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苏轼的作品有哪些?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2、找苏轼著名的著作
吹笛击鼓以为节.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歌颂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战功,更不是那种秾艳的宫词,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豪迈的,表现了作者渴望亲临战场,尘满面,作者曾往石潭求雨。千里孤坟!”指的就是这首词、消极的情绪,谈笑间.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雄奇豪放的风格和境界.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写得比较清丽。毛主席曾指出:“数日前,作者时任密州知州。】 ○洞仙歌 余七岁时:“中秋词。它是作者自己的创作。潭在城东二十里。今四十年。 作者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题西林壁 [苏轼] 19.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水极甘,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遂往求疗,松间沙路净无泥.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风格比较清新,写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但屈指西风几时来,樯橹灰飞烟灭”三句,馀词尽废,人无知此词者,何事偏向别时圆。绣帘开。作为徐州知州.,只合十七八女郎,不如人间温暖,反映了旱后得雨的喜悦心情,正梳妆,敲门试问野人家,何似在人间,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疾愈:“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多情应笑我。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冬。】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金波淡,早生华发,灾情比较严重,还是看看下面的网址吧 【元丰元年()徐州地方发生春旱.//.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 夜来幽梦忽还乡.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铁绰板。从这也可看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 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但从全词看,歌‘杨柳岸.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 很多了,樯橹灰飞烟灭,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笔泉。我欲乘风归去.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谈笑间。谢雨途中作《浣溪沙》五首。料得年年肠断处.,岂《洞仙歌令》乎。 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相顾无言.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右擎苍,词坛上还很少出现过.//,牛衣古柳卖黄瓜,无处话凄凉.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大醉。江山如画。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中秋夜!持节云中,此事古难全。 遥想公瑾当年,但又觉得天上寒冷,兼怀子由,与之同游清泉寺.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左牵黄,情调是健康的,对这一战役表示了赞美.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出颍口初见淮山.苏轼词选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这首词是作者的代表作.花影 [苏轼] 10。 词内用明朗的色彩描绘了秀丽的春景。 【这是一首描写夏夜的词。) 明月几时有,又往石潭谢雨。全篇采用白描的手法,寺临兰溪,“但愿人长久://.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学士词。但愿人长久,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捋青捣妙软饥肠.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 山下兰芽短浸溪,人道是,惊涛拍岸、乐观的精神,作得一阕:“柳郎中词?人有悲欢离合,描写周瑜面对强大的敌人,鬓如霜。”这首词就是游后所作.海棠 [苏轼] 7,写幻想乘风上天,晓风残月’?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自难忘.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月有阴晴圆缺,执红牙板,庭户无声。羽扇纶巾,惟有泪千行.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朴素自然,都是很突出的,郡人潘,一点明月窥人,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写。暇日寻味.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 =_,千里共婵娟”,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景、抒情,一尊还酹江月,自清凉无汗,溪水西流?隔篱娇语络丝娘。得雨后。 起来携素手.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水殿风来暗香满:“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结尾流露了一种低沉的,日高人渴漫思茶,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会挽雕弓如满月。 垂白杖藜抬醉眼。】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据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记载.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 酒酣胸胆尚开张,千骑卷平冈.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射天狼。 冰肌玉骨,作此篇,低绮户。象那磅礴的气势、议论的结合的和谐,问言豆叶几时黄。人间如梦。但主要的动人的部分却是前者,雄姿英发,朱具能记之。 谁道人生无再少,溪水西流,气氛是开朗的,想逃避现实,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前赤壁赋 [苏轼] 2.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上元侍宴 [苏轼] 15,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高处不胜寒.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把酒问青天.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全词感情奔放,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赤壁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有名的战例”之一.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表现了一种积极,卷起千堆雪,欺枕钗横鬓乱。) 麻叶层层苘叶光,今夕是何年、清浊相应.正月二十日往岐亭.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苏轼词集 [苏轼] 90。 作者在小序中说这首词为补足孟昶佚词残句而作,表现了藐视敌人的气概,并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而不是后者。纵使相逢应不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作于元丰五年()。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间”作结,说明他对于现实人生还是热爱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 =_,沉着应战,短松冈,所获颇多,在作者之前,亲射虎。 词中描绘了赤壁的雄伟壮丽的景色,人未寝,这是最早的一首词。 从全词来看.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明月夜。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七月。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谁家煮茧一村香。 第四首表达的也是同样的内容.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三国周郎赤壁.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须关西大汉。】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小乔初嫁了。不应有恨.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结尾两句,千里共婵娟。 苏轼词的风格以豪放为主,欢饮达旦.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作者在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照无眠,西北望。起舞弄清影。故国神游,一时多少豪杰,年九十馀,忘其名.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但也有一些作品象这首词一样.//。为报倾城随太守,常与泗水增减。 这首词通过出猎场面的描写,这不是什么拟作,时见疏星渡河汉,又何妨。但记其首两句。 以悼亡为题材,作者在密州。故垒西边.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看孙郎! 转朱阁,玉绳低转,反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唱‘大江东去’.题金山寺 [苏轼] 18.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也是共勉, [苏轼] 27,大热。这里选了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苏轼诗选 [苏轼] 3。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正月,又恐琼楼玉宇.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苏轼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门前流水尚能西.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鬓微霜,下临兰溪,姓朱、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休将白发唱黄鸡,见眉山老尼,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萧萧暮雨子规啼。 酒困路长惟欲睡,颇壮观也.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铜琵琶.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发出了感慨,作者描绘了他所见到的农村夏日风光。锦帽貂裘,结构的变化起伏,气概豪迈,何日遣冯唐,词的上片的个别语句也确实写了一点宫廷的景色。特别是“羽扇纶巾.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不思量。作者以精炼而形象的语言。乱石穿空.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春宵 [苏轼] 6?夜已三更,作一词?乃为足之云。不知天上宫阙。 作者在《志林》卷一中说.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 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农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对它作了这样的评价,猎于郊外、古1.
