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稹会真记的特色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内(今河南洛阳)人。8岁丧父,少经贫贱。15岁以明两经擢第。21岁初仕河中府,25岁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28岁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名,授左拾遗。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元和十四年任膳部员外郎。次年靠宦官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为尚书左丞,五年,逝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他非常推崇杜诗,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并序》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启发了白居易创作新乐府,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在元集中也列为乐府类,旨含讽谕,和《长恨歌》齐名。元诗中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在诗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这种次韵相酬的做法,在当时影响很大,也很容易产生流弊。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其本集《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谱》。《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传奇小说之一。《会真记》中人物张生是否作者元稹,是后世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自宋人王性之《辨传奇莺莺事》认为是元稹托名张生所做开始,现在多数倾向认为此故事就是元稹自叙。陈寅恪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鲁迅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林语堂说:《会真记》是元稹身历之事,经宋人指出,张君瑞即元微之,元微之即张君瑞,无论元稹与崔莺莺为中表,普救寺之乱军,元微之之赴考年月,及其所作《续会真诗三十韵》,《古决绝词》,《梦游春词》等等,皆与《会真记》所言,若合符节。这是古今人考据确凿无疑的结论。孙望说:《莺莺传》中的张生为元稹之假托,这已成为定论。《会真记》,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在多种改编文本中,以王实甫《西厢记》影响最大。公认为元杂剧的高峰,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北曲当以《西厢》压卷。王骥德《曲律。杂论下》中说夫曰神品,必法与词两擅其极,惟实甫《西厢》可当之耳。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于古曲之中,取其全本不懈,多瑜鲜瑕者,惟《西厢》能之。等等,评价极高。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故事继承了董版《西厢》的大部分情节,主要有两个特点:大大增强了红娘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把崔张二人的分手改写成终成眷属。——对于后者,历来褒贬不一。贬低的态度多以近现代观念为参考,认为削弱了应有的悲剧色彩。如何满子在《中国爱情小说中的两性关系》中指出:至于据《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可说愈改愈坏,悲剧化为团圆,应受谴责的男主角被粉饰得一点薄幸的卑劣品质也看不出,成了一个仅仅存有躯壳的才子佳人故事,较之唐人小说,趣味低下得不可以道里计。明末金圣叹批注西厢,对崔张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读,成绩斐然。但也有人认为金是以自己的观念肢解故事。这一争论代表了对中国式的文学批评的评价态度。事实上,近现代对《西厢记》故事的批评,虽然结论不同,但解读方法近似,很多是以《会真记》作对比,以现代道德观念为对照进行的。爱情、人性、阶级、封建、现实等为批评中常见的词语。
2、哪里可以找到元稹的<会真记>即<莺莺传>的译文?
这个里面有译文《莺莺传》译文: 贞元年间,有个张姓书生,他性格温柔,感情丰富;容貌俊美,风度儒雅,意志坚定,个性孤傲,不合礼仪的事就不做,有时和朋友一同游玩、饮宴,人员嘈杂,其他人都起哄吵闹,张生虽然随和却始终不受干扰,因此二十三岁了,还没有接触过女性。知道的人问他,他告诉对方说:“登徒子不算是喜爱美色的人,他只是有淫欲,我是真正喜爱美色的人,但我却遇不到。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是美人,未尝不铭记在我心中,由此可知我不是个无情的人。”
3、唐元稹的《会真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何不同?
唐元稹695的《会真记》与王实甫的《西厢记》不同点:1、男主角形象不同,《会真记》的主角是元稹,在书中元稹是一个对痴情的莺莺始乱终弃的负面形象。而《西厢记》中张生却是一个信守诺言,洁身自好的正面形象。2、结局不同。《会真记》写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莺莺被遗弃,是个悲剧的结局。《西厢记》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3、主旨不同。《会真记》反映了爱情理想被社会无情摧残的人生悲剧,宣传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西厢记》反映了封建时代少男少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扩展资料: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起始张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红娘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但张生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还搬出商纣,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数日后张生离去,莺莺回诗决绝“弃置今何道,当阿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当时人们还称赞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莺莺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4、红楼梦里面宝玉看的 会真记 是什么书?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把宝玉、黛玉看的《西厢记》,称为《会真记》,,这可能是当时的通称。 《会真记》说的与《西厢记》差不多,就是红娘用自己的智谋撮合张生和崔莺莺美满姻缘的事情。不过在《会真记》中更注重描写塑造的是崔莺莺的执着于真爱,九死不悔的人物形象。《会真记》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 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5、红楼里面宝玉和黛玉读的到底是《会真记》 还是是《西厢记》 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啊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会真记》说的与《西厢记》差不多,就是红娘用自己的智谋撮合张生和崔莺莺美满姻缘的事情。不过在《会真记》中更注重描写塑造的是崔莺莺的执着于真爱,九死不悔的人物形象。因此,红楼梦中,黛玉读了《会真记》,从中受到感染、影响,便对宝黛爱情又多了一份期待与信念,这也可以说是害了黛玉的一个方面。红楼梦电视剧里显示书本是《西厢记》!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