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王著是个怎样的人
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
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⑧规:勉励。
⑨益:得益。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王著简介:王著(?-992)宋代官吏。
字知微。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
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
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
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
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
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
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
”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
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
”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
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
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
⑦遽:匆忙。⑧规:勉励。⑨益:得益。
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王著简介:王著(?-992)宋代官吏。
字知微。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
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
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
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
……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
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
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
”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
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
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
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
⑦遽:匆忙。⑧规:勉励。⑨益:得益。
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王著简介:王著(?-992)宋代官吏。字知微。
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改卫寺丞、史馆祗侯。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
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
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
……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
”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
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
”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
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
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
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王著教帝学书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⑤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⑥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⑦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⑧益⑨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注释】①太宗:宋太宗赵光义976~997年在位。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听政:处理政务。⑥内侍:此指太监。⑦遽:匆忙。
⑧规:勉励。⑨益:得益。译文:太宗在位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很是得其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时间也爱好练习书法,每有心得都派内侍去送给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说不行,太宗又去尽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后又去问王著,王著还是说不行,太宗问其为什么呢,王著说“你的书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说好,恐怕皇上并不明白书法的深意”后来太宗的书法已是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
世人都说这得宜于王著的劝戒。王著简介:王著(?-992)宋代官吏。字知微。成都人。
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
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
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
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
《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
……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
”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
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
”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
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
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2、为什么宋朝书法上没什么大发展?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唐朝最盛,唐朝以后到现在只是极盛时期的余波了,至于为什么?细碎的方面我就不和你说了,我从一定的高度俯视这个问题给你阐述,基本能把握这个问题的大致脉络,这个和朝代所处的各种环境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比如宋朝的南宋时期不管花鸟诗画雕刻都是趋于繁琐细腻,就和政治经济文化的环境变化导致国民性的改变类似,找不到唐朝时期的大气了,而且宋朝常年战争人心潜移默化难以专于书法也有些许原因,举这例子这就是表达书法兴衰在环境的影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包括现在,你看书法界那些所谓名人介绍大都TMD吹牛吹到天上了,写出来的字真是“匠气独运”阿,这就是环境导致人心浮躁产生的结果,没事,历史总会有人冒出来改变现状的,现在需要的是自己的勤奋钻研加上耐心的等待。
3、书法史上的“汇帖之祖”指的是什么
宋代在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法帖的刊刻。宋太宗承袭宋太祖,偃武修文,也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发展,故他讲究刻帖。宋淳化992年(三年)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书,命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分十卷,拓赐大臣一本,其后不复赐。
后板毁于火。《淳化阁帖》的出现,古人法书多赖此以传。且摹勒逼真,精神完足,向被誉为诸家法帖之冠。
后来诸帖受它的影响很大,卷首标题使用了“法帖”的名称,是书法范本中最先以法帖为名的,故称誉为法帖之鼻祖。此帖收有历代帝王、名臣及诸家古法帖,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等的法帖,其中羲、献父子书迹几占全帖之半,早期官拓本为当世所珍重,大臣登中书省与枢密院二府者,始得赐帖一部,而不及百年,官拓本即已极为难求。《淳化阁帖》中除了介绍二王的书法,更把魏钟繇和晋名家的书法做了一番探寻。
自《淳化阁帖》问世后,为宋代官私刻帖开创了风气,到了南宋,其风更盛。有直接翻刻《淳化阁帖》者,如《二王府帖》、南宋《绍兴国子监帖》、《淳熙修内司帖》、《贾似道刻本》、《泉州本》、《肃府本》及清内府重刻《淳化阁帖》等,除直接按照《淳化》摹刻外,另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以淳化为本,加以增减重编者,如《庆历长沙帖》、《大观帖》,一种是《淳化》的续编者,如《元祐秘阁续法帖》、《淳熙秘阁续法帖》、《绛帖》等。淳化阁贴《淳化阁帖》的刊刻、传布最终确立了王羲之“书圣’地位。
在辑刻《阁帖》的过程中,采用“独葬二王“、“罢魁百家’的方针,凡与二王风格相异者,一概拒之门外。10卷《阁帖》.“二王”独占了5卷总共420帖中,“二王’占了233件。《淳化秘阁法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该帖的问世,使得大量古人书法墨迹得以保存和流传。
4、以下获得过“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是
正确答案:a解析:由文段的最后一句“中国获奖图书《诗经》由刘晓翔设计,因其典雅、质朴而不失创意获得专家们的青睐。”可以推出正确答案为a项。
5、四大名帖指什么古代
四大名帖是指宋朝的《绛帖》、《淳化阁帖》《大观帖》和《汝帖》。1、《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尚书郎潘师旦于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2、《淳化阁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共10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
3、《阁帖》,在《淳化阁帖》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4、《汝帖》是汝州‘三宝’之一,共十二卷。北宋大观三年(1109)由汝州知州王采从《淳化阁帖》、《绎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出先秦金文8种及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94种共109帖,荟刻12石,史称《汝帖》。
金文、篆、隶、楷、行、草诸体兼备,是我国古代碑帖之珍品。你好!《绛帖》,因刻于绛州而得名,是宋太宗淳化年间,尚书郎潘师旦于家乡绛州摹刻勒石而成的,与《淳化阁帖》《大观帖》《汝帖》并称为全国四大名帖,在继承延续历代书法艺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绛帖》刚一问世就受到书法家、收藏家的青睐。宋代单炳文在《绛帖辩证》中写道:“淳化官本法帖,不复多见,其次《绛帖》最佳。
临江帖大率与旧本同……不逮《绛帖》之遒劲也。”如有疑问,请追问。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