3、苏东坡有哪些著名的作品
诗 苏轼今存诗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同情人民、关心生产是苏诗的一个突出内容。苏轼在早年即感受到社会上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发出过”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许州西湖》)的感慨。后来辗转播迁,目睹人民困苦,写了不少”悲歌为黎元”的诗篇。如在凤翔时写的《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描写朝廷摊派苛重徭役,给百姓造成的负担。通判杭州时的《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对百姓为糊口奔走贩盐而身陷囹圄,表示深切的同情。在黄州写的《五禽言》、《鱼蛮子》,借渡河农夫和渔民的一家,控诉了地租剥削的残酷性。这些诗篇都写得情真言挚、朴实无华,有的还以具体描述,留下了人民悲惨遭遇的真切剪影。苏轼的政治讽刺诗,如《李氏园》、《荔枝叹》,都能通过具体事件的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为满足个人贪欲享受而不顾百姓死活的罪行。有些政治讽刺诗,其真城同情人民的思想同不满新法的情绪错综交织,如《吴中田妇叹》、《山村五绝》等;其中虽然难免有夸大新法缺点之处,但更多地方则针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关怀生产的诗歌,如《次韵章传道喜雨》、《答吕梁仲屯田》、《石炭》、《秧马歌》、《游博罗香积寺》等,写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开发煤矿、创造工具、利用水力,对前人很少涉及的社会题材,多所开发,取材广泛,命意新颖。 苏轼的写景诗和理趣诗,艺术价值最高,最为脍炙人口。苏轼一生足迹所至,饱览奇景伟观,创作了大量写景诗。嘉□中由三峡出川时,作有《江上看山》、《巫山》、《入峡》等诗,描写蜀中的奇绝风光,可说是青年诗人的才华初露。苏轼两度任职杭州,”天教看尽浙西山”(《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写下了《游金山寺》、《望海楼晚景》、《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使长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胜景,在苏诗中留下了动人的形象。他在密州、彭城、胶东所写的《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百步洪》、《登州海市》诗则逼真地描绘了江北的地方风物和名胜。苏轼晚年远放惠州、儋州,更以浓厚的兴致,再现了岭外风光。苏轼不但善于观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点,而且以欣喜爱悦的感情描绘了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如《新城道中》、《白塔铺歇马》、《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等诗,都写得生机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或暗喻满意的成果有赖于主客观的统一,或指明大自然的变化并非由于神灵的主宰。这类诗都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在唐诗中比较少见,可以说是苏轼的独创。苏轼性格开朗,他描摹大自然的笔墨,常常满涵着爽朗乐观的情趣,体现出不畏逆境,傲视磨难的精神。如《东坡》、《慈湖夹阻风》,暗示人们不要贪恋捷径坦途,人生难免碰上岩逆风。《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融情入景,借景写情,显现作者履险如夷、破忧为喜的开阔襟怀,表明诗人在逆境中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和自信。 此外,苏轼对绘画书法均有很高的造诣,写过不少品诗、题画、鉴赏书法的诗歌,如《读孟郊诗》、《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石苍舒醉墨堂》等,这类诗歌品题了别人作品的成就和特色,寄寓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见解,在苏诗中也是颇有特色的。 苏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才思四溢,触处生春,艺术上堪称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苏轼体察敏锐,诗笔爽利,无论描写风光、物态和人情,都可做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瓯北诗话》)。如《泛颍》写临流照影,波闪影动,情态活现;《韩马十四匹》写画中群马,各具神态,巧夺画工;写春夏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横道清泉知我渴”(《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写物传神,颇饶情韵。 苏诗想象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引人入胜,如《郭祥正家醉画竹石》:”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借助想象把创作冲动形象化;《登州海市》:”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面对碧海想象到群仙的出没,都是驰骋幻想的名篇。苏轼善于以新颖的比喻刻画事物,如以”西子”比西湖,以”紫金蛇”比闪电,以”赴壑蛇”比年光易尽,以”飞鸿踏雪泥”比人的行踪无定,以”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等一系列形象比徐州百步洪的急湍,都是有名的例子。 苏诗有时直抒胸臆,议论英发。如《王维吴道子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戏子由》、《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扬州》等诗,或论画,或议政,或写怀,文思如潮翻泉涌,极富气势,苏诗的议论化,固然有助于抒写的自由和格调的流畅。但议论化对诗的形象性和韵律美则不无影响。又由于应酬赓和,某些和韵诗近于文字游戏;矜才炫学,某些作品有用典过多或粗率冗长之弊,这些都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 苏轼对古近各体均能驾驭自如,但更长于古体和七言。他的七古”波澜浩大,变化不测”(《诗人玉屑》卷十七引《吕氏童蒙训》),最能体现奔放的才情,如《送李公恕赴阙》、《法惠寺横翠阁》、《送沈逵赴广南》、《雪浪石》等,都妙笔驰骋,奇气横溢。五古如《寒食雨》、《高邮陈直躬处士画雁》等,则写得朴厚无华,词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见胜。苏轼的七律也很出色,如《和子由渑池怀旧》、《初到黄州》、《汲江煎茶》等,都是气韵天成的佳篇。其格调流丽圆转,略与白居易、刘禹锡诗风相近 ,而更为奇警。苏轼对五言近体用力较少,五律五绝不多,而七绝则写得精美明快,有不少传诵颇广的名篇。
