在遗址的一角;也有保持簿册原状的,如查科尔帖出土的“永元器物簿”。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整理,并根据简册的形制和内容,可以恢复档册的类别和原状。居延汉简是继敦煌汉简之后发现的最重要的汉代边塞屯戌文书。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敦煌汉简,涉及汉代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法律、哲学、宗教、民族等各个领域,为汉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居延汉代烽燧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仿佛使我们又回到了多年前的古战场,烽烟滚滚。
2、居延汉简的出土文物
两次发掘的汉简,多为木简,竹简极少,乃因西北少竹之故。木简长度为汉尺1尺(23.1厘米)。简牍形式与文种:有简(唐代孔颖达解释为:“简之所容,一行字耳。”);牍(孔释:“牍乃方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行”。);检(覆盖在简牍正文外的表皮,如今曰信封);符(木制的通行证、身份证或相当于今日之护照);棨(出入关津用的凭证,亦称“棨信”,在肩水金关遗址发掘,为21×16厘米的红色织物,上写“张掖都尉棨信”,其文字为鸟虫书。);签(亦称“遣策”,坟墓内随葬品的清单或目录);多棱之觚(在一块方木的四面写字);两行(加大宽度的木牍);削衣(将木牍上错字削下来的木片)等等。还有其字体有小篆、隶书、章草。这批简牍的形式,有的以前只在古籍文献中有记载,如“检”,此次人们首次见到实物,方知在“检”上还写有收件人的姓名、地址。如发掘出一“甲渠侯官”检,中间一行是收信人官职“甲渠官”,右侧“高弘”乃封信人姓名,左侧小字写上何时到达,收到信后在简侧签名。“检”下端有一凹处,用以绑上细绳,绳之结头封上泥,泥上盖钤记,别人则不便私拆了。因阳文印章盖在泥上,字成阴文,不明显,易仿造,因而纸张发明前,简版泥封多用阴文印章,用阳文印章乃发明纸张之后的事。从发掘的“检”中可知汉代公私信件以这种方式传递,进而还可了解汉代公文和邮传制度。年重点对怀疑是甲渠侯官的“档案室”遗址挖掘,在此出土了从王莽天凤元年(14年)到东汉建武元年(25年)的各种簿籍70余册,每个簿册以二道或三道绳索编缀,缀以红线的多属于王莽时期,为简牍的断代提供了依据。在此“档案室”内还发掘出各种简牍余枚。在北、东、南三面出土的简牍多为昭帝、宣帝时代的,西北部多为元帝、成帝时代的,西部为王莽时代的,说明在“档案室”内的简牍是按形成时期分类保存的。其文种还有律令、檄文、符券、匡方、日历等等。就发掘的居延汉简之内容而言,更是丰富多彩,有记载政策汉令(如兵制和屯田制度)和重要事件的、有官吏任命书及侯官组织、有追捕亡人的通缉令、有边境备警的通知、有烽燧制度及烽火信号的规定,还有一些抄写的残简,如《算术书》、《九九术》、药方、《卷颉篇》等等,反映了汉代科技文化知识之普及。汉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莫过于继承秦朝,大力修筑长城,秦汉修长城资料,现存极少,但在居延汉简中却有充分的记载。后人经常疑问,在西北荒凉的不毛之地,如何大规模筑城?居延汉简的记载解答了这个问题,秦汉以屯田、徙民来实现筑城、戍边的任务。有一枚居延汉简记载了屯田情况:“元康四年(前62年)二月己未朔乙亥,使护鄯善以西校尉吉、付卫司马富昌、承庆、都尉寅重郎”,这枚木简讲的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设立了西域都护,以管理当时西域50个属国的行政事务和屯田,自此西域屯田大发展。还有的木简写有“……诣居延为田,谨诣故吏,孝里大夫……”。是说派一个有经验的官吏孝里大夫到居延管理屯田。“徐子禹自言家居延西第五辟,用田作为事。”“……郡?阳槐里景?,家居第五辟……”。“田舍再宿,又七月中私归遮虏田舍一宿”等等。可知居延有“田作”所居之“辟”若干、有田舍若干、城里有里居,由孝里大夫这样级别的官吏来管理,可见居延在西汉是屯田、实边的战略要地。居延汉简还详细记载了发现敌情时,如何发挥长城要塞烽火台的作用。年在甲渠侯官遗址出土了《塞上烽火品约》木简17枚。“品约”是汉代的一种文书形式,用于同级衙署之间签订或互相往来的文书。《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下属的殄北、甲渠、三十三井这三个要塞(即“鄣”)共同订立的联防公约,反映了发现敌情时,长城各要塞应如何点烽火以传递消息,无疑这对于研究长城御敌详情,弥足珍贵。《塞上烽火品约》第九条:“匈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燔薪者,旁亭可举烽、燔薪,以次和如品”。