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篆刻作品欣赏(和纂刻欣赏有关的论文)

1、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投稿多少

5月26日书法报统计数据:第十一届国展共收作品件。经评审共件作品入展:书法件;篆刻60件;刻字20件。名单即日起至6月9日,公示15天。

篆刻作品欣赏(和纂刻欣赏有关的论文)

2、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什么时候在北京展出?

度(北京) 蔡礼礼(浙江) 魏 鸿(甘肃)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上海展区) 优秀提名作者公示名单 (30人) 王增军(河北) 刘剑波(广东) 朱

篆刻作品欣赏(和纂刻欣赏有关的论文)

3、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的作品展

十届国展作5品展览时间地点 时间:11月3日——11日;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号)上海展区开幕式:年11月3日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上海区)开幕式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十一月的上海,清风习习,彩旗飘扬。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上海友联书画院承办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上海展区)于年11月3日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展览中心宽阔的广场上,花团锦簇,军乐嘹亮,充满了热烈的节日气氛。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书法家、获奖作者、书法爱好者们齐聚于此,参加这四年一度的书坛盛典。出席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覃志刚,中国书协主席张海,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段成桂,中国书协顾问邵秉仁、周慧珺,中国书协副主席申万胜、何应辉、言恭达、陈振濂,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戴志祺、潘文海,上海市人大主任刘云耕,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中共上海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杨益萍,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迟志刚,上海市武警总队政委胡汉武,海军东海舰队副政委蒋洪运,上海书画院院长、上海书协顾问陈佩秋,上海市书协主席周志高,中国书协战略合作伙伴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十届国展广西展区代表以及各省市书协负责人、全国有关媒体记者也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杨振武代表上海市主承办方致辞,张海代表中国书协讲话,覃志刚代表中国文联讲话。开幕式由赵长青主持,戴志祺宣布获奖名单。李金华、刘云耕、冯国勤、覃志刚、杨振武、迟志刚、张海、段成桂、邵秉仁、申万胜、陈东、杨益萍共同为展览剪彩。李金华宣布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开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上海展区)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为展览写来贺词:“翰墨千秋——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开幕致贺”。外交部长杨洁篪,中纪委副书记黄树贤,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廖奔、段成桂,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瀚,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国书协顾问佟韦、刘艺、谢云、旭宇、邵秉仁、陈永正、钟明善、张飙、周慧珺、尉天池等都欣然挥毫写下祝贺展览成功举办的书法作品。本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分设上海和广西两个展区。广西展区由中国书协主办、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上海展区展出楷书、草书和隶书;广西展区展出行书、篆书、篆刻和刻字。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形势下举办的。全国展作为我国书法界四年一度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是全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艺术交流的殿堂。书坛“国展”的每一次举办都会在中国书法界引起极大的轰动,都会在出精品、出新人、繁荣创作、深化研究和普及群众性书法活动、带动书法艺术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本次“国展”参与者之多、入选作品评选标准之高、对当代书法艺术成果展示之全面,是历次国展中罕见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国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选、评奖与办展机制,展览规格和学术品位之高已得到公认,其引导创作、引领书风的功能日益显现。十届国展自年3月底开始征稿至8月中旬截稿,上海展区共收到全国各省区市和海外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人的投稿作品共计件,经过评委认真评选,并经网上公示后,共有件作品入展,其中优秀作品28件,优秀提名作品30件。国展评审工作于8月底进行,本届评审细化了评审程序和评委产生办法,建立了组织与评审“两权分离”和学术跟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监审委员会、学术观察员的作用。评委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阳光、规范、学术、和谐的评审原则,经过初评、终评、征求意见等程序,完成了十届国展的评审工作。综观这次国展入展作品,不难看出创作者对于书法传统的研习揣摩较以往更为潜心和深入,并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许多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和视觉效果,对纸张的颜色、幅式的安排和拼接等更加细微和精到。用小字作大篇幅、多种字体组合的创作方式,已经成为了当下书法创作的时尚。上海展区展出的草书作品,风格各异,取法多向,创作上透露出了当代人多元的审美取向;比较而言,楷书没有十分显著的变化与进步。获奖作者年轻化现象一届比一届突出,显示出中国书法界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喜人态势。开幕式后,李金华等领导在张海、赵长青、周志高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展览。因为是两个地区共同举办国展,上海书协特别安排了广西展区所有的获奖作品同时展出,使来到上海观看国展的书法爱好者能够看到这次国展获奖作品的全貌,足见上海展区主办者的良苦用心。展厅之内,人头攒动,前来观看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据上海书协估算,展览首日的观众可超过2万人次。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举办的同时,上海书协还组织了其他形式的书法外围展,如与十届国展同场举行的“海派书法百年百家作品展”,展示了一百年来海派书法的发展轨迹。这些近现代作品与当代作品一同展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另外,还有行知杯书画大赛等活动,为广大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献上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大餐。展览当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精美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作品集》(两卷本)正式发行。为体现十届国展的文化主题,上海方面在高架桥上的电线杆、公众场合的广告牌上悬挂国展宣传横标,《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媒体上都以专版公益广告的形式对本届国展进行了大力宣传。 地点:广西跨世纪书画艺术馆(南宁市民族大道号)时间:11月12号——20号

