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作品欣赏

《枫桥夜泊》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

1、《枫桥夜泊》全诗

4519【标题】  枫桥夜泊  【作者】  张继  【格律】  七绝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注释】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水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④.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庵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鉴赏】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托,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唐诗三集合编》: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碛砂唐诗》: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辗转反侧之意自见。《古唐诗合解》:此诗装句法最妙,似连而断,似断而连。  【意思】  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延伸】  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再泊>> 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沧泊》伴随苏州城,伴随寒山寺流传千年。张继重游寒山寺时,又写了一首《枫桥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诗文是:“白发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尝听半夜钟。”

《枫桥夜泊》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

2、枫桥夜泊 古诗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著名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了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游览胜地,就是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不但我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将张继的《枫桥夜泊》选入,连日本的小学课本也载有此诗,可见诗名之盛。

《枫桥夜泊》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

3、枫桥夜泊 古诗中心

《枫桥夜泊》中心:作者通过描绘月落、乌啼、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等景物渲染出秋夜的幽寂清冷,借此表达了作者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枫桥夜泊》古诗(枫桥夜泊 古诗)

4、枫桥夜泊 古诗原文

枫桥夜泊①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②。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  夜半钟声到客船④。  [编辑本段]【注释6884827】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一作《夜泊枫桥》。  ②.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③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后人因此诗而将当地一山名为愁眠。  ④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⑤.孟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成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编辑本段]【诗文解释】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 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一人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久久没有散去。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你可以去百科上去搜关键词的~

5、枫桥夜泊全诗解析~~~~

枫桥夜泊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 :*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江枫:江边的枫树。*渔火:渔船上的灯火。*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姑苏:即苏州。*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今译〕: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赏析]: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