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谁能帮我翻译下这段话!要详细的注解,怎么去理解这段话!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白话章解 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育天地。本来无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燮里阴阳,生发消长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做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白话章解 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他没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到了生育天地,才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到了生人的时候,才知道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一切动静清浊的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呼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的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白话章解 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白话章解 上天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受到人心的扰乱,而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因渐渐的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疆之劣马了。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白话章解 如果能够永久地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不妄动,再加上清澄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ˋ声ˋ香ˋ味ˋ触ˋ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ˋ嗔ˋ痴,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白话章解 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白话章解 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什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ˋ形ˋ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显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ˋ形ˋ物其没有的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暸身心幻境,万物无常,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其义呢?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白话章解 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即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个〔无〕字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 ? 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这时方算入于清幽长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 ? 私欲杂念之心,既然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呢。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白话章解 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到万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便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果能这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白话章解 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却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的。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 白话章解 老子说 : 〔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什么争贪。下等的愚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士好起争贪。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白话章解 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然而众生仍是认假不认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很远,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白话章解 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贪妄之心。一有了贪妄心,就要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既然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呢 ? 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白话章解 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得道呢。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白话章解 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得能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
2、《清静经》全文是什么??
1、《清静经》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4519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那是麻烦;烦恼和妄想,悲伤和身体;他们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经常沉入大海,并且总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满足,开明的人总是安静。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于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于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于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2、经文注解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或《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真经》,又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常清静经》。主要阐述了“如何安静,逐步进入真相”。 “太上老君”,道家对“老子”的尊重。 “泰”是大的意思,“上”是尊重的意思;高真谟是第一个常见的面额,“太上”是道门的最高字,曾经称其为神仙系统中最高品质的神。旧的是生命,国王是荣誉,道是最好的,所以它叫君。有必要“处置”和“成功”。在达到“无意”,“看不见”和“无”的境界后,我们也把詹兰的“空虚”,“无”和“沉默”视为名品。发送和忘记,以实现“真理”,“安静”,从而“走上路”。所谓的正义并不意味着有一个有形的形象,而是一种证明虚拟精神真实本质的方法。得了此道之后,可以应物应事,玄同万物。妙合先天之炁,而运化于万物内外,绵绵无尽。《清静经》在道教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来为此作注者众多。《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把《清静经》放在众经之首,每日持诵,可知该经是道教徒修持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上乘经典。每每朗诵此经“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而然就能“清静”、“渐入真道”。扩展资料:全文所谓大道的造化,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能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开始到结束永不停止,人们在自己的情况下,如果你着迷它,顺应潮流,那就是生死徘徊!如果你放下自己的身心和大道的宁静,你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泰尚老君教会人们一切的根源。她是没有形状,欲望,没有名字的大道的主体。她是天地万物长寿的唯一经营者。没有她,世界将没有生命可言。任何聪明的人都应该观察她的永恒存在并向她学习。一个人必须学习她的隐形。 “外在的身体和自我修养,忘记了它的形状和形状。”“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二要做到无情,无情就是无念,就是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能清静,本性才能永住。第三要做到无名。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能做到一念不动连无念之体都损去,心术圆满无缺,即是大道无情之功。能做到这些,在你的性海中无一物可思,无一事可言。达到不可名状的太上先天境界,即有无名的大道之体了,到此则万福并致,圆满无缺,常此先天大道必然有成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静经
3、十多年前的初中课本中有《四十二章经》?《太上感应篇》?《清静经》吗?我恍惚记得那时就学过似的?谢谢
《四十二章经》佛家《太上感应篇》《清静经》道家85后的同学打包票的告诉你初中课本不可能有这些的 因为中国是无神论的 这些都不会出现在基本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里
4、太上清净经
太上清净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5、太上清净经与心经有什么区别?前者持诵可以升为天人。后者呢?
在佛教看来,外道的经典是人天善法。修习人天善法,可以往生为天人享受福报,但福报受尽仍然会堕入轮回。而佛教的心经(包括其他佛教经典),可以帮助人获得正见菩提,突破轮回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