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隶书书法
展开全部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展开全部禅头漏尾柔媚端庄如《曹全碑》就是隶书的典型代表,输入“曹全碑”去网上搜一下就知道。
特征:1:这样的字,小横短且直,起头大一点,尾巴小一点;2、大横通常蝉头雁尾呈波浪型的,因为汉人多用所以又称汉隶;3、字体扁扁多数顶宽写起来顶抒情。凡是有以上特征或有50%以上的类似特征都可以称作隶书书法。(为啥这样讲呢因为以前的隶书是比较正规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人为了标新立异把隶书拿来借鉴性的窜改,已经淡化了隶书的大多原貌了,讲不出是什么体)隶书著名碑帖有: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石门颂华山庙碑史晨碑祀三公山碑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等。
展开全部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关于隶书的定义,近人吴伯陶先生一篇《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的文章中说道:“可以用这个字的本义来作解释。
〈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2、写好隶书曹全碑毛笔字的要领什么
一、选择兼毫笔二、认真读贴,分析字的结构,笔画的特点三、看看别人怎么是怎么用笔体现这些特点的,视频上可以搜搜四、耐心、恒心、信心。其实不论是写书法还是做事情,要想成功或者写的好,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坚持。书法实在是一个很考验人的门类,是一个对毅力的考验,对心态的改变。
所以想学好最关键的还是坚持。关于隶书,应该说是书法体系或者门类中最好写的一类。相对于楷书它的起笔回锋这种笔式相对简单的多,但是又比篆书字口清晰,容易辨认,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是最容易的,也是最容易出效果的。
曹全碑是隶书里,最为飘逸的。写的时候要注意曹全碑多是圆头起笔,蚕头燕尾的特征最为显著,注意整个字的间架结构,点画之间的关系,和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想写好最好还是找个老师指导下,我想我这么说要你注意那些点你也不一定能想明白写得出,有一个好老师还是十分重要的。
1、选好笔,选兼毫笔。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
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隶书简介: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3、初学书法,隶书选《曹全碑》还是《张迁碑》?
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很快,有很多人根本就不需要再写字了,但仍然有一些人是比较喜欢写字的。而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隶书的人来说,他究竟是先选《曹全碑》,还是先选《张迁碑》呢?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我认为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学隶书的人来说,他最好应该是从《乙瑛碑》这一部书法开始学习隶书。一、《乙瑛碑》《乙瑛碑》这一个书法作品主要源于我国的汉朝。
从整个碑文上看,《乙瑛碑》的气度是非常高的,而且还会带有一些古典的味道以及庄重的味道。从整一个碑文上面的字体看起来也是极其具有自己独特风韵的。单单从《乙瑛碑》的文字上看,《乙瑛碑》的每一个字都是方方正正的,它看起来是有血有肉的。
从他的字上面看,我们可以知道书写这一个字的人的书法功底是相当厚的。另外,整一个碑文的风格都十分的严谨,而且也看起来十分规范,加上整一个碑文中基本都没有出现过通假字以及俗体字。二、《张迁碑》看过《张迁碑》的这一副碑文作品的人都知道,《张迁碑》整一个碑文都是以方笔为主,而且甚至看上去都是有一种方方正正的感觉,另外碑文的棱角是十分分明,而且结构看上去会让人有一种凝练的感觉。第一眼看到《张迁碑》的时候,可能你会觉得这一副碑文有点幼稚甚至还有一点劣拙。
但是一旦你认真去研究这一副碑文你会发现它会有另一番精巧。三、综述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张迁碑》的碑文风格比较多样,而且在表达上也十分强烈。另外,《张迁碑》对于学习者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说需要学习者对碑文进行一定的理解。然而《乙瑛碑》却没有太多的要求。
曹全碑是当时大家纪念曹全曹全碑记述郃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郃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作。
碑阴刻门下故吏姓名及捐资数目。碑文中所记平疏勒事,与《后汉书·疏勒传》颇有出入,因碑为当时所立,故其记事为史家所重视。碑中记载了光和七年黄巾起义时,“幽、冀、兖、豫、荆、扬,同时并动”的形势,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为汉隶代表作之一。曹全是人名,曹全碑上的字体用的是隶书。群众编写的。是隶书字。
4、初学者:软笔隶书曹全碑临帖 我一个字临20遍
初学最好不要这样临,你自己问自己,写十遍十分像字帖了吗,如果还不像你就去背临十遍不像的字,那这样不是巩固你之前的错误吗,这样练完我想进步不会很大的,书法不应该限定个数的练习,应该要一个字一个字不停地写,写到像为止,至少要挺像,才能继续背临。这样记住的就是正确的笔法和结构。
5、初学隶书,刚临曹全碑,让大师们看看可以从这入门吗
可以的,不过要注意学习方法,此碑有“娟秀有余,苍老不足”之嫌,学习此碑,要注意对腕力、肘力的提高,力度不够,容易流于幼稚而乏古朴苍茫之气。同时要避免顺笔入纸,浮滑而过,造成字形太嫩。一定要时刻注意对此碑整体风格的把握,以免趋于流俗。
:(怎样临习《曹全碑》——结构特点《曹全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横势,间有长、方结体,横向开张流畅,纵向含蓄稳健,从而使结构显得雍容大度、飘逸多姿。《曹全碑》结体之舒展、用笔之放纵、意态之醇美,体现了书家于动荡中求稳定,于自由中见奔放的艺术匠心和创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气。该碑飘逸风格的独特个性与具体内涵,远非其他汉隶所能比拟。
