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好大王碑的全文是什么?
全文是:记述高句丽建国的神话传说,并简述好太王的行状;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征碑丽、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寇、征东夫余过程中攻城掠地并掠得生口等史实;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碑铭是研究高句丽历史的珍贵资料,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日本列岛倭人的活动,所以自光绪初年发现以来,备受中外史家关注。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文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大。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入调查,新识读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文而实际无字29个,共解决了 字,从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扩展资料:历史背景: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 年 ),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部宽在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字体介于汉字隶书与楷书之间,共付 44 行 , 每行 41 字 , 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 ,上面共有文字个,记述了好太王一生东征西讨的战争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国的神话传说。同时对守墓烟户也做了规定,它是研究汉魏之际高句丽政权形成和发展的仅存资料,是我国碑刻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好太王碑犹如一个硕大的惊叹号,在提示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书法典库:好大王碑
2、好大王碑相近的字帖有哪些?
1. 《郑文公碑下碑》2. 《张猛龙清颂碑》3. 魏碑《张黑女墓志》4. 魏碑《高湛墓志》5. 北魏《元怀墓志》6. (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7. 北魏《元倪墓志》8. 魏碑《刘根等造像》9. 北魏《元桢墓志》10. (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11. (南朝_梁)楷书_瘗鹤铭12. 北魏《元晖墓志》13. 北魏《元略墓志》14.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一15. (北魏)刘广周楷书诚实论卷经第十四16. (东晋)楷隶_爨宝子碑17. (北魏)楷书_刁遵墓志18.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二19. 北魏《丘哲墓志》20. (北魏)楷书_崔敬邕墓志铭21. 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22.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四23.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五24. 北魏《王元祥造像》25.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三26. (北魏)楷书_元倪墓志铭27. 北周(六朝)《张僧妙碑》拓本28. (东晋)楷隶_王建之墓志29. (东晋)楷隶_王兴之夫妇墓志30. (北魏)楷书_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31. (北魏)楷书_处士王基墓志铭32. (东晋)楷隶_高崧墓志33. (东晋)楷隶_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石志、砖志)34. 魏碑《元延明墓志》35. (东晋)南京吕家山广平李氏家族墓志36. 东魏《比丘洪宝造像》37. 北魏《城阳王元寿妃菊氏墓志》38. (北魏)楷书_显祖嫔侯骨氏墓志39. (北魏)楷书_马振拜等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40. (北魏)楷书_比丘惠感造像
3、好大王碑集联中:百二河山国,八千子弟兵是什么意思?
一个是吴越之战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另一个是楚汉之争,项羽带了八千子弟兵灭秦
4、广武将军碑
全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并阴侧》,额书“立界山石词”五字。前秦建元四年()刻,隶书,纵32.5厘米,横20.5厘米,四面刻字。碑阳17行,行31字。 藏西安碑林。《平津读碑记》云:“碑已残泐。前叙其先世,次叙其政绩,末有官名疆界,似是纪功立界之碑。”清乾隆年间出土,后佚,光绪年间重出。前秦石刻极少,仅此碑与邓太尉碑两例,故世极珍视。此碑笔画细长均匀,结字平直宽博。同《三老忌日碑》、《好大王碑》相近。结体有点像现代的美术字。然而行笔恣肆,气象朴茂,时呈逸宕之势,无雷同刻板之弊。在古代碑刻中称得上一朵奇葩。
5、楷书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是魏碑,二是唐楷。魏碑与唐楷的风格不同,主要有三个特点:
魏碑泛指魏晋南北朝碑楷。唐楷即指楷式完全成熟定型的隋唐主流书体,从书法角度则为通俗或者大众书体。然唐楷多的后人取法对象,亦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颠峰。一:风格取向的区别:南北朝碑楷多古朴稚拙,烂漫天真如《爨宝子碑》、《爨龙颜碑》、《好大王碑》《广武将军碑》。亦有楷式比较严格多方劲峻丽之感,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摩崖刻石多显静穆宽和,气象宁静,如《泰山金刚经》。亦有萧疏开张,如《石门铭》,然《张黑女墓志》的典丽秀雅则可与汉隶《曹全碑》的典丽静雅相伯仲。至隋唐,楷式业已成熟,基本消除魏碑带有的篆隶意。形式趋于规正,唐楷则走入通俗。虽有欧书严正静和;虞书的宽和灵穆;遂良的灵动多姿;颜书的宽博雄厚;柳书的紧密刚劲。较之以魏碑则少自然之意,多拘于法度。求结构相对平稳,少奇岖之意。然唐楷用笔精熟,一丝不苟,法度严密,非后有来者。二、结构上的区别:魏碑结字多近乎自然,有“孩儿相”,但其简拙朴素,岂“孩儿体”可及之万分之一。相比之下,唐楷结构臻于完美,视觉审美达到大众化。有欧阳询《结字三十六法》,智果《心成颂》,张怀瓘《玉堂禁经》等书法理论著作专析结字之妙。也许正是因为法则的约定才使后人尊唐法,不敢越雷池半步。三、线条上的区别:魏碑点画质朴雄厚中有柔韧感,表现为线的涩动。也有以方劲峻丽,曲涩飞动,又与汉刻迥然不同。兼之有圆融祥和。风貌之万千此处难以列举。唐楷则有欧之精致娟秀,遂良飘逸潇洒,颜之浑厚饱满,柳之筋骨劲挺。二者相比之则唐楷远不及。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