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如何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
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参考。
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
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
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
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一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
三字势是否自然。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这是使书法m2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的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
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画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
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画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八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既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的复写。
通过这种心领神会的“内模仿”复写,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画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画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书法的欣赏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历代的书法家大多是具有高度鉴赏能力的书法评论家。
他们都十分重视“读帖”。所谓“读帖”,就是通过观摩书迹和碑刻去领悟书法家所采用或创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手法,借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重视读帖,逐步学会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的能力,取其所长,拼其所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分析和欣赏书法作品,如果毫无区分地加以一概兼收,则往往进步不快,甚至会走弯路。这是一极其复杂的问题,历来的说法各不相同,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欣赏标准。康有为在《广艺双楫??十六宗》中,提出了十条评论标准,即所谓“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辉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发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
”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欣赏书法作品时参考。如果进一步加以归纳,则不外乎“形”、“神”二字。所谓“形”,指的是由特殊的笔画线条所构成的外形,包括字的笔画、字的结构、一幅字的布局;所谓“神”,指的是上述外形中内在的精神,包括笔力、气势神态、情感等各个方面。
因此,欣赏书法作品,不仅要看一点一画、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外形,更要看它的笔力、气势、神态。如果外形美观多姿,内在奕奕有神,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分析、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字的笔画长短、粗细、浓淡是否多变而适宜。汉字是由若干个线条式的笔画有机的组合而成的,这若各个笔画,尤其是一字之中的相同笔画,在字中不能长短、粗细、浓淡一模一样,应该而且必须有所变化。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唐太宗认为,应该分别写作,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
这里所说的“缩”,就是笔势收缩而不伸展,含有“短”的意思:“锋”就是笔势伸展而不收缩,含有“长”的意思。“多”字的“撇”画是这样,其它的笔画也是这样,否则,字形就显得死板,单调,也就无艺术可言。二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字姿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千姿百态,但不可忽略必须把字的重心“稳住”。欧阳询的字,初看起来,有摇摇欲坠之感,但仔细一看,它犹似千年古塔,虽欲倾却“重心”不离地,依然稳健如新。
有些书法欠佳的字,平躺在纸上似乎四平八稳,不偏不倚,但如果一竖起来,则往往东倒西歪,中心不稳。因此,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纸一竖起来,看看它有没有“倒塌”。三字势是否自然。
宋代王安石有一句论书名言:“不必勉强方通神。”所谓“不必勉强”,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一致强调的要“自然得体”。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传授书法经验时说:字要“自然宽狭得所”,“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关键在于“天质自然”。
这是使书法m2四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笔势是否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一幅好的书法作品,犹如一幅好的山水画,它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汁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也是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注意是否用的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是画蛇添足,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艺术性。五看书法作品中的笔法是否有法度有新意。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继承性,书写者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度。
但是,仅有继承,甚至与古人写的一模一样,还称不上真正书法艺术,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评论和欣赏书法作品时,要看作品中能否正确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六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要适当的了解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书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与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书法家可以由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是在和平环境的得意之中写就的,字势端重浑厚,清晰悦目,成为楷书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写的《祭侄文稿》则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儿不幸身亡之中写就的,悲愤之情夺腔而出,于是,出现了笔画浓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涂涂改改的粗旷、潇洒的风格,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评论和欣赏,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七欣赏书法要有一定的艺术想象力,要防止以实论实。
中国的书法具有象形性,字形是由特殊的线条笔画结构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如果仅仅以实论实赋予一点想象就体味不出其中的妙处。所以,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赋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喻。如王羲之把“横”、“竖”两画分别比喻为“如孤舟之横江诸”,“若春笋之抽寒谷”。
梁武帝形容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孤松一枝,荆可负剑,壮士弯弓,雄人猎虎,心胸猛烈,锋刃难当”;比喻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仙人啸树”,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十分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八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整体的美之后,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光一直跟随笔迹移转,按照原作者的笔意用眼用心把字“重”写一遍,既是对书法作品进行一次“内模仿”的复写。通过这种心领神会的“内模仿”复写,可以感受原作者运笔的方向和角度,笔锋的着力点以及提按的轻重缓急,笔端的走势和力度变化,笔画之间的联系和向背,笔画的相互扶持和相互呼应,领会草书的风驰电掣、偃仰盘旋,真书的持重端庄、规行矩步,行书的从容婉约、疾徐如便,从而把握到书法的活力、意趣、风格和境界,才能有效地提高书法的欣。

2、书法作品应从那四个方面去欣赏?
章法、用笔、用墨、线条四个方面。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
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
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
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
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章法、用笔、用墨、线条四个方面。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
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赏析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的把握,如气势、神采、布白,又要细微的观察,如用笔、用墨、结构、线条等等。
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艺术造型的意趣和哲理。第三是布白包括结字、行气、章法。第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
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对艺术个性张扬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高能反映,体现在线条中的微妙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黑格尔说:"风格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法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出现他个性的一些特点。再对书法有个概念之后可以看书法作品至于怎么欣赏我不知道我的做法对不对先远看布局气势再近看运笔精到书写节奏布白情况书法气息笔墨情趣结构情况等等再看单一的字的结构情况去联系它的出处呵呵。

