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石如有哪些字帖
《篆书四箴四条屏》 《篆书文》 《野鹤巢边篆书》 《朱韩山座右铭》 《皖口新洲诗隶书》 《隶书五绝诗》 《崔子玉座右铭》 《四体书册》 《泰山嵩岳楷书诗》 《山居早起诗》 《游五园诗》 篆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篆刻《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供参考。
2、邓石如生平简介?
邓石如(—)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邓石如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 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寿春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3、邓石如的印体现了什么风格?
邓石如,原名琰,字石如,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又有完白、古浣、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别署,安徽怀宁人。是清代的杰出书法家和印学家。邓石如的篆刻初学何震、梁褒,后来以自己书法之用笔、结体,运用到篆刻上,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上来,这是印学家从未有过的,特别是朱文印,光气闪烁,不可逼视,更有创造性的发展,呈现出刚健挺俊、流动多姿的印文书体,一改唐以邓石如刻印,用刀猛利流畅并辅已披刀,他运刀着力点不在刀尖而在锋脊,迎石冲披,作品爽利洒脱,苍劲浑厚,凝重流畅,刚柔相济,方圆并举。邓石如用“刚健婀娜”来评判自己的印,这恰到好处。以“铁、钩、锁”来论其刻印,是谓要旨。“铁”,指刀法,铁笔就是以刀代笔,要使刀刚健有力;“钩”,指笔法,字要圆润遒劲,爽利流畅;“锁”,指章法,字与字的配合要紧揍,整体相连,浑然天成。邓石如篆刻边款也体现了他的书法的特长。内容极富文学性。在印章的形式上真、草、篆、隶诸备。双刀、单刀皆用,尤以双刀款法笔意浓烈,特别引人注目。邓石如的篆刻艺术在明清印坛地位显赫,后世印人推崇至备,对清代中后期的印坛影响至深。故后世印人称之为“邓派”,又称“新徽派”、“后徽派”。篆刻艺术在晚清时达到顶峰,出现我国篆刻史上第二次兴盛时期。在清代晚期的篆刻成就比较突出的有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徐三庚、吴熙载等印人。
4、邓石如篆书的临习要求及特点
邓石如以隶法作篆,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逆起驻收,讲究内敛含蓄;或逆入平出,轻松流畅。逆起驻收,画的两端浑圆。在行笔中,弯曲之处,或用提转之法,而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之法,而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折之法,而见方劲。此外注意结构的向背、参差和留白。
5、邓石如篆书释文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入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嘫,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邓石如篆书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