篆刻作品欣赏(和纂刻欣赏有关的论文)

4、和纂刻欣赏有关的论文1000字

篆刻艺术的欣赏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最具传统的中国书画又以诗、书、画、4519印“四绝”著称于世。其中的印,即印章堪称中国艺林的一株灵草,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文人墨客的继承发扬,如今它已形成为一门篆刻艺术,由于其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我们这里所讲的“印章”,不是诸如个人私印或单位用的公章等具有实用意义上的工艺学概念的工具,而是基于诗、书、画、印,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的篆刻符号。是人们感悟艺术美的一种形式,因而篆刻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受到世人钟爱。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化,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和欣赏篆刻艺术作品,感悟篆刻作品的内在精神美,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点入手:一、深入浅出、溯流求源   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特殊的人枛枛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幅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枛枛铜鼎器铭文枛枛秦砖汉瓦、封印枛枛竹简枛枛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签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主导由艺术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枛枛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  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爱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篆刻的欣赏要从溯流求源入手,即从了解,认识汉印开始。一般来讲,自刘邦兴汉至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印章从风格到采用的字体,无论形式、内容变化都不大,根据近代印人的习惯,就形而论,一概视为“汉印”。汉印的艺术风格和特征表现在:1、逐渐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体屈满、方正、线条平直、变化有致的缪篆。通过笔画的申张、盘回、增减、挪移、穿插、变形等不同的处理设计,把印面上没有界格的大小、长短和方园不等的印字,根据印的不同形状调理得非常妥贴。3、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现章法的主要组成部分,使汉印成为肥不臃肿,瘦不枯槁的形态。展现出一副布局严谨、布白匀称、虚实均衡、气势雄壮的构图。通过掌握上述汉印的特征,增加了欣赏水平,最后归纳为鉴赏三部曲,即书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讲,欣赏篆刻作品,章法是关键、书法(指篆书)是基础,刀法是技巧。优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视觉上给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结构与整个印文的会意贯通。从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审美观和创造才能。可以说是“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篆刻家的艺术素养及悟性跃然纸上。这样的作品,其章法、书法、刀法所蕴含的内质就高,风格也就传统、独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寻味,因而有着源源不竭的生命力。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   在艺术发展史上,无数事实表明,智者对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赏能力之后,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内涵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由于“诗、书、画、印”被称为中国艺术的四绝,所以对印章的欣赏就要扩大提高理论水平,即不但要从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讨技法、章法,还要借鉴,学习其它艺术的欣赏方法,如观摩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要阅读这些诸如“篆刻学”、“汉印文字徵”之类的专业书籍,藉以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素质,达到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境界。所谓超凡脱俗,就是在欣赏印章时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间;是浑厚、雄壮还是萧散、悲切,是紧张凝重还是轻松、自由。能够看出作品由疏缓到急促的流变,由外到内的、骤然的、活动点与静态块面的波动,而最终归向原始情感。沃尔特·佩特曾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当时间形式由远近不同的跳跃,表现为有规律的节奏;空间形式由粗砺与优雅、不安与宁静的组合演变为对称、呼应的节奏,我们的美的感受则极为自然地由对音乐的感受移向对装饰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唤起了视觉的欲望,更激发了大脑思维的欲望,从而触发引导读者的艺术想象。这样的作品就达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新意成一家”的创作过程。这一最终结果也就是篆刻艺术在进行冷静的思考后,通过艰难的风格蜕变周而复始,返璞归真的历程。  综上所述,篆刻艺术的欣赏,已经涉及到了印章艺术的实质,并以汉印为例,分析了构成汉印艺术的一些基本特征,使人们认识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质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审美过程。总之,篆刻艺术作为一门专门艺术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欣赏,为了便于理解和欣赏,现将篆刻艺术作如下归纳,作为共同的探讨。  仔细写印,结构严紧。疏可跑马,密不容针。方中有园,运刀稳准。外柔内刚,绵里藏针。肥不臃肿,瘦中有筋。宁拙勿巧,浑厚圆润。快狠奏刀,痛快漓淋。不加修饰,自然天真。小玺神定,巨印雄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5、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和一枚篆刻作品,和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特色。

一幅书法作品要看他的落款,落款不好则意味着作品也不好。(篆刻建议上中国篆刻网)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则要看他墨色的变化。小生献丑!!!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315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