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草书书法欣赏(书法欣赏的行书)

1、书法欣赏的行书

行书,代表人物王羲之。行书的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  一、据张怀 《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 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 ,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的优点:张怀 《书议》说:“行书非草非真,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草行”《宣和书谱》亦说:“自隶法扫地,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者,行书有焉。”行书既没有像正书那样规矩繁难,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难认的弊病,因具有“不拘不放,易认好写”的优点,所以笔札函牍,皆使用,兼以古今人学书,亦特别重视此体。久之已成为在社会上流行最普遍,在日常生活中最切实用的字体。在应用价值上来说,算得是最伟大的。故能自后汉相传至今,历久而弥新。

草书书法欣赏(书法欣赏的行书)

2、你对草书和其他书法形式了解多少?作一简单介绍

一、概述: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书体,篆书体(包含大篆、小69篆)、隶书体(包含古隶、今隶)、楷书体(包含魏碑、正楷),行书体(包含行楷、行草)、草书体(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书)。二、历史: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燕书、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三、书体:1、篆书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大篆主要是指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钟鼎文和六国古文字等。小篆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流行于秦汉。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但与后来中国文字的渊源关系已比较明显。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是指殷商时期占卜记事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实证的最古老且相对成熟的文字。钟鼎文。钟鼎文又称“钟鼎款识”、“金文”或“铜器铭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钟、鼎、盘、簋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字凹为款,字凸为识,是立体的文字表现形式。甲骨和钟鼎,商周两代都有遗物,但从书法特征而言,后人多以甲骨文为殷、商文字代表,以钟鼎文为周朝文字代表。从甲骨文演变到大篆是文字第一次重大的改革,有了体统,比较统一了,用起来也方便得多。大篆就是籀文,形体上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它包括石鼓文等。石鼓是秦国的东西,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曾对其有详细的论述,主要是甲骨文、钟鼎文未变小篆以前的书体,石鼓文是我国已知最古的刻石。小篆即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年)后,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当时,丞相李斯奏请统一文字,一方面废除六国杂用的古文和区域性的繁字,一方面以秦国通用的籀文(传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属大篆)为基础,加以简化改革,成为小篆。为了区别,前人称籀篆为大篆,秦篆为小篆。由于大小篆是继承和连带的关系,所以有部分文字相近和相同,简化是相对的和总体而言的。由于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帝国,明令以小篆为天下通行的文字,又由于东汉许慎收集全部小篆,所编《说文解字》,流传至今,因而小篆就成了中国古代研究、理解、传播文化的重要中介工具。小篆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发展,具有伟大的功绩。