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米万钟(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1、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是什么意思

明朝末年画家朱耷,在明亡时取号“八大山人”。“八大”二字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寓哭笑不得意,来寄托自己怀念故国的悲愤之情。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学者傅山,自号“朱衣道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明朝末年著名画家文震亨 在他的 长物 志 中谈起园林和家具设计时说 随方制象 各有所宜 宁古无时 宁朴无巧 宁俭无俗 体 现了中国古典家具对于古朴大雅的追求 而在 数百年之后 全球化流行的今天 我们似乎已 经很少有人记得这样的话 徐渭是明末著名画家,善用泼墨。他的画,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明朝的绘画,以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米万钟(-),是明朝末年的著名画家。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明朝末年曾任国子监生明朝灭亡后去绍兴云门山出家为僧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善画山水所画人物衣纹圆劲设色古雅尤具特点(陈洪绶白壁作画)明朝末年(公元年),松江著名书画家、礼部尚书(董其昌)在此处建造“四面厅”、“疑航”等建筑,并团结了当时一批文人在此处吟诗作赋,咏解不断扬州八怪也是名末时期的著名画家兼书法家。

米万钟(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米万钟的诗句?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借景,以及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原文: “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的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的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米万钟(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3、有没有叫王磊的书法家?

有。王磊,字博石,年生,甘肃省庆阳市人。河南大学物理学学士,山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九洲书法家协会会员、《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硬笔书法作者、青年书法家、学者。 自幼习书,工唐楷、汉隶、魏碑、大小篆书,同时兼习国画、篆刻。少年时师从候向林、李鼎峰、李济渊等先生学习国画与书法,后转师从柴建国、杨吉平、李进宏、王克伟等名家专习书法。 成名较早,少年时代就是同龄人之佼佼者,国画和书法作品曾获得少年组全国一等奖,并赴日本、新加坡等国展出。成年后书法作品先后获得河南省青年书法大赛二等奖、河南大学首届书法大赛一等奖、韩国第五届《直指》国际书艺大展“特选奖”、山西师范大学首届正书展二等奖;入展甘肃省第二届临帖展、甘肃省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山西省第八届省展等。 现致力于书法理论研究。《正斜动态美》、《“书法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吗?》等多篇文章发表于报刊杂志。其《米万钟其人其书》一文,因其突出的研究工作荣获“若景书学成果奖”基金奖励。《中国书法》杂志社李义兴先生称其填补了我国当代书法美学研究的空白,为米万钟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著名书法评论家杨吉平先生称这篇文章中的“米万钟年表”具有独到的“原创性”。

米万钟(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4、讲关于青芝岫的故事?

青芝岫在中国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

5、请问关于颐和园的历史故事您知道吗?

在颐和园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北太湖石名叫青芝岫,俗称“败家石”。每天都有不少人在此石前停步细观,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原来,这块巨石产自京郊房山群峰之中。四百多年前,被明朝一位太仆(官名)米万钟发现。米氏是宋代米芾后裔,爱石成癖,自称“石隐”,取号“友石”。他多才多艺,诗、书、绘画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喜欢奇山异石。当时他家收藏大量的奇石、名石,名冠京都,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米万钟亦善画石,有多种画石本传世。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墨石图》就堪称奇石图中的佳构。米万钟为寻求园林置石,不辞辛苦踏遍郊野群山。一日在房山群山中偶尔发现一块巨石,突兀凌空,昂首俯卧,当即米氏爬上石头顶礼膜拜、赞叹不止,拟将此石置于他的花园———勺园(现北京大学西侧),“以石取胜”装点勺园,并借此在觅石成风的亲朋中显赫一番。为此他不惜财力,雇用百余人,先开山铺路,分段引水,掘水井待严冬,淘水泼冰,用四十匹马拉石滑行运输。当将此巨石运出山区到平原良乡时,朝中不少大臣、官员和文人去良乡观赏这尤以大、奇、灵、秀、“玲珑嵌空,窍穴千百”为特色的园林佳品,并认为它可以与宋代名石相媲美。此石当时轰动京都,大大超过了皇家御苑的置石品位,为此也惊动了魏忠贤私党。米万钟对奸臣当政者不屈不谀,当然难以摆脱魏忠贤的陷害,由该私党五虎之一倪文焕编造罪状,使米万钟遭受诬陷,因而获罪丢官。 轰动京都的灵秀巨石从此搁置良乡停止运送。人们疑惑不解,一些文人墨客向米氏探询。米万钟惟恐说出真情将会惹出更大祸害,就托言因运石而力竭财尽,表示无奈。此后人们越传越出奇,遂将此石称为“败家石”。此后该巨石就因米氏败家而出名。(现此石要载入北京石史中,笔者认为应予正名,可列入“事件石”为宜,再不能以“败家石”之名而污染“青芝岫”的形象。) 虽然米万钟获罪丢官,但对石艺术追求仍很执著。他专为心爱的石头盖了一间草棚,怕它风吹雨淋日晒加快风化。为防止丢失和人为破坏,专门雇了人昼夜看守,想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仍将此石运进勺园。米氏死后,石头被弃,一些文人闲客非常怀念这位爱石书画名家,常至良乡凭吊,并作诗抒发怀念之情。百年之后,清乾隆皇帝去河北易县西陵为父亲雍正扫墓。路过良乡时,太监禀报米万钟觅石获罪等细节,乾隆大感兴趣,御驾亲往,见石姿不凡, 大喜过望,即降旨将其移进清漪园内。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已经修好,门只有一米多宽,米氏遗石身大体重,难以进院。乾隆下令拆墙破门,硬是把这块巨石安放在现在的地方。在它左右又分别竖起了两块形状别致的太湖石,以烘托气氛。据说皇太后因此大为不悦,认为此石“即败米家,又破我门,其名不祥”,母子之间闹了一场不小的别扭,由此可知此石身世确实不凡。 乾隆把此石置在乐寿堂后,经常观望欣赏,并根据此石的形状和润色,同时也考虑到母亲的讳忌,取意石岩突兀如青芝出岫,给此石起名“青芝岫”,并将三个字刻在石头上。与此同时,乾隆采取各种方式说服太后,有关大臣和太监等非常领悟乾隆的爱石心态,各施技艺,渲染“青芝岫”美在何处,意在何处,叙说“吉祥”神韵,并深入浅出与皇权联系起来,请太后到现场观看,结果太后被感悟,终于认同此石,至此一场母子矛盾烟消云散。 青芝岫长8米,宽2米,高4米,重约二十几吨。由于多年风化,现在“青”字已脱落,“芝岫”二字还清晰可辨。乾隆的《青芝岫诗》也还残留于石上,东侧的“莲秀”,西侧的“王英”均清楚可见。为了迎6956合乾隆的兴趣,大清朝一批大臣也在石头上题诗助兴。皇封或是臣题均属石之最高待遇与光彩,超越了别处之石艺术价值与尊贵地位,使此石别于它处之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5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