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绍基,齐白石等著名书法家的资料
何绍基(~)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藏书家。道光十五年()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二年()任四川学政。为官仅两年,次年因条陈时务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谗言所害,降官调职。遂辞去官职,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年,由四川出发,经陕西等地到达济南,主讲于山东泺物书院。讲学之余,尽游济南大明湖、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等处,留下许多诗句。年,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一生豪饮健游,多历名山胜地,拓碑访古。著有《东洲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钞》(30卷)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2、曾国藩骂何绍基
没有听说过曾国藩骂何绍基,只知道曾国藩与何绍基是好朋友。“真知大源”与“必传千古” 曾氏与何氏经常在一起讨论书法,交流书法心得。 最精彩的一次是他们两人纵论书法乾坤的故事,记载在曾氏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的家书中: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我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我们仿佛可看到,他们当时那种时而侃侃,时而滔滔的神会场面。他们从书法谈到乾坤,从乾坤谈到礼乐,从礼乐谈到艺与道。这次“高峰论坛”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机缘,何等的默契,真令人羡慕。这只有对书法有长久的思索后才会产生的思想火花,也只有对书法琢磨探究到极深处时才会有的现象。何氏并以自己的人生应证了曾氏的宏论。 这里,何氏给曾氏一种“真知大源”的评价,一种“断不可暴弃”的叮嘱,认为曾氏懂得书法的大道和本源,希望不要随意放弃。曾氏确实没有忘记何氏“断不可暴弃”的嘱咐。不管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戎马生涯,还是封疆大吏的日理万机,书法,虽然成了曾氏的余事,却一直与他相依相伴,一起经受人生的历炼,曾氏从未放弃对书法的追求。由于书法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道是相通的,对自然和社会认识越高,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就越高。曾氏通古博今,学养高深,加之炼达老成,何氏对曾氏“真知大源”的评价,的确是客观中肯的。这就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这句话,一直鼓励和影响着曾氏后来的人生。由于曾氏对书法有如此高的认识和执着的追求。最终,曾氏也随何氏一起走进了晚清大书家的行列。其墨迹越来越为后人所宝。 曾氏曾向四位弟弟介绍何氏五个方面的过人之处:“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并对何氏五长各作了评说:“此五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以余观立,前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意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诗亦远出时人之上,不能卓然成家。” 何氏认为自己五个方面都要传于后人,曾氏以不知深浅,委婉地否定了前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后以何氏之诗虽出时人之上然不能卓然成家为由,其实也在肯定中否定了,中却以不可置疑的语气果敢判断:“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后来,历史也证明,何氏的其它方面逐渐被后人淡忘了,最后确实是人以书传,成为晚清的书法巨擘。 曾何二人的书法和友谊一直延续到他们生命的尽头。咸丰三年,何氏因条陈时务,被斥为“肆意妄言”,降官调职,曾氏曾为何氏伸去友谊之手。曾氏去世后,噩耗传来,何氏为痛失这位早逝的知己连写了幅深情的挽联。 武乡淡泊,汾阳朴忠,洎于公、元辅奇勋,旗常特炳二千载; 班马史裁,苏黄诗事,怆忆我、词垣凯谊,风雨深谈四十年。 以上挽联,可以说,何氏客观地评价了曾氏的一生,同时也真实地道出了他俩之间的不解情缘。

3、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磨穿了的砚台
“清代有位书法家叫何绍基,一个青年拜他为师。这青年自以为聪明,学了一年就认为学得很好了,便向老师告别。何绍基取出一个匣子说:“这只匣子里有我多年心血的结晶,送给你作个纪念吧!”青年接过匣子,拜谢了老师,便踏上归途。匣子真重,那个青年走不到三里路,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他觉得奇怪,便打开了匣子,啊,原来匣子里装的都是磨穿了的砚台。这使他恍然大悟,于是又回到了老师的身边。”

4、清代第一书法家是谁? 何绍基吗?
第一书法家的说法很搞笑,很可能是有的人要炒作他的作品才那样说的!书法就像画画一样,有优劣之分,没有名次高低的。清代初年的董其昌,傅山,王铎和刘墉。清中、后期的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都堪称大师。就连乾隆皇帝的书法也是很精妙的,要说影响和文物价值,考虑到他的政治地位,说他是清代“第一”书法也不会有错的。
5、诗人何绍基的介绍
山雨 作者: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有春雨、夏雨、秋雨、冬雨之分,有细雨、暴雨、雷雨、骤雨等之别,又有落在平原的雨、山区的雨与江河湖海的雨等之异。雨景,既是自然的,又往往是奇异的。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大都喜欢以雨入诗,吟就了不少传世之作。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宋?苏轼《有美堂暴雨》),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雨名句。 《山雨》结构上通篇紧扣诗题《山雨》,按雨前之景、雨中之景、雨后之景顺序写来,令人一目了然。开篇两句,写雨前之景,着重写诗人头戴以竹篾编织而成的圆形雨帽在秋天初凉时节漫行于山野林间,不时地闪避着树枝,字里行间透露出如此信息:秋高气爽,行者也心旷神怡。中间四句转入写雨中之景。“溪云到处自相聚”一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未雨转入下文写遇雨。“山雨”句开始写山雨,“忽来”二字明言山雨骤来之特点,继之以“人不知”三字,则进一步凸现此特点。“马上”两句续写雨中之景,也完全切合秋日山雨之特征。最后两句写雨后之景,突出雨过天晴,山峰重现青翠,山野间万瀑齐飞。其景物描写,场面转换自然,与翁诗各具特色。 《山雨》写山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溪云”两句,写溪上云雾,写山雨,用的是正面描写之法。“马上”两句,写雨水打湿了诗人的衣巾,淋得村边的瓜豆枝叶散乱纷披,似亦可理解为以正面描写为主。而“新晴”两句,则主要是侧面描写。“新晴尽放峰峦出”与“万瀑齐飞”,这些都是山雨所赐。山雨的洗礼,使得山峰在雨过天晴时更为青翠,而山雨的注入,又使得山野间万瀑齐飞。可见,写雨过天晴,山峰青翠重现,山野间万瀑齐飞,正是从侧面写山雨。诗中“放”、“飞”等字下得精妙,使画面动了,活了,尤其是结句“万瀑齐飞又一奇”,语奇景妙,从侧面写活写足了山雨, 《山雨》感情更为丰富,诗人是以一个山行者、山雨的亲身体验者的身份写的。其感情也随着雨前、雨中、雨后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雨前,诗人野行,心旷神怡,这从“宜”字等可感受到。雨中,他“马上衣巾任沾湿”,委婉地表达了遇雨而喜雨之情。雨后,目睹山峰青翠重现、万瀑齐飞的奇景,诗人直抒胸臆,以一“奇”字,既明言雨后山景之奇妙,又直抒诗人的惊奇之情。全诗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将诗人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结构安排上,按雨前、雨中、雨后之景顺序写来,脉络分明;在描写方法上,则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在言情方面,则采用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抒写了诗人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雨后的“奇”雨之情。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