是说如果匈奴人攻来,守要塞者来不及燃薪,或被围困而无法燃薪,邻近的烽火台有义务点燃自己的薪火。《品约》第十条:“若误,亟下烽灭火,侯尉史以檄驰言府。”若万一信号有误,立即“下烽灭火”,由侯官的尉史将书面报告驰报都尉府。《品约》第十四条:“匈奴人即入塞,千骑以上,举烽,燔二积薪;其攻亭鄣坞,□□□举烽,燔二积薪,和如品。”匈奴来犯,(不满千骑,只烧一积薪;超过一千人,烧二积薪;两千人以上,烧三积薪)。其他烽火台以火势大小判断来敌之数。《品约》第十六条:“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举燃者,亟传檄告入,走马驰□以夜,急疾□□□。”匈奴入侵,天气恶劣,无法点薪,则应立即写书面报告驰送上司。上述几枚木简的内容,形象描绘出长城要塞,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生动画面。
3、居延汉简的整理出版
年12月16日,甘肃汉简保护整理出版座谈会在兰州召开,会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中西书局签订了金关汉简的出版协议,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整理金关汉简的工作协议。我省居延肩水金关汉简将被整理出版,该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新一阶段居延汉简整理出版工作的启动,将把甘肃汉简整理工作再向前推进一大步。甘肃是汉简大省,历年来共出土汉简6万余枚,不仅数量多,内容丰富,而且特色显明。在上世纪,无论在汉简发掘、整理还是研究等各方面,都曾取得过重要成就。上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考古队在居延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获得的居延新简成为轰动社会的重大考古发现,为研究汉代社会历史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中,甲渠候官出土的余枚简牍已于年整理发表,把中国汉简研究推向了新的历史阶段,但目前仍有3万多枚尚未出版。据悉,会上专家结合近年来各地简牍出土、整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对金关汉简的保护、整理、出版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此外,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与上海中西书局签订了金关汉简的出版协议,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订了合作整理金关汉简的工作协议。肩水金关汉简将在明年陆续面世。
4、居延汉简的汉简百年
居延汉简,年出土于居延地区的古代简牍。以简证史,居延汉简为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同时,出土的古代汉简中的书法墨迹,极大程度的丰富了汉代隶书的研究内容,为中国书法史填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年,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书法》特为居延汉简出版专刊《汉简百年》。值此百年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刘学谦先生,以家乡阿拉善特色文化为内容,以古代简牍为形式,精心选材创作了“居延翰简”。居延翰简弘扬了额济纳地区优秀的民族历史,展示了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彰显了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胡杨精神,重现了丰富多彩的古代居延文化,将距今约两千多年的居延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发扬,为阿拉善旅游文化的发展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页。
5、怎么区分汉简和汉隶?
汉简是汉代竹简的意思,一般是先用毛笔写,再用小刀刻,刀笔吏么!最后"杀青"一一烤出青竹中的水份。现在发现的汉代竹简一般是用隶书写成,自然就是汉隶了。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