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家启功原名
中国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生于1912年,逝世于2005年。他为清朝皇室后裔,为雍正帝第九代孙,是雍正帝第五个儿子弘昼的后代,但是到启功曾祖那代就已经没有爵位可袭了,他们就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所以,启功先生应该姓“爱新觉罗”。后来,袁世凯登基称帝,赐皇室后代姓“金”,但是启功祖父,不肯接受,又因启功是“启”字辈,所以其祖父就说你就姓启,叫启功。
所以,先生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先生一生清苦,一岁丧父,十几岁丧祖父,六十左右丧老伴。无儿无女,却有情有义,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自古至今都少见的奇才和全才。

2、书法家启功老先生是爱新觉罗的后裔吗?
是,而且是雍亲王一支。由于历史原因,启功不愿意提及此事。他的书法也是沿袭二王的馆阁体,主要以小楷为主。
是的!因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启功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故自取启姓,即姓启名功!是!启功家谱:雍正帝胤禛——五子和亲王弘昼——一子永璧——二子绵循——三子奕亨——五子载崇——二子溥良——长子毓隆——独长子恒同——独长子启功。

3、关于启功先生的介绍性材料,对其生平、研究领域、主要作品进行介绍
启功简介(1912~2005年)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北京人。字元白,也作元伯。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汇文中学中途辍学后,发愤自学。
稍长,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姜福修古典文学。刻苦钻研,终至学业有成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其主要著作《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论书札记》、《说八股》、《启功书画留影册》。
生前非常崇拜明末清初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破山禅师。艺术特色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我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的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碑帖之学是明清两代兴起的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现在随着地下墨迹的不断出土,开辟了新的境界。
他就是这片园地的开拓者之一。这门学问除夸扬珍异、竞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约分为二类: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赏鉴、研究其书法艺术。启功先生兼于两者,更精于后者,他在两者之间融合贯通,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
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他写这首诗是有感于过去多少鉴赏家重视碑帖的书法,而对其中文辞则往往视而不见。名家如孙承泽、翁方纲以及叶昌炽莫不有此疵病,而他且不放过文辞内容。正因为这样,他把历来定论的《曹娥碑》驳得体无完肤。
因此,所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更何况蔡邕的书丹。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我最喜欢他的发比喻,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见解。
我自己有些长期窒碍的问题,读了之后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诸如考证《鶺鸰颂》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庚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之笔;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
此外如论蔡襄、祝允明书法之未成自己体段;柳公权、黄庭坚书法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而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之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原因,都是非常精辟的。

4、再忆启功先生:我们怎么做一个人师,而非学师
为wéi做,行,做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镌刻在每一个师大学子心中的话。而启功先生为毕业生题赠的六言诗:“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更是我一生不敢或忘的箴言。我认为这也是每个从教者该有的内在醒觉。
《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资治通鉴》亦有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是古时君子立身处世的标准。评价女子时是从“德、言、工、容”四个方面来看,“德”依旧占据首位。
由此可见,古时“德”是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今时亦然。道德修养,是为人的根本,是才学的统帅,是人类一切言行的指导准则。对于为人师者,“师德”就是评价自身的根本标准。
一个好老师,首先必有基本的道德准则,高尚的职业情操,优秀的性格品质。
5、启功先生“一朝证得黄金律”里的“一朝”是哪个年月
启功先生以有韵诗歌的形式用简明的语言阐释了结字黄金律的意义:“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并说“世俗流行之九宫格、米字格作字,上字之脚,每侵入下格,递侵之余,常或一行四格之中,只能容三字。以注意力必聚于格之中心也。偶以放大画图所用划有细小方格之坐标玻璃片,置于贴上,详量每字笔画之聚散高低,始知结字之秘。盖字中重点,并不在中心一处。
其法将每大方格纵横各划十三小方格,中间三小格纵横成十字路,每行小格为五三五。自左上一交叉点言,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此十字路中四交叉点,各为五比八之位置,合乎黄金分割之理焉。”启功先生在“论书随笔”贰《论结字》第九十九首一文中说:“……这种五比八,若往细里分,即0.382∶0.618,无论叫什么黄金律、黄金率、黄金分割法、优选法,都是这个而己矣”。
启功先生的结字黄金分割律发现,传统米字格的中心点不是字的重心聚集处,把一个正方形方格纵横各画十三个正方小方格,即正方方格每条边均分为十三等份,字的重心在中间五:八处,即字的交叉点“其上其左俱为五,其下其右俱为八”,这四个交叉点就是汉字的结构中所注重的地方,也是汉字的重心和聚处,启功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专门强调:“第一,不要注意中宫,而要注意四个五比八的交叉点;第二,就是不要真正的横平竖直。凡是注意中宫这个观念和一定要横平竖直观念的,他再写一辈子也写不好。”根据结字黄金分割律的要求,汉字的结字重心应安排在中宫点偏上偏左的一个小范围内,按此法则写出来的字不仅体势舒展,端庄稳重,而且能够获得合适的透视角度,便于布置字面的疏密虚实,增加体势的立体感,避免出现四平八稳的僵硬和呆板。“结字黄金分割律”融入了时代的审美情趣,把汉字书写的美化推到了极致,启功先生锲而不舍地把“黄金分割律”践行于创作中,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书法作品,这一理论和法则对学习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赵仁珪先生所做的注释:“黄金律:即黄金分割率: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的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即比值为0.618.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悦目,容易引起美感,故称黄金分割。作者的一大发明即在于发现最佳的结字组合亦符合黄金率。”请采纳,谢谢。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8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