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雁门(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

1、《雁门大守行》 的注释原文及译文

1. 应该是《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2. 注释: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3. 译文: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雁门(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

2、与“雁门关”有关的诗词有哪些?

1、《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原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2、《凉州词》 唐-王之涣原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译文:被风卷起的黄沙,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杨柳》呢?玉门关一带根本没有杨柳可折啊!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3、《古别离》 唐-韦庄原文: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译文:晴空云淡柳色青如烟,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4、《雁门胡人歌》 唐-崔颢原文: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译文:代郡的东面和古燕地相毗连,雁门胡人的家靠近边疆塞关。他们会放猎鹰追逐塞上鸟儿,在秋日里骑着猎马驰骋荒原。寒天里多在山头燃烧起野火,山火被雨水熄灭蒸腾起浓烟。听说辽西近来没有发生战事,闲来无事常到酒家酣饮醉眠。5、《凉州词》?宋-陆游原文:垆头酒熟葡萄香,马足春深苜蓿长。醉听古来横吹曲,雄心一片在西凉。译文:晴空云淡垆头的酒有葡萄的香,马儿驻足春天到了苜蓿都长高了。醉了就听一听自古的曲子,在雁门关这有我有一片雄心。

雁门(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

3、为什么人们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有何历史渊源?

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它是中国九大要塞之首。雁门关由于是要塞所以见证了很多历史重大事件,从周穆王巡视到匈奴来犯、昭君出塞、宋辽大战等等,所以说雁门关是半部华夏史一点都不夸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下几千年经历了多少战火没有具体历史数据,但是很多古建筑物却屹立在那帮我们见证了朝代更替,时代兴衰。万里长城是世界奇迹建筑物之一,在历史上万里长城帮助我们抵御了外敌,现在万里长城的存在让我们感慨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历史。万里长城有很多重要的要塞,其中包含“天下九塞”,即今天的雁门关、楚长城、黄草梁、井陉关、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紫荆关句注塞、平靖关。雁门关是“天下九塞”之首,它位于现在的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山中,由于雁门关位置具有战略意义,所以它经历了很多大事件。从多年前周穆王巡视重要领地开始,雁门关就开始经历历史的各种考验。战国时期赵国管辖雁门关,当时是名将李牧镇守在那,他曾经通过诱敌深入的方式大败匈奴,这次战役使得匈奴不再敢南侵。历史上我们熟悉的关于雁门关的历史事件还有刘邦追击韩信和匈奴,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杨家将保卫宋一次次击退辽等等。雁门关在古代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使得雁门关成为多战之地,正是有了这样的要塞才有了我们熟悉的保卫国家的一个个历史故事。

雁门(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

4、关于雁门关的由来,全长多少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雁门山因两山东西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雁门关高踞雁门山上,为“天下九塞”之首(《舆图志》“天下九塞,雁门为首”),扼守着山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向华北的一条重要通道。它的东面连接紫荆关和倒马关,西面连接宁武关和偏关,均为明长城(内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战国末年,赵武灵王修筑长城,设置雁门郡,命李牧常驻以防匈奴的进攻。南北朝时西陉关为“北庭三关”之一。唐代设立了关城,防止突厥南下。元代时,雁门关逐渐废弃,关城被毁。明洪武七年(年)吉安侯陆享修复了古西陉关,又在关址以东5公里处新筑了关城。此后明万历十五年(年)和清同治六年(年)都对关城和附近的长城段进行过较大的修整。在中国历史上,雁门关一直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线要塞,许多名将在这里建立了不朽的功业。赵国李牧曾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万余骑。汉朝霍去病、卫青和李广先后由雁门关出兵,北讨匈奴。隋炀帝被困雁门关时,李世民献策用疑兵之计退去了突厥军队。唐末,沙陀(西突厥的一支)贵族李克用攻克雁门关,奠定了后唐的基业。宋朝时,杨业和杨延昭父子都曾镇守此关,与辽军展开多次鏖战。

5、古代的雁门关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雁门关在内长城上,不在外长城,是内长城上的“外三关”(也叫雁门三关)最大的一座。雁门关属恒山山脉西段,不是云中山。现在的雁门关叫东陉关始建于唐,明朝重修的。古雁门关始建于北魏,叫西陉关,俗称铁裹门,在今雁门关西边10余里处,现仅剩一个豁口。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93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