在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色之前,我们先谈谈临习该碑结构应注意的问题。写好《曹全碑》的结构应做到“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画所处位置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位置。笔画所处位置不同,则纵横各占的位置也不同。
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构有直接的关系。然后再理清各个笔画或部位之间的呼应关系,同时还必须看清笔势,并能在笔下表现出来。依照此法来临《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之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但此前首先要认真读帖,即观察字帖一定要细致,从每一笔到整个字的面貌都要熟记于心。
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观察细致入微,注意字帖中的点画结构安排,行笔提按、转折或方圆一一默记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提高欣赏能力。这是临帖的第一步。其次,观察字要准。
正如王羲之所说:“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而下笔前要动脑子,用心思揣摩所写字的长短、斜正、粗细、转折、提按及其间架结构的安排,并牢记于心,下笔才能准确无误。第三,运笔要稳。
即书写过程中行笔要稳当,力送笔端,下笔要做到胸有成竹。这就要求临习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运用自如。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曹全碑》的结构特点。
1.扁平舒展。结构呈扁方形是汉隶的共性,这是由汉隶结字多取横势而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结构之扁到了几乎不能再扁的地步,这是在其他汉碑中所罕见的。如图一“共”字,两横上束下展,左右逸荡,上两竖与下两点紧束对应,更显中宫紧结,与中部一大波画造成对比。
图二“直”、“登”二字的横画如体操运动员拉开一字腿,上身匀称而收紧。图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伞,将中间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竖弯钩则极力右伸,使整个字势飘逸舒展。2.大小相间。
这也是《曹全碑》的结构特点。大者如图四“学”字,小者如“冈”字,两者之间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于此碑的字距宽、行间疏,因此结字的大与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显得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而萧散自适,故大者不见其大,小者也不显其小,达到了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
由此也可见作者很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字的大小扁长的结构来丰富此碑的章法。3.布白匀称。这主要表现在一个字中点画之间互相协调,相同点画间的距离大致均等,字的笔画组合也疏密匀称。如图五“朝”字左半横画多的密排,右半横画少的疏排,笔画之间的净空很均匀,左右相合又显得疏密匀称。
点画回环反复者,如“幽”字内的两个“幺”,大小一样却不显板滞。类似这样的结构安排,赋予了《曹全碑》工整稳定、清秀文雅的气质。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放是汉隶各碑共同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尤显突出。
其收放主要是通过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来体现的。如图六“刊”字左放松,右收紧,“揖”字则相反,是左收右放,“荆”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这样收放之间,高低错落,宽窄变化,迎让避就,两部分疏密、远近得以适当调和,使字生动灵活,可以说收放在《曹全碑》中已发挥到了极致,成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此碑成熟的标志。这一类字大多笔势流畅,静中有动,燕尾翩翩,体态舒徐,疏密纵敛的对比格外强烈。
《曹全碑》飘逸秀丽的风格主要体现在这里。5.笔断意连。如图七“国”字上部左右转角处的笔画都断开来写,使充实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虚下,更显空灵。又如“禄”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横和下部的竖与撇本该是相连的,现在却脱开了,同右边相合成字,左断右连,反而相映成趣。
6.上紧下松。《曹全碑》字势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飘然欲飞。它除了较一般汉碑扁平外,又与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关系密切。
如图八“夷”字,上面短画收腰,下部笔画颀长,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敛,紧密纠结在中宫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强烈对比中更显节奏明快。这种上紧下松的结构是形成妍媚秀丽艺术风格的要素之一,它与质朴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本帖最后由gpl526201于2006-6-513:44编辑]40.jpg(1.21kb)下载次数:222006-6-513:31图一41.jpg(1.9kb)下载次数:232006-6-513:31图二42.jpg(1.67kb)下载次数:182006-6-513:35图三108.jpg(8.41kb)下载次数:162006-6-513:35图四109.jpg(8.76kb)下载次数:172006-6-513:37图五110.jpg(8.69kb)下载次数:172006-6-513:39图六107.jpg(10.52kb)下载次数:232006-6-513:40图七111.jpg(8.9kb)下载次数:152006-6-513:40图八43.jpg(4.01kb)下载次数:182006-6-513:44图九。
拓片局部。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