秦代小篆流传下来的文物,还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山刻石》和铸刻在诏版、秦权上的文字。据说都是出自李斯的手笔,也是篆书法的标准样板。小篆字体极为规范,偏旁有统一的写法,笔画委婉曲折,粗细均匀,体式圆浑,分间布白调和对称,字形狭长,上部紧密,下部开朗舒展,给人以刚柔相济、爽朗俊健之感。甲骨贵秀劲,金文贵浑穆,小篆尚柔和,楷行称遒健。小篆用笔,“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篆书用笔也讲求转折、停、顿、按、提、起、住各种方法。而转折停顿,重内蕴而不外露,按、提、起、住的节奏贵在不着痕迹。汉盛行隶书,篆书较少,多是些题字碑额等。三国时曹魏保存下“三体石经”一种,其中吴写篆有些成就。这以后真书(楷书)兴起,各家书派都趋向楷书。唐朝篆书只有李阳冰颇有功夫,宋元写篆之人渐多,还出现了不少篆书刻石、治印、说文之类的书。有名的书家赵孟頫有碑刻篆书传世。明李冬阳、清邓石如是当时的大名家,以气势磅礴的笔墨,气度恢宏的风雅,学汉碑额,并有创新,改变了唐朝以来的死板细圆的玉筋体。清末,吴熙载、吴大澄、杨沂孙、范永祺、丁佛言、章炳麟等人,各家都有很多篆书的碑贴和著述。另外,小篆的查认可以看《康熙字典》或《段注说文》《文字蒙求》和近年出的篆书字典等。春秋时写篆书用腾条(当时没毛笔)把一头砸裂沾漆书写,所以写出字没有明显笔锋,笔划也全是一样粗细的。2、隶书小篆风行天下后,又渐渐呈现出它在书写行文上的弊端。因为篆书笔划复杂,写起来费事,传说当时的狱吏程邈因罪被关在监狱里,他把大小篆的笔划和结体作了简化,把篆书笔划的圆转改为方折。便于书写,速度也可以快些了。隶书从秦经西汉到三国,在楷书创造成熟和通行以前都使用它。但其形体却时有变化和美化。西汉的隶书还保持秦代的遗风,到东汉,特别是末期,就趋于工整细巧。结体平扁,笔划里边出现了波磔(汉字中的捺),形成了汉隶的基本形态。晋唐以后至近代,虽然各种书体,特别是楷体盛行,但是隶书仍然广泛流传,就是由于两汉的隶书结构用笔富于变化,风格多样,艺术性强的原故,它始终博得人们的喜爱。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特有的成就,字体的肥瘦大小,结构和运笔变化无穷,各尽其妙。汉隶在书法发展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上承前朝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楷书的风范。汉代留下的石刻很多,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此外,至今出土的汉代碑、碣(小碑)很多,内容多是歌功颂德之词。从字的大小上看,最大的是浙江跳山摩崖,字大过尺;最小的是“阳三志”,题字三四分见方。另外,残石、汉代竹简的墨迹也都非常真实地表现了汉隶的笔法和风格特点。中国书法发展到隶书,进入了革新的阶段。小篆和定型的隶书相较,字形由狭长变为扁方,笔画由匀称的弧笔变为粗细结合、笔姿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联绵圆转变为笔笔分断的方角,字的象形意味大多隐没了。隶书的形成,给以后的草、楷、行书奠定了基础,给汉字的普及和书法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通常,人们称初期的隶书为“秦隶”或“古隶”,说明其中还保留着篆书的意味。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就是“古隶”的代表作。3、草书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一般认为是书写章奏或章程所用的,比隶书简捷的书体。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字右仍有波磔,这是它保留隶意,不同于今草的特征。相传章草是汉元帝时的黄门令史游所创,流传至今的有他的“急就章”(书奏的折子等),后人因取其“章”字叫“章草”(前人讲“草”,也有草创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是,后汉章帝喜欢杜度的草书,叫他上奏本章时写成草书,所以叫“章草”。许慎的《说文序》中有“汉兴有草书”的解释。卫恒的《四体书势》也说:“汉兴有草书,不知作者姓氏。”上述诸家之言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章草与隶书的关系及创造的年代。至于“章草”名称的来源,还可以认为是后来有了“今草”,为区别而把前一种形式的“特殊”草书叫“章草”。这好像楷书古人叫它作“今隶”,把秦、汉之际的隶书叫“古隶”;有了李斯的小篆,就把籀文叫做“大篆”一样,因此,“章草”名从《急就章》引出,这是比较容易解释的。凡是一种书体,必定要经过自然的因革损益,这是在字体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它在民间中流传,完善,最后把它固定下来。