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大槐树姓杨的是从那里移出的吗
“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大槐树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是海内外数以亿计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山西移民,历史上确有其事。 元朝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初,华北大平原上荒草遍野,老百姓流离失所,大部分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社会发展缓慢。明王朝认识到,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任其发展下去,对刚刚建立起来的明王朝十分不利。当时的山西是蒙古贵族名将察罕帖木儿及其义子扩廓帖木儿(俗称王保保)的根据地,他们凭借山河之险,幸免战乱,社会还比较安定。正因为如此,山西生民繁衍日盛,加之大量难民流向山西,那里已是人满为患,究竟怎么办呢?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八月,朝廷的户部郎中刘九皋说话了:“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则国赋增而民生遂矣。”明太祖对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于是迁山西泽、潞两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每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向陇右、河西移民也大抵在这个时期。由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所以“太祖时徙民最多”明永乐年间,虽有移民,但次数较少。永乐十四年( 公元年)十一月之后,“移徙者鲜矣”(据《金塔县志》年编修本)。 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民国年间的《洪洞县志》和《增广洪洞县大槐树志》也有记载。明初,从山西移民,凡是出移的各府州县老百姓,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然后再迁徙各地。因而洪洞县移民不只是洪洞一县,而是山西各地都有。洪洞地处晋南,交通十分方便。据文献记载:明朝时,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断。唐宋以来 此地又建驿站,办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光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树叉间构筑窝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初年,明政府便在广济寺设局驻员,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明王朝在广济寺设局驻员,负责登记、迁散移民事宜。于是,广济寺院、大槐树下便成了移民荟萃,开跋外迁的集散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在大槐树下进行了18次大规模的移民,屡移山西民于京、冀、豫、鲁、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 市、多个县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辗转迁徙海内外者又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以亿计。当时移民,带有很大的强迫性--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我们的老窝。”当地百姓举家迁移时,扶老携幼的生民哭声震天,其声令人不堪卒听,其状惨不忍睹。有的人遭到押送酷吏的鞭抽脚踢,有的小孩及其父母更遭到官吏的棍棒呵斥,更有甚者是谁不愿意离异故土,就地抄家,逼全家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移民起程时,纷纷折槐为记,一步一回头地离开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这块热土,在最后一瞥中寻找家乡最有纪念意义的标识物时,就只有一棵大槐树和汾河滩上的老鹳窝依稀可辨,故,大槐树和老鹳窝也就成为惜别家乡的标志。槐树从此就成了山西移民祖祖辈辈互相传递的“接力棒”,一代一代相传。至今,已经有五六百年。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号,东靠南同蒲铁 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国道,西临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距车站米,交通极为便利。 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成立于年,隶属县文物旅游局管理。现在,山西广济寺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洪洞县人民政府在原先的广济寺旧址上建“大槐树公园”园内高高地竖一石碑,上书“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 为适应旅游事业的发展趋势,提高景点知名度、增加文化品位,从91年起,洪洞县委、县政府每年4月1日——10日举办“一节一会”寻根祭祖节暨物资文化交流会。4月5日为主祭日。节会期间有当地特色的民俗表演及文化研讨等活动。让人惊叹不止的是每年的祭祖节时都会从四面八方飞来许多只小鸟,当地人们称它为“思乡鸟”、“吉祥鸟”,至今已连续出现1 3次,成为祭祖园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
2、陕西安监局的杨表哥最近新消息是什么?网上说这位老兄家中被搜出了巨额财富,被双轨了。是真的吗?
呵呵、双规的消息不准确、不过可以肯定是纪检委现在正在调差他、不过我估计是没有下文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大家都在关注钓鱼岛、也就没人去在乎他了、、、
3、陕西李姓的起源
一、李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李姓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 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4、陕西渭南西塬的杨氏家族历史???
杨姓,在中华民族姓氏的大家族中为较大的一支,全球杨氏家族的人数已达多万,华阴自古有“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氏是祖根”之说, “关西夫子”杨震、文学史上享有盛名的杨修、完成统一大业的隋文帝杨坚、才华横溢、革新诗风的“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及五代时期的大书法家杨凝式等诸多历史名人,给华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杨氏先茔在华阴市五方乡境内,是葬埋杨氏先祖的地方。据《陕西通志》载:“杨氏先茔在华阴县西十二里仙谷村东。东西二里,南距仙谷五里,北距官道一里,道旁旧有碑云:‘汉将军鹦、奋、彪、鹳、鬼、俱葬于是。西隅为赤泉侯喜墓,丞相陈平为撰碑。后魏太保椿并津、逸、颖子范及后周敷葬于是茔。’”《弘农杨氏族谱》亦载:“杨氏先茔在县五方村北。前有双乳台,蜿蜒十八冢。”又载:“后魏司徒杨椿、与大都督津、刺史逸并葬五方村始祖茔。” 从以上所记,可知葬于先茔的有汉太史公杨硕的七个儿子,即赤泉侯杨喜;汉渡辽将军杨鹦;汉虎威将军杨奋;汉虎牙将军杨础;汉虎贲将军杨熊;汉破虏将军杨赂;汉虎骑督尉杨魈。按《杨氏族谱》所记,杨硕的墓葬则在县东十五里“县治定城驿东五里南塬上”。据史书记载及墓葬中所藏文物表明,先茔中还有魏司徒杨椿、中军大都督杨津、岐州刺史杨侃、北齐时光州刺史杨逸、杨懿孙杨范、北周时汾州刺史杨敷。先茔内移葬的还有魏车骑大将军、七兵尚书杨钧;北齐华州刺史杨俭;隋刑部尚书杨异。另外,据隋书载:“大业九年,杨玄感因逼东都,京兆内史卫元率军援之,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夷其茔域。”《杨氏族谱》记杨素墓移“葬县治西十三里五方村北始祖茔内。”杨素的墓碑现存潼关县文化馆。 今大部分墓冢皆夷为平地,唯留汉赤泉侯杨喜墓。墓前碑石为年新立。 华山主峰西北,斜梁东南,有一仙峪,名白羊峰,因白羊真人隐于此得名。《雍胜略》一书记述,白羊峰层崖晃朗,洞室空蒙。据传,古时曾有人隐居此峰,没有人知晓他的姓名,只看见他骑着白羊往来于峰麓,后和其弟子一同登仙,因此,号称白羊真人。真人有禁山篆和制服虎豹狼熊之符七十道,流传于世。当地人传,每至三元八节,有神灯或三或五现于崖端,甚为奇异。 白羊峰虽没有华岳主峰奇险挺拔,但也嵯峨绵延,怪石林立,甚为壮观。峰上有石羊城景观,还有石室数处。其一称羊公石室,据有关史料考证,这里当是天下杨氏先祖羊舌氏最早隐居避难的地方。
5、黄姓大还是赵姓大
赵大据中国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统计, 年中国人口最多前 10 大姓氏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