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北宋四大书法家(论及宋代书法,素有)

1、北宋4大书法家 详细情况

【苏轼生平】  宋四家苏轼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嘉祐元年(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祐六年(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庵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元祐八年(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而后,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四岁。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宋四大书法家(论及宋代书法,素有)

2、北宋四大书法家各自的代表作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苏轼代表作《黄州寒食帖》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黄庭坚以《松风阁》为代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米芾《蜀素帖》写于哲宗元祐三年(年),以行书写成。蔡襄《蔡襄自书诗帖》等,碑刻有《万安桥记》等。1、苏轼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在书法方面也有很高成就。他的书法艺术风格的特点是潇洒丰润,豪放活泼。他长于行书,他的字受到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和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书法的影响。他为了精研书法,曾下过苦功。他揣摩古人的笔意,推陈出新,突破了晋、唐以来书法的传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存世的苏字真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祭黄儿道文》 等。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他的楷书、行书、草书都很好,风格雄健秀美。他学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的笔意,加以变化,自成一格。存世的黄字真迹,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华严疏》等。3、米芾,他的行书、草书都自成一家。他对书法艺术的看法,主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既不墨守成规,也不否定传统。他认为书法贵乎天真自然,流露个性,反对矫揉造作,装腔作态。米带的墨迹,存世的有《蜀素帖》《米芾二帖册》《法书三种》等。4、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他的书法学习唐颜真卿,兼取法晋人。他的草书参用“飞白法”,写得非常精妙。所谓“飞白”是写出来的字笔画中露出一丝一丝白道,像枯笔写成的一样。他传世的真迹,碑刻有《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等。扩展资料:他们已将唐法融会到自己的笔墨之中,成就了新的法度。”苏、黄、米、蔡对前贤经典都下过很深的功夫,他们的师法、崇古,既有共性,又个性突出,各呈特色。书法史上,历代善书者代不乏人,能够独创一体并流传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苏轼富于艺术创新精神,在各个领域内都戛戛独造,文章称“苏文”、词称“苏词”、书法亦称“苏体”,在生活中也标新立异,戴的帽子称“子瞻帽”,吃的肉称“东坡肉”。才华横溢的苏轼凭借自己的天才和对书法艺术的独特审美与领悟,创造出了书史上具北宋四大书法家有自家面目的“苏体”。米芾师法的对象十分广泛,是由唐人而入魏晋的,取法甚至兼及古篆《石鼓文》、竹简和器鼎铭文。唐人中颜真卿、欧阳询、沈传师、段季展和褚遂良这五人对他的影响最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四大家

北宋四大书法家(论及宋代书法,素有)

3、北宋四大书法家是哪四位 ?

苏轼 黄庭坚 米 芾 蔡 襄 呵呵 我知道的都很浅薄 这些都是网上找的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法 到现在都是每天坚持练字 在书法当中也可以获得很多乐趣

北宋四大书法家(论及宋代书法,素有)

4、北宋四大书法家是谁?

苏轼(年-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黄庭坚(年-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称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神宗熙宁三年(年),王安石为宰相,实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猛烈反对。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在这场斗争中,黄庭坚站在旧党一边,他虽然没有积极参加这场斗争,但他匾的一生一直卷在斗争的旋涡里。米 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官”。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他在”宋四书家”中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蔡 襄 (-),字君谟,兴化(今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5、北宋的四成大书法家是哪四个

北宋的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简称 苏黄米蔡
苏以行书为佳笔法厚重,黄以草书为上笔法坚挺,
米以行草为优,蔡笔法多样,本为蔡京之蔡,因人恶其人品,后改为蔡襄!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3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