所以从某一角度说,它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至多是某人经过一番有系统地整理而已,只能叫作某人“集大成”。章草的运用是解散隶体,使它趋于简便,至于用笔还是因袭了隶书的某些笔法。特别是“捺”画的末尾,很是明显。但是其他笔画基本是后来行书的雏形,不少字已有萦带(连丝)的笔划,开创了草书的连绵笔势,同时也为隶书向楷书过渡创造了条件,起了桥梁与媒介的作用。后汉张芝的章草最为有名,今草也是从他开始演变的。因为他书技熟练,所以书写得很快。张怀廿六《书断》说:“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芽连茹,上下牵连,成借上字字终,而为下字之始……”阐明了今草和章草的区别与关系。章草中隶书的笔法,如横依然上挑,左右波(撇)磔(捺)分明,而圆笔和一些萦带,是隶书所无而今草常有的。即“气有方圆,法兼使转”的运气法。总之,写章草,横竖要古朴如隶,笔划萦带处则旋转如今草。这是章草最基本的笔法。《续书谱》上说:“大凡草书,光取法张芝、皇象、索靖等,章草则解体平正,下笔有源。”指出写时要笔势平正,不要像今草从偏邪取势,在飞动中求平衡,笔法中有隶书渊源,内涵朴厚意境。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前人因今草是由章草演变而来,章草是今草之“源”,所以主张学习今草,必须先从学章草入手,先学草法,掌握其中规律。现在看来学草书并不须非要学章草,才能掌握草书的规律。明朝人韩道亨编写《草诀百韵歌》就提供了方便。他把主要的部首、用法及部首间的区别,用五字一句的顺口溜编写出来,非常明确地说明了草字结体和行笔中的某些规律,并且还有正楷作对照,便于记忆,如讲“氵”和“讠”,这两个部首的区别时用“有点方为水,空挑即是言”。再如说字的结构特点,用“羞”举例则是“羞见羊踏田”,即是由上边的“羊”和下边的“田”组成羞字,此帖虽不能包罗万象,但引人入门是完全可以的。自看今草以后,从汉朝到唐朝,都说其源出自张芝,但是又因风格差异而各有特点和派系,从形体上看,前人把它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首先是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其特点是气势连绵,笔意奔放。古人称张芝的草书为“一笔书”,意思是连绵不断如一笔写成。他的草书并非整篇连绵不断,不过都能从锋笔的萦带关系看到其中的顾盼呼应关系,和贯串一气的精神。张旭是学张芝的,《阁帖》中有张旭的两种帖,笔法、结体和张芝相似。张旭是唐朝吴人,善草书,嗜酒,每次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者用头发蘸墨而书,至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故世称“张颠”,又称“草圣”。唐朝文宗时,世人以李白的诗,斐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怀素在《阁帖》中有一帖“真书过钟”与二张风格很像,但和自己的名帖“自叙”帖却不甚相同。而“自叙”帖才真正是怀帖的代表作。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时,毛泽东接见他并赠送一本精装的《怀素自叙帖》。怀素字藏真,在《自叙帖》前有四个小篆大字“藏真自序”,他是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出家后就一直做和尚,生卒年皆不可考,大概是唐朝中叶。《自叙帖》是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的作品之一,《宝章待访录》《书史》等书上皆有记载,字属狂草,多用中锋,笔划粗细变化不大,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刚健有力而又婉转自如;在行款、字形结体上,大、小、斜、正互有呼应,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尽得草书之妙。其帖和李白的诗一样,是一种古典的浪漫艺术,那么富于民族形式的美,不是拘谨古板,而是热情奔放,开朗活泼。如高峡涧水下泻,其气势尤其磅礴。清代杜衍在帖后题诗呼之曰“狂僧”、“草圣”。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优秀的书法艺术遗产。怀素之所以有较大的成就,主要是长期刻苦地学习和实践的结果。他受过颜真卿的指点,又曾到长安、洛阳观摩了一些“遗编绝简”,在学习前人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创造和发展,自成一体。史书记载,他曾作漆盘、漆板,在上面练宇,擦了写,写了擦,以至把板都磨透了。他把用秃的笔埋起来,堆成土堆,名曰“笔冢”。对于怀素,后代的书法家推崇备至,尽力效法。很为历代推崇的除上举二帖外,还有《苦笋帖》,潦潦十几字,足见其精神。宋人的《海岳题跋》卷一记载“唐僧怀素自叙,杭州沈氏曾刻版本”。