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相版快雪时晴帖与印刷版时晴帖有何区别
一、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被誉为“三希”。 二、由于年代久远,纸质难存,所以快雪时晴帖和中秋帖早已真迹不存,而伯远帖实属万幸,被保存并流传至今。 三、《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封行书短信,全文仅“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二十八字,字字珠圆玉润,历来极为有名。每当京师瑞雪初霁,乾隆帝闲坐于三希堂大玻璃窗前的暖炕之上,便要取出此帖,一边赏雪,一边赏字,每有会心,必御笔亲题诗文于册内。晚年目力不济,犹命词臣董诰代书。数十年共存御题七十余则,亦可谓书圣之异代知音矣。囿于时代鉴定水准,乾隆帝不知道,此帖实乃一精善的古摹本。羲之真笔,久已片纸不存于世! 四、《中秋帖》是王献之一封草书信件的“节临本”。献之真迹亦无传世者,所幸此信曾被宋人刻入《宝晋斋法帖》,名曰《十二月割至帖》,至今可睹全貌。对比可知,《中秋帖》是从《十二月割至帖》上摘字临写的,因此字句无法读通。然而临写者的书艺颇高,他熟练运用献之独创的“一笔草”法,将若干个单字一笔写成,气脉贯通,神采奕奕。对于后人领悟献之妙谛,极有参考价值。专家据纸、笔特性及书写风格推断,应为北宋大书家米芾所临写,故亦不失为至宝。 五、《伯远帖》非摹非临,而是王珣手书传世孤本。启功先生尝题咏曰:“王帖惟余伯远真,非摹是写最精神。临窗映日分明见,转折毫芒墨若新。”在阳光的透射下,可以看到帖字的笔画内不是“双钩填墨”的平涂,而是笔锋自然运行的顿挫使转。真正的晋代名家墨宝,唯此与陆机《平复帖》可以比肩!
2、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的内容是什么?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纵23;横14.8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意搜求历代书法名品,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在帖前写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全书二十八字,字字珠玑,誉为“二十八骊珠”,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根据此帖附页的诸多题跋款识、收藏印章以及有关书籍录载, 《快雪时晴帖》曾经宋宣和内府,宋时入米芾“宝晋斋”,元代又入御府,上有赵孟頫题跋。明时为朱成国、王稚登,清冯铨所有,于清康熙十八年(公元年)入内府。年,国民党军队在内战中败北,退踞台湾时除带走了大量黄金以外,还有箱南迁文物中的精品。这部分却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中的精品,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形笔洗等,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如今“三希”《伯远帖》、《中秋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唯独“一希”《快雪时晴帖》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希”尚未聚首,国人深引为憾。乾隆皇帝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当他得到了王羲之、王献之和王珣的真迹时,特意在养心殿西暖阁辟出一间小室,专门供奉,并亲自为小室命名为“三希堂”。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三希”之首,现在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据传为王献之的手笔,帖上的“至宝”二字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但是,据专家鉴定,《中秋帖》和《快雪时晴帖》都是后人临摹的,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
3、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是《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快雪时晴帖》的真迹是一定看不到了。多年前的纸在没有特殊的保管条件下是很难完好地保留下来的。王羲之所有的书法真迹都已经失传了,没有一幅被保存到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就是唐代书法家临摹复制的。用的是双钩填廓法:就是用一张透明的薄纸或是涂了蜡的纸,铺在原作上描出轮廓再将它描在要复制的纸上,然后按原样用墨填写。这样的复制品几乎与原迹一样,保持了原作的神韵。于是直接从王羲之的真迹上临摹复制的,而且年代距王羲之最近,又是唯一的一件,所以后人就一直把这幅《快雪时晴帖》当作真迹看待,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直接来源。在真迹失传的情况下,这件距今多年的复制品能流传下来已是珍贵无比了。
4、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乾隆的“三希堂”有什么关系?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书法)。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公元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是三件珍品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另外两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星期还有两院举行院长级会议的新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一直以来都有把三件珍品再放在一起展览的心愿。
5、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另外哪两幅作品并称“三希堂”之最?
《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侄子王珣的《伯远帖》、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