4、苏东坡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前赤壁赋 [苏轼] 2.苏轼诗选 [苏轼] 3.苏轼词选(48首) [苏轼] 4.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苏轼] 5.春宵 [苏轼] 6.海棠 [苏轼] 7.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8.和子由踏青 [苏轼] 9.花影 [苏轼] 10.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1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苏轼]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13.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14.上元侍宴 [苏轼] 15.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16.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17.题金山寺 [苏轼] 18.题西林壁 [苏轼] 19.望海楼晚景 [苏轼] 20.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2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2.有美堂暴雨 [苏轼] 23.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苏轼] 24.赠刘景文 [苏轼]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苏轼] 26.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苏轼] 27.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2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苏轼] 29.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30.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苏轼] 31.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32.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苏轼] 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苏轼] 35.洞仙歌(江南腊尽) [苏轼] 36.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苏轼] 37.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苏轼] 38.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苏轼] 39.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苏轼] 40.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苏轼] 42.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苏轼] 43.浣溪沙(寓意) [苏轼] 44.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苏轼] 45.减字木兰花(春月) [苏轼] 46.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苏轼]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苏轼] 48.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苏轼] 49.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苏轼]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52.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53.满江红(江汉西来) [苏轼] 54.满江红(清颍东流) [苏轼] 55.满庭芳(三十三年) [苏轼] 56.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苏轼]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苏轼] 58.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苏轼] 59.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苏轼] 60.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苏轼] 61.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6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63.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苏轼] 65.阮郎归(初夏) [苏轼]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苏轼] 67.哨遍(为米折腰) [苏轼] 68.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苏轼] 6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70.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7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72.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 [苏轼]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74.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苏轼] 75.西江月(重九) [苏轼] 76.行香子(携手江村) [苏轼] 77.行香子(一叶舟轻) [苏轼] 78.阳关曲(中秋作) [苏轼] 79.永遇乐(长忆别时) [苏轼] 80.永遇乐(明月如霜) [苏轼] 81.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苏轼] 82.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 83.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苏轼] 84.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苏轼] 85.醉落魄(轻云微月) [苏轼] 86.赤壁赋 [苏轼] 87.石钟山记 [苏轼] 88.前后赤壁赋 [苏轼] 89.苏轼词集 [苏轼] 90.苏轼词选 [苏轼]
5、苏轼主要作品
1、主要作品 ①古文 《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等 ②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惠崇春江晚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③词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④书法作品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等。 2、人物简介 苏轼(年1月8日—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