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郑风·将仲子》全文?
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主要思想内容:这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少女劝告她的恋人不要翻墙越院来与她幽会,因为她害怕父母和兄长知道了要责骂她,也害怕旁人的闲言碎语。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在爱情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制约,不能公开自由恋爱。说明“礼教”文化已经在当时社会上逐步形成。主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歌用女子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生动地展示她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一方面想遵照父母的教诲和社会文化的要求,循规蹈矩,恪守礼教;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怀恋心上人。她知道那个小伙子正在翻越她家的院墙向她逼近,这既是令她激动,有使她担忧,口中不禁言不由衷发出哀求,请他不要来。
这种理性和情感的冲突在诗中表现的十分逼真、动人。译文: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跨进我乡里,不要攀折我家的柳杞!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父母太严厉。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父母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翻进我院墙,不要攀折我家的嫩桑!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兄长道短长。
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兄长说的话,也真让我心里怕仲子啊我恳求你,不要跳进我家园,不要攀折我家那棵檀!难道是我爱惜它?只怕别人碎语又闲言。仲子值得我怀恋,可是人们说闲话,也真让我心里怕。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无踰我墙,我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踰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2、《道藏》全文
《道藏》为道教经书之总集。今所见《道藏》,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联合,於1988年影印出版,原书512函,以《千字文》编号,缩小之后,编为16开本36册,为明代《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之合集,共收入各类道书1476种,5485卷。《正统道藏》5305卷,由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刊成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万历续道藏》180卷,第50代天师张国祥奉诏编成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
《道藏》内容庞杂,卷帙浩繁。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等,是研究道教教义及其历史的百科全书。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可供研究古代学术思想者参考。
《道藏》中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是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学、养生学、化学、天文学、历法、气功、内外丹、人体科学等的重要史料。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就来自《道藏》。《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十二类为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
道藏目录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
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
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
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
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
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
《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序号页码经名分类卷数作者11*1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洞真部本文类六十一卷21*417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1*425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注解洞真部本文类五卷李嘉谋注41*452无上内秘真藏经洞真部本文类十卷51*496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真经洞真部本文类五卷61*512上清大洞真经洞真部本文类六卷71*556大洞玉经洞真部本文类二卷81*576太上三十六部真经洞真部本文类六卷91*608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洞真部本文类十卷101*695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洞真部本文类三卷111*709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校正本)洞真部本文类三卷121*745高上玉皇本行经髓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31*748高上玉皇心印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41*748高上玉皇胎息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51*749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61*758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71*762太上说朝天谢雷真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81*768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191*772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01*773三光注龄资福延寿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11*773太上长生延寿集福德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21*774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洞真部本文类三卷231*799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41*806元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51*806元始天尊说得道了身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61*808太上九天延祥涤恶四圣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71*812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81*815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应验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291*816元始天尊说梓童帝君本愿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01*820元始八威龙文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11*821黄帝阴符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21*822混元阳符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31*822上清黄气阳精三道顺行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41*832太上开明天地本真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51*833太上玄都妙本清静身心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61*835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诫拔罪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三卷371*845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381*851太上升玄三一融神变化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二卷391*855太上导引三光九变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01*858太上导引三光宝真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11*860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21*867玉清元始玄黄九光真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31*868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41*870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51*872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61*873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71*874太上元始天尊证果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81*874太上元始天尊说续命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491*874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501*878太上说六甲直符保胎护命妙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511*881太上元始天尊说大雨龙王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521*882太上护国祈鱼消魔经洞真部本文类一卷
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即天宝君为洞真教主,灵宝君为洞玄教主,神宝君为洞神教主。另据《道藏经目录·凡例》: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真部,“上清经”属之;托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玄部,“灵宝经”属之;托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神部,“三皇经”属之。
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道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及《云笈七签》的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通贯三洞和三太(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正统道藏》虽仍分为三洞、四辅,实际上,分部已经混淆。
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今大多误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今亦误入洞真部。十二类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亦称三十六部。据《云笈七签》、《道教义枢》称,十二部即本文类:经教的原本真文;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着作;谱录类: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⑥戒律类:戒规、科律的经书及功过格;⑦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的着作;⑧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之书;⑨众术类: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和一切术数等方术书;⑩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及山渎道观的志书;(11)赞颂类:歌颂赞倡的着作,如步虚词、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12)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青词等。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但因后世道经日益增多,传授系统混乱,因而三洞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四辅之下又不分类,在检索上有所不便。
3、三字经 全文
【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眨,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蜀魏吴,分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襌,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於前,裕於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宋)(王应麟)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2.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4.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5.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6.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7.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8.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
9.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度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10.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11.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12.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13.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终)。
4、三字经全文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曰江河,曰淮济。
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
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始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祸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籝。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眨,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
蜀魏吴,分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襌,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碁。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
光於前,裕於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5、三字经全文全解
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
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缀。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嬴。
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size=4]三字经全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於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火水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於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於前裕於后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size]。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