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绍基的个人成就
何绍基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他是近代提倡宋诗的重要人物之一。论诗主张“人与文一”、“先学为人”,而后直抒性情,“说自家的话”(《使黔草自序》、《与汪菊士论诗》)。他作诗“宗李、杜、韩、苏诸大家”,不名一体,随境触发,较为真挚为“宋诗派”重要倡导者之一。他有过讥刺时政的诗作,如《沪上杂书》“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对外国侵略者盘踞租界深为愤慨。但由于仕途挫折,性情拘检,他说“一切豪诞语、牢骚语、绮艳语、疵贬语,皆所不喜,亦不敢也”(《东洲草堂诗钞自序》),而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诗作大都是登临唱和、书画题跋及抒写个人生活感受,很少涉及社会政治内容,如《沪上杂书》感慨外国侵略者盘踞之类很少。他的山水诗善于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白描客观景物,颇有特色,如《山雨》、《望飞云洞》等。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何绍基为官,因言事降调,于是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隶书七言联》 何绍基曾曰:“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由此可见其对中锋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2、何绍基的藏书家
清藏书家。字子贞,号东洲,一号猿叟(一作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广东乡试考官、提督,擢四川学政,后被罢官。晚年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苏州扬州诸书院,提携后进颇多,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论述。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板文字。书法自成一家,上溯秦两汉古篆隶,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草书尤为一代之冠。自父何凌汉(~)字云门,号仙槎,官至吏部、工部、户部尚书,曾收藏有北京朱筠的旧藏不少,建有藏书楼为“云腴山房”,收藏图籍万余卷,何氏藏书由此起源。至绍基时,南北藏书旧家,广为搜罗,一度藏书达到10万余卷,建有“云龙万宝书楼”、“惜道味斋”、“东洲草堂”。他既藏书又读书,考订有《礼经》、《水经注》,于《说文》考订尤深。校有《曝书亭记》。所藏书在辛亥革命后被变卖给长沙书贾谭厚坤,另一部分为叶启勋兄弟所收。著《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驳证》、《水经注勘误》、《东洲草堂诗文集》。子何庆涵(~),字伯源,继承藏书,作有《眠琴阁遗文》。何氏藏书印先后有“何凌汉印”、“道州何氏云腴山房”、“东洲草堂藏书画记”、“何绍基鉴藏”、“猿叟”、“眠琴阁珍藏”等。 何绍基虽出身官宦世家,然具有中国文人悲天悯人,关心民间疾苦的人文情怀,其诗作也富含朴素的哲学观点。 【宿商家林】闻说频年苦旱荒,商家林子气苍凉。连宵滴透深秋雨,想到饥年饼饵香。【慈仁寺荷花池(四首录一)】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干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山雨】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以下是部分书法作品展,供参观和了解
3、何绍基酒多少钱一瓶
价格:元供求:出售来源:个人地址:永州 _ 永州苗条何绍基酒是湖南永州市道县工业园生产的一种由高粱,糁子,糯米,大曲酿制的浓香型酒。异蛇酒始创于年由湖南省永州市异蛇产业有限公司研制出品,具有去风湿骨痛等保健功效。这两款酒是送亲人朋;我的旺旺号:“苗条”亲,想买就联系我哦,谢谢!
4、何绍基,齐白石等著名书法家的资料
何绍基(~)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道光十五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年,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30卷)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5、曾国藩骂何绍基
没有听说过曾国藩骂何绍基,只知道曾国藩与何绍基是好朋友。“真知大源”与“必传千古” 曾氏与何氏经常在一起讨论书法,交流书法心得。 最精彩的一次是他们两人纵论书法乾坤的故事,记载在曾氏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的家书中: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我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我们仿佛可看到,他们当时那种时而侃侃,时而滔滔的神会场面。他们从书法谈到乾坤,从乾坤谈到礼乐,从礼乐谈到艺与道。这次“高峰论坛”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机缘,何等的默契,真令人羡慕。这只有对书法有长久的思索后才会产生的思想火花,也只有对书法琢磨探究到极深处时才会有的现象。何氏并以自己的人生应证了曾氏的宏论。 这里,何氏给曾氏一种“真知大源”的评价,一种“断不可暴弃”的叮嘱,认为曾氏懂得书法的大道和本源,希望不要随意放弃。曾氏确实没有忘记何氏“断不可暴弃”的嘱咐。不管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戎马生涯,还是封疆大吏的日理万机,书法,虽然成了曾氏的余事,却一直与他相依相伴,一起经受人生的历炼,曾氏从未放弃对书法的追求。由于书法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道是相通的,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越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就越高。曾氏通古博今,学养高深,加之炼达老成,何氏对曾氏“真知大源”的评价,的确是客观中肯的。这就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这句话,一直鼓励和影响着曾氏后来的人生。由于曾氏对书法有如此高的认识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曾氏也随何氏一起走进了晚清大书家的行列。其墨迹越来越为后人所宝。 曾氏曾向四位弟弟介绍何氏五个方面的过人之处:“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并对何氏五长各作了评说:“此五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立,前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意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人之上,不能卓然成家。” 何氏认为自己五个方面都要传于后人,曾氏以不知深浅,委婉地否定了前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后以何氏之诗虽出时人之上然不能卓然成家为由,其实也在肯定中否定了,中却以不可置疑的语气果敢判断:“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后来,历史也证明,何氏的其它方面逐渐被后人淡忘了,最后确实是人以书传,成为晚清的书法巨擘。 曾何二人的书法和友谊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尽头。咸丰三年,何氏因条陈时务,被斥为“肆意妄言”,降官调职,曾氏曾为何氏伸去友谊之手。曾氏去世后,噩耗传来,何氏为痛失这位早逝的知己连写了幅深情的挽联。 武乡淡泊,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 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怆忆我、词垣凯谊,风雨深谈四十年。 以上挽联,可以说,何氏客观地评价了曾氏的一生,同时也真实地道出了他俩之间的不解情缘。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