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兰亭集序 墨法鉴赏
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2、兰亭集序 的赏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3、兰亭集序 赏析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群贤毕至:说明了大家高雅的情趣,及作者的号召力。足以极视听之娱:已经到了极致,景色美: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活动雅: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原因:有美景,好友,的陪伴自是十分快乐。

4、兰亭集序中三种感情你最欣赏哪种并进行分析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请采纳。从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如,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5、兰亭集序字词详解
[编辑本段]【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7)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8)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9)。或取诸怀抱,晤言(1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1)。
虽趣舍(12)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14),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5),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6),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7)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8)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编辑本段]【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已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3、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少长:形容词做名词。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7、惠风:和风8、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
9、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10、悟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11、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12、趣舍:通“趋”趋向。
舍,舍弃。13、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4、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
15、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判断句。1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7、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
”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8、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古今异义】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怀抱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
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句式】古汉语句式: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c)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③齐彭殇为妄作。“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定语标志。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
(二)一(1)一起。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编辑本段]【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的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长谈自己的抱负胸怀;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83米),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王羲之像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
其字被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编辑本段]【文章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2)山阴之兰亭,修禊(xì)(3)事也。
群贤(4)毕至,少长(zhǎng)(5)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6),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7)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8)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9)。或取诸怀抱,晤言(10)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11)。虽趣舍(12)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1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14),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15),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16),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17)为虚诞,齐彭殇(shāng)(18)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编辑本段]【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已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
7、惠风:和风8、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骋:使动用法。9、俯仰一世:周旋应酬度过一生。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
10、悟言:面对面谈话。《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11、放浪形骸之外: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12、趣舍:通“趋”趋向。舍,舍弃。13、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俯仰之间: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很短。15、死生亦大矣: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16、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17、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回事。
语出《庄子·德充符》:“以死生为一条。”又《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为友矣。”18、齐彭殇:把长命的和短命的等量齐观。彭,彭祖,相传为颛顼帝的玄孙,活了八百岁。
殇,指短命夭折的人。《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古今异义】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怀抱古义:胸怀抱负。如:或取诸怀抱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以为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
所以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如:俯仰一世今义:低头抬头品类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如:俯察品类之盛今义:物品的种类【句式】古汉语句式:a)判断句:死生亦大矣。b)倒装句: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c)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d)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往,到达。例:所之既倦。(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夫人之相与。(4)结助,定语标志。
例:极视听之娱。(5)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例:暮春之初。(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一样。例:其致一也(3)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或通“趋”,趋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涉及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教学目标1、掌握“次”、“修”、“与”、“因”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学会联想与比较,在“语境”中对其意义确认。
2、理清文章结构,提高诵读能力。3、领会王羲之在文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认识。三、教学设想1、如此美文,诵读至关重要。
准备高雅的古琴、古筝曲《高山流水》配乐诵读。2、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来阐释文体、积累词语、拓宽视野。3、多媒体配合。
四、教学过程(一)通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导入课文。1、你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2、由书法美来领略文采美。(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1、朗读2、评价。(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关键在:准确与流畅;把握展示作者的情感。)(三)配乐,古琴曲《高山流水》。教师泛读。
1、提出思考题:分别用一个字(词)来概括每段的意思。2、教师范读。3、播放录音带。(四)揣摩鉴赏文本1、第一段可用哪一个词加以概括(可在文字中寻找)明确:乐2、哪些东西信可“乐”呢?明确:景——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人——贤—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事——雅—一觞一咏3、联想、比较、拓展:①引入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两人同写暮春江南,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明确:丘迟之景,勃勃生机,活泼热烈。意在唤起身处北方的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羲之之景,清俊高雅,有超凡脱俗之韵。③讲到“人贤”,引入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意在表明,美景配贤人(赏心悦目,良辰美景)。
4、学生试背第一段,教师示范背诵5、朗读第2段,用哪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痛6、“痛”在何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谈玄悟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归隐山林情随事迁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7、引入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较他们的精神境界。8、学生试背第二段,教师示范背诵。9、学生朗读第三段,用一个词概括本段:明确:悟10、有人说本文流露出了作者某些消极的情绪,如文中有,为证。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呢?(“悟”出了什么?)明确: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否定“老庄”的背后是对人生的肯定(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是有所作为的)11、学生试背,教师示范背诵。
(五)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穿插在文本鉴赏之中,但可注意让学生联想旧知识,阅读工具书。如:修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茂林修竹《兰亭集序》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因因利乘便《过秦论》因河为池《过秦论》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寄所托《兰亭集序》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核舟记》现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陋就简,因材施教等。(六)听录音带:1、再次体会文本内容2、配乐,同学们边读边背课文附: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景美乐人贤事雅痛或取诸怀抱……(谈玄悟道)或因势所托……(归隐山林)终期于尽悟一死生……齐彭殇……作业1、根据示范整理总结有关文言词语:与、次、期、临、致、或、2、背诵课文名句默写检查设计:①写出《兰亭集序》中写景的短语②《兰亭集序》中道出古今人们普遍共同感受的句子流露出作者消极情绪的句子但作者还是积极向上的,从可以看出。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