3、书法家应该如何欣赏书法?
恩,如果我没判断错的话书法与自然与人息息相关并相连,有境界的人应该抱着观察自然的心态来欣赏书法,因为他们本是一体一点如滚石般有力一横如千年老树那样遒劲书法艺术博大而深远,现代人到此为止还没有人能超越历代书法家。而正是心态的问题,如今的世界,社会气息太浓厚,有些则不利于学习钻研也没有那样的闲适写字写的是心情,是心态书法书写的是自然自然之法最精华的是神似,写到最后不在于他的形状因为形状只是随着变化而变化,书法书写的不光是字而是作者的情怀心态境界不是说书法家才会怎样欣赏,而是你怎么欣赏才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书法家,但并不是先要会欣赏,而是先历练自己字先看是否中锋第一感觉是否好再看外形间架结构而最终的字都要看到他的“神”上面,看字是否有一种所谓的气而真正的感觉,还是要靠自己的判断与跟平时的练习书法家不是那么好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知道《兰亭集序》是什么,天下第二行书是那个。
换句话说,咱的先有点文化。第二,要看书法作品的笔势,整体的布局,作者安排的章法等。第三,要经常思考,通过书法作品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这样能提高你自己的欣赏水平。
第四,要通过书法作品给你自己在生活、学习上有什么指导和启示。何谓欣赏?欣赏,就是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何谓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即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品评,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这里我们谈的是“书法作品”,不是写字。写字与书法有根本的区别。如果把写字比喻为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平正的话,那么,书法则是作家将字词构成一篇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词。当然,写文章有文章的构成方法和规律,那么,书法作品也有其本身的方法和规律。
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也像读一篇文学作品一样,大部分读者不可能有作家的水平,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书法家的事。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这是关心和爱好书法的人经常提出的问题。简而言之,可以用当代书家白蕉先生的一句话作答:“学习的标准,就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话虽这么说,但具体做起来并非像一句话这么简单。因为任何一门科学和技艺的掌握都是有其规律和条件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律”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容的。经常遇到学员提出这样的问题:“某某是书法大家,他的字怎么看不出怎么好?”,“我们单位有个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字比某某书法家还好”。
像这样的问题当然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家的字绝对不会比连小学都没毕业的人写得差。这里面有“写字”与“书法”的关系问题,同时也说明老年学员对书法作品认识的偏差和欣赏能力的问题。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对书法的欣赏水平,笔者不揣浅陋,就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问题谈点浅见,望方家、同道不吝赐教。
众多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或书法展览,往往都要谈论或评价一番,这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便代表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如何,便反映出一个人对书法艺术的修养。具有一定书法修养的人,才谈得上书法欣赏。

4、书法怎么鉴赏写得好坏?
1.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他所强调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我认为在读作品之前,心里首先要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这是正确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基础。
其次是要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这是进行书法评价与欣赏的关键所在。2.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3.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
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4.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
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他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
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主要看整个书法的章法怎么样。所谓章法就是指安排布置整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照顾等关系的方法。好的作品第一看上去很舒服、大胆、自然、越看越有味。
其次还要看写字的功底。笔画是否流畅。首先你懂不懂书法呢?如果不懂的话我告诉你哦你可以当做硬笔书法来看通俗就是说你就当做平常写字一样感觉好就是好这样一来你或许对那些参赛选手还公平点因为你尽力了。
5、书法欣赏的步骤是怎样的?
欣赏书法作品,一幅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第一步。一般而言,作品的第一印象,往往指作品的幅式、墨色、材质、文字内容等外形式。书法作品的幅式,可以说是章法的外形式,包括作品的大小以及尺牍、扇面、条幅、对联、条屏、横幅、匾额等等。
墨色的浓、淡、干、枯、湿的变化,是书法墨色第一印象的重要方面。至于作品的材质,主要看其是纸本、绢本还是其他。对于书法而言,文字内容仅为辅助,往往也是欣赏之第一步所容易看见的部分。
其次,行间关系和字间关系可谓章法的内形式。这可以作为书法欣赏的第二步。所谓行间关系,指作品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宽容关系处理,字间关系则是批行内字与字之间、不同行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大小关系处理。
第三步,字法的欣赏。可以欣赏字内偏旁与点画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也就是对于字法的欣赏。字内偏旁与点画之间关系,涉及长短、粗细、大小、高低、上下、左右以及黑白关系等方面,值得细细玩味。
第四步,笔法的欣赏。笔法的欣赏,主要指观察字内点画的形态,体会其用笔方法。对于墨迹而言,就是字内黑色的部分,也就是书写之所以为书法的核心部分。
第五步,风格的欣赏。这一步需要调动想象与联想,结合已有知识积累与艺术感觉,将眼中的书法作品与曾经见过的书法作品,头脑中想象的书法作品以及曾见和未见的其他艺术作品的风格进行比较,体会眼前书法作品的韵味。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将眼前的书法作品与其风格类似或者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作品进行对比,欣赏某类或者某一批书法作品的风格。
在书法史上,一批书法风格相近的书家往往开成书法流派,而对流派的欣赏则主要在风格归类的基础上进行。第六步,研究性欣赏综合以上五步所得到的体会,查找相关作品的背影史料,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创作理念、创作心理以及审美追求等等,在与其他书法家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判断。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