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身无间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具体是什么意思(详解)?
《涅盘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佛曰: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阿者无言,鼻者无间,为无时间,为无空间,为无量受业报之界。
无间有三,时无间,空无间,受业无间,犯忤逆罪者永堕此界,尽受终极之无间译文八大地狱最痛苦的叫“无间地狱”,在里面将会不断的巨大的痛苦,所以它叫“无间地狱”。佛祖说:在无间地狱受苦的人,永远不会消失,永生就是无间地狱的最大痛苦。无间地狱,是因为其地广,人众,罪苦无量,暂无休息,是名无间.罪人所受苦者,难可诉说,死而复生,刚生又死.昼夜之间,千生万死,得出无期.什么时候这个地狱坏了,就转到别的地狱.这里的罪人只有等他们苦受完才能生到别处,这么长的时间就是他在地狱的寿命.。
2、“会者定离”是什么意思
是佛教术语。意思是说世上常会的人。也必有离散之时。
就在于佛说的世事无常。《遗教经》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涅盘经》日:“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
《末生怨经》日:“盛者既衰,合会有离”。人与人之间的机缘巧合真是无法言表的,无缘的人最终也要分开,有缘的人最终也会相聚。虽然不知道出处,但意思很浅白,可能是佛家的哪个高人的语录。
这话说:聚会总有离散之时,前行终需折回这举。
3、“会者定离”是什么意思?
【会者定离】佛教用语。意思是说世上常会的人,也必有离散之时。就是佛说的世事无常之意。
《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涅盘经》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
”《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我认为,“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和“世事无常”平时怎样使用,套用“会者定离”进去,基本可行。我认为,平时主要是作为一句话来引用它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1:我曾听别人说“会者定离”,但我还是希望能永远和你在一起。例2:我相信缘分,所以我会因今天的邂逅而喜悦;我也相信会者定离,因此我不会为明日的分别而哭泣。本人水平有限,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是佛教术语。意思是说世上常会的人,也必有离散之时。就是佛说的世事无常之意。
《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也,世相如是。”《涅盘经》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
”《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简单的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能够相遇的人,终究还是要分开。会者定离是佛教术语。
意思是说世上常会的人,也必有离散之时。就是佛说的世事无常之意。《遗教经》曰:“世皆无常,会必有离。
勿怀忧也,世相如是。”《涅盘经》曰:“夫盛必有衰,合会有别离。”《未生怨经》曰:“盛者即衰,合会有离。
”《法句经》曰:“合会有离,生者有死。”简单的说这四个字的意思是,能够相遇的人,终究还是要分开。^_^楼主是不是在看韩剧《搞笑一家人》?成绩很差的弟弟也搞不清会者定离的含义。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无一不是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体。
会–相会也。离–离别也。会是相对的,而离却是绝对的。看来楼上对佛学颇有研究,说得很好,佩服。
4、“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出自…?
应该是八苦(一)生苦,有五种,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2)种子,谓识托父母遗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5)种类,谓人品有富贵贫贱,相貌有残缺妍丑等。(二)老苦,有二种,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三)病苦,有二种,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四)死苦,有二种,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2)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五)爱别离苦,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六)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七)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八)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出自<大涅盘经>。
5、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插口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他还有一个更有名的故事,就是禅宗五祖弘忍有一天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
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这句是较通行的记载,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慧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出自《坛经》,是说禅宗六祖慧能的一个故事。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风真的不动,也不是说幡真的不动。这些都是偏见,误解,我记得高中课本上就拿这件事来说唯心主义不顾事实,不顾客观世界运行规律。事实不是这样的,真是误解。
其实意思是这样的,风也动了,幡也动了,心也动了。风不吹,幡不动;幡动,有风。若离风与幡,则你心上怎么知道有动了这个现象;若离风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谁能够说幡动了;若离幡与心,则感知不到现象,但风真的存在,可是风吹向谁家,谁能够知道?这是用,风幡和心来比喻。心指的是本性。
这正如佛家说空,很多很多人误解为一切虚幻,都是空的,没有的,不存在的。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