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睿宗李旦是英雄吗?
睿宗,名李旦(公元-年),唐高宗李治第八子。前后两次称帝,共在位2年,禅位于玄宗李隆基,后病死,终年55岁,葬于桥陵(今陕西省城县西北30里处)。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李轮。武则天幼子。初封殷王,后又封豫王、冀王,最后改封相王,高宗末年又还封为豫王。公元年2月,武则天废中宗为为庐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文明”。 睿宗继位后,武则天命他居住于深宫,不得参与朝政,所有军国大事由她处理。公元年9月,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废睿宗,封他为皇嗣,改姓武。公元年,中宗复位,封他为相王。公元年5月,中宗被毒杀,同年6月,睿宗第三子李隆基发动羽林军攻入宫,讨杀韦皇后及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与太平公主一起拥立睿宗复位,废黜殇帝李重茂,改年号为“景云”。 睿宗复位后,按例当立长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讨韦氏之功,因而犹豫不决。李成器辞道:“国家安则先嫡,危则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 睿宗也是一个无能的帝王,立李隆基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参与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这就助长了太平公主的专横,也引起了太子与太平公主之间的斗争。太平公主极力想除掉太子,独揽朝政。时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个宰相中有5个是她的亲信,造成政局不稳,政事昏暗。 公元年7月,睿宗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公元年6月病死于长安宫中的百福殿。
2、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叫什么?及资料
睿宗共有六子,长子李成器,次子李成义,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业,六子李隆悌(6),除第六子早亡外,其余五子之间的关系向来和睦,笃顺。让皇帝李宪睿宗长子,本名成器(六七九-七四一)。以皇位让于玄宗,史称让皇帝,封宁王。善画马。开元兴庆池南华尊楼下壁上有六马滚麈图,内明皇最爱玉面花聪,谓无纤悉不备,风鬃雾鬣,信伟如也。卒年六十三。惠庄太子李撝唐睿宗第二子,又名李成义,史称惠庄太子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年-年),大唐皇帝(年—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变衰的关键时期。惠文太子李范岐王(?-七二六),睿宗第四子。始名隆范,避帝讳去二名。初王郑,改封衞,降封巴陵,进岐王为太常卿,并州大都督,历州刺史,迁太子太傅。好学工书,爱儒士,聚书、画,皆世所珍。《唐书本传》惠宣太子李业惠宣太子(?—年)李业,原名李隆业,避唐玄宗讳而改。唐睿宗李旦第五子,母王德妃,同母妹淮阳公主和凉国公主。后被诣为惠宣太子。李业始封赵王,后降封中山王,授都水使者。徙鼓城,兼陈州别驾,进封为薛王,为羽林大将军、 荆州大都督。因好学而授秘书监一职。开元初年,进太子少保,即拜太保,累任历州刺史。 隋王 李隆悌隋王李隆悌、唐睿宗李旦第六子,始封汝南王。早薨去。睿宗追封这个长庶子为王、赠荆州大都督、可惜爵不伝。
3、如何评价唐睿宗李旦
史书中说他“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应该不是虚誉。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出自睿宗的手笔。睿宗一出生就拥有了亲王爵位,尔后又两次做皇帝,这样的经历只有他的同胞皇兄唐中宗皇帝可与之相比。但是,作为李唐皇室的成员,像他那样还做过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又曾经被建议做皇太弟,而且还做过太上皇的,却没有第二位了。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帝王当中,有做过皇帝的父亲者并不稀奇,但是同时又拥有一个也做过皇帝的母亲的就不多了。父母都做过皇帝的,历史上只有睿宗和中宗弟兄俩。睿宗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三个哥哥(均武则天所生)都被立过皇太子,年长的两位都没能够即位;他自己的儿子中也是长子与帝位无缘,最终是三郎继位做了皇帝,即玄宗李隆基。在那个宗室往往遭遇杀身之祸的多事之秋,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用《旧唐书·睿宗纪》的话说:“自则天初临朝及革命之际,王室屡有变故,帝(睿宗)每恭俭退让,竟免于祸。”这说明睿宗确有过人之处。历史上被称为“睿宗”的还有后来元朝建立之前的蒙古汗国时期的拖雷(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幼子,在成吉思汗死后暂代国政);唐睿宗以前以“睿宗”被列于太庙的,还没有第二位。是不是睿宗之“睿”就能称得上是英明通慧、仁圣睿智之人呢?那我们就不妨一起来看唐睿宗的一生行止,是不是够得上这个“睿”字!唐睿宗两次让位的性质、地位不同,第一次被夺位,第二次是禅让。第一次是名为皇帝,实则囚犯,被立为皇帝却在别殿连朝臣谒见都没有,正殿都去不了,当了近七年的囚徒皇帝。让位给母亲的唐睿宗也是一位杰出的人杰,能在妻子被冤杀自己被诬告时从容镇静,要是有丝毫异常情绪就完了。