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书法家宫小龙擅长哪种书体?
您好,书法史上,唯一能与大王(王羲之)相提并论的,恐怕也只有鲁公(颜真卿)了,他开创了书坛一代先河,其书体骨力洞达,所以,后世书法家都会以颜体做为基础练习增加骨力!您要说谁擅长此种书体,我认为当柳公权无疑了!后世像清代曾国藩的颜体也是写的相当到位的!想练好颜体,建议你使用类似“书法三宝”这样的练字工具,辅助练习,望采纳!
2、写曾国藩的书,哪本最好
《冰鉴》。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蒋氏王朝兴衰史》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3、历代的书法家都有谁?
钟繇——正书之祖,天然第一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未,钟繇被举为孝廉而走上仕途,汉灵帝时任黄门侍郎,三国时,在魏官至太傅,史称钟太傅。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繇善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即隶书、楷书和行书)。钟繇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被尊为“正书之祖”。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雄秀之气,出于天然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献之——情驰神纵,超逸优游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右图)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智永——妙传家法,体开隋唐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代书法家。僧人,名法极,号永禅师。王羲之七代孙,山阴会嵇(今浙江绍兴)人。
幼承家学,工正、草书,闭门习书三十余年,刻苦不辍。所退笔头装满五簏,作铭以埋之,号“退笔冢”。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诸寺,为僧徒习作范本。时书名极高,求字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
智永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对唐楷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以及后来的宋、元、明书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欧阳询——融会南北,百代稭则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九成宫虞世南——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褚遂良——唐之广大教化主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孙过庭——文书俱佳,震烁干古孙过庭(约在645年-703年),唐代大书法家,杰出的书法理论家,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自署为吴郡人,又说富阳人。官历率府录事参军等。
少年开始习练书法,而且远溯汉魏晋代,高古旷达,长于正、行、草书,尤以草书擅名。《书谱》草书,历史给予很高评价,笔姿酣畅,使转纵横,莫不敛入规矩;体态俊逸,潇洒淋漓,无不节拍合度。既然承接汉魏精髓,非止深入晋王之堂奥,每字独立而气势贯穿,笔迹行间又体现智永的神采。具有典型规矩小草的书艺特色。
张旭——颠狂草圣,不可端倪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颜真卿——独辟蹊径,人书俱传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
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柳公权——骨鲠气刚,集真书之大成柳公权(778-865年),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怀素——以狂继颠,草之冠冕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
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蔡襄——庄严简重,容德兼备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赵佶——能书善画,意度天成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影响,书法师从黄庭坚,后自创一种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瘦金体米芾——英资高识,超逸绝尘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赵孟頫——名贯一代,冠绝古今赵孟頫(zhàomèng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文徵明——小楷精绝,名高一代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何绍基——入神化境,碑派宗师何绍基(1799~1873)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启功——当代王羲之启功(1912~2005年)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国学大师。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北京人。
字元白,也作元伯。
4、唐浩明的曾国藩长篇小说到底如何?请亲自阅读过的人谈下感受
还可以。基本事实大体靠得住。但内容以军政为限。
没有涉及曾国藩文学、书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以及治家、交友、治学等传统儒家理念。至于小说的艺术成就,如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的跌宕起伏(客观上受史实限制)等,尚难称之为一流。仅供参考。
5、学诗习字法文言文表达了曾国藩怎样的感情
《学诗习字法》文言文,表达了曾国藩盼望兄弟、子孙们在学习诗歌、练习书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持之以恒的思想感情。要学诗,先要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看;要习字,先要学一种字体,不可各体同时学。因为明白了一体,便能触类旁通。
但要有恒心,每天临帖一百字,万万不要间断,几年下来,便成了书法家。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我遇到了深爱的你,那时我们一起笑过,哭过,也曾为我们的爱刻骨铭心过。苦苦挣扎过,无情的岁月终究还是苍老了一段年华,我体会到了岁月的悲凉,命运的残忍,我的伤痛和思念只能深藏心底,从此无人问津,无人关怀,无人怜悯。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6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