可见,唐宋时怀素的《自叙帖》就为时人所注意,也可知在当时对于书法碑帖上的需求是大量的。宋代的米芾、元康里夔(á)、鲜于枢等也喜作狂草。其次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他们在《阁帖》中有五卷帖,王羲之三卷(6~8)包括帖,献之有二卷(9~10)共76帖,多是行草夹杂。就草书来看,“二王”的笔法比二张要瘦,更觉清新秀丽。羲之只有《十七帖》(因帖中第一帖有“十七”二字,故名“十七帖”)。一种是纯草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大约是在唐朝人们搜集而成的。此外,《姨母帖》《初月帖》《丧乱帖》等也很传神。王羲之改革当时草书中章草的遗迹,改变了当时影响很大的钟繇书风,建立了自己的风格,并且吸取民间圆转笔势,创造了“王派草书”。羲之今草在南朝和唐初最为盛行,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是王的后裔,其今草最得王羲之神韵,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在全国搜集王的手笔。唐初李怀琳(邕)、孙过庭,宋代的薛绍彭,元代赵孟頫,明代文征明等都属此派代表作家。日本空海僧唐时来中国,携羲之今草而归,对于日本书法的发展影响极大,日本书界对王羲之的推崇亦是很大的。献之的草书,到盛唐以后大行,他的《鸭头丸帖》很为历代推崇,视为难得珍品,经张旭、怀素发扬光大而成“狂草”,宋米元璋、元康里夔、鲜于枢等也喜作狂草,明末傅山、王铎,更有所发展,书苑上“王体”蔚然成风,二王因而被誉为“书圣”。第三是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法极有规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用笔和意态活泼飞舞,比较适合初学者研习,尤其是《书谱序》更便于学写、摹拟。值得一提的还有米芾的《草书九帖》,宋克的《杜子美壮游诗》《金铜仙人辞汉歌》,康里夔的《渔父辞册》,祝允明的《李太白五云裘歌》《赤壁赋》,文征明的《滕王阁序》等。另外,武将岳飞的《出师表》也很为人们喜爱。近现代是林散之,有“草圣”之称,启功见到林散之草书三鞠躬,日本书法界领袖青山杉雨称赞林散之草书:“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 。4、行书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书写流动,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为广泛。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行书即正书(楷)之小伪(变),名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经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者钟元常(繇)善行书是也。”其后,东晋王氏豪门子弟,擅长行书者不少,其中以王羲之父子最为著名。《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后人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尊崇王氏,最爱《兰亭序》,他派肖翼从辩才和尚处骗得《兰亭序》真迹。命冯承素、虞世南临摹,分赠亲近。太宗死后,以真迹殉葬。今传《兰亭序》行楷书法所以流传久远,是因为其内容和形式富有时代风格。此中,热爱自然,描写自然的内容和任情真率,洒脱自然的书法形式相结合,正体现了摆脱儒学名教,提倡文艺自觉的东晋时代精神。这正是《兰亭序》气韵生动,能成为天下第一的缘故。晋朝是行书的繁荣时期,自晋以来凡是善书法的人,没有不工行书的。在《淳化阁帖》中,如西晋武帝(司马炎)、宣帝(懿),东晋元帝、明帝(昭)、康帝(岳)、安帝(丕)、简文(显)、教武(曜)等都能写很好的行书,臣僚像王导、庚亮等人,善写行书的就更多了。上行下效,遂为时尚,于是行书在书法艺术上形成一大体系。唐代张怀瓘评鉴唐以前历代书法,在他的著名《书断》中列有“神品” 25人,其中行书四人为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王的行书被称作“超钟迈张”,被历代推为“书圣”,而他的作品以“兰亭序”为第一,这是古今所有书家公认的。还有王羲之的行楷帖《怀仁集于羲之圣教序》也很有名,多人效法,古今未变。行书墨迹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为最古,当时行书与楷书并盛且已较为成熟。清乾隆评论晋字,特别是评王羲之《兰亭序》时说:“千古妙迹,古今楷法之精,未有与之匹者。”这里所说的楷法是反映行书笔法。可见,纵观古今,楷书、行书皆应远法晋代名家。王羲之是东晋年间书法革新家,在书法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王派书风,不仅使当时书苑震动,且对后世和中外艺坛都有影响。不仅