当时,武则天已经想立武氏太子了,看李旦依然恭敬、孝顺,没有因为妻子被杀而疏远、记恨自己,就把诬告他的婢女杀了。以后,李旦在十多年的拘禁中,教育儿女,抚养兄长的遗孤,不断历练,终成大器。在突厥、契丹攻打中原时,武则天为了缓解内部压力,把唐中宗接回首都,又是他坚辞太子后,自己联系、笼络了很多能人,密切观察时局,在母亲病重权臣乱政时,领导发动政变恢复了唐朝,固辞皇太弟、宰相,功成身退有气节。第二次禅让时就已经是太上皇,五日一次接见朝臣,三品以上官员任免自己说了算,书称朕让皇帝称予,是真正最高统治者。后因听信太平公主谗言,欲废皇帝,但自己又犹豫万分,终至玄宗起兵,先是包围太平公主府,然后自己惨遭软禁,此后睿宗算是真正隐退。观其一生,李旦不仅自己文才武略出众,培养出的两个儿子也优秀,长子也是以谦让著名,三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仅此就足以让李旦成为唐朝的功臣。
4、李旦为什么退位
公元年七月,唐睿宗无法面对与平衡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禅位于69太子李隆基,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详为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争权。虽然李隆基是太子,但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又拥护李旦有功,所以控制实权。太平公主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七个丞相五个是她的门生;李隆基不敢惹太平公主,一点小事惹了她就害怕地忙去告罪。铲除韦氏的政变是由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策划的,李旦是由他们俩拥立的,自己在政变中根本没出力,只是因为高宗之子的身份才登上皇位。李旦看到太平公主的势力较大,怕父子俩都受她的协制,就在她和李隆基之间玩平衡。但是,太平公主越来越势大,又是武后和高宗之女,身份特殊,李隆基根本不是对手,李旦在无奈之下就选择逃避。再者,李旦也觉得李隆基有能力,就在登基三年后传皇位给他,自己做了太上皇。李旦虽然顾忌儿子李隆基,但认为儿子最起码比妹妹靠得住。扩展资料:李旦是唐高宗与武则天所生第四子,初名李旭轮,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的宠爱。开元四年(年)李旦病逝,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葬于桥陵。桥陵是李旦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西南,以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地面上绕山筑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周长约13公里,保留有石华表、石鸵鸟、石马、石人、石狮等四十多尊巨大石刻。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旦
5、李旦到底算不算篡位呀?
李旦父子辛5辛苦苦勤王救驾,为的可不是继续给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打造太平盛世。所以也算是篡位记得最初李旦还是不肯夺兄子的天下的。但是长幼有序,中宗系终究比睿宗系正。在群臣的强烈建议之下武后还是决定把朝政大权还给李唐家族。但是传位给谁呢?这是个难题。最后在经历了左右为难的抉择以后,她还是下定决心将皇位给了被废的唐中宗。那有人问了,李旦呢?他这个人一直都清心寡欲,本身就不想当皇帝所以一直称病退让。所以没办法只能再把李显找回来当皇帝了。公元七零五年,武后病逝。中宗二次登上皇位后,对于曾经和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韦氏好的不得了,立马就又册封她为皇后。而且还不顾朝中老臣的劝阻,重新重用韦氏一族。李旦不仅把韦后的父亲追封为王,还准许韦后可以后宫干政。后来为了拉拢武三思,中宗下旨将韦后生的安乐公主嫁给了他。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韦后最后竟然勾搭上了自己的女婿,还和自己的女儿共侍一夫。武三思本就是武氏集团的佼佼者,手里自然也有不少势力。而韦后和他暧昧不清以后,韦氏集团的势力就更加庞大了。后来中宗发现这一事实,想要撤走韦后的势力之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后来韦氏还是贪心不足,她嫌弃中宗软弱无能。想要效仿武则天自己当皇帝,于是她和女儿合力毒死了中宗。并且让幼子李重茂当皇帝,自己垂帘听政。太平公主谁能想到这个时候李隆基看不下去了,于是联合自己的姑姑开始搞小动作,最后韦氏集团被一网打尽。兜兜转转,皇位又回到了李旦手里。命运真是很奇妙了,想当皇帝的当不上,无心登皇位的却几次被推着当皇帝。李旦重新登上皇位,并且立李隆基为皇太子。而这时太平公主的势力越发庞大,也萌生当女皇的心态。原本很亲密的姑侄关系也因此闹得很僵,于是当姑姑带头挑事开始挑拨离间。借着彗星之事私下里指示术士和睿宗说:“彗星出现标志要改朝换代,皇太子可能要变成天子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想说李隆基要谋朝篡位,想借着睿宗的手除掉这个刺头侄子。而睿宗的想法偏偏和别人不一样,他的理解是彗星出现了,表示老天爷想要他提前禅位。太平公主这下可算是弄巧成拙了,于是又联合众党羽极力劝阻睿宗禅位之事,但是反而加速了李隆基登上帝位的过程。没多久,睿宗退位成了太上皇。而太平公主等人也被李隆基下旨赐死。公元七一六年,睿宗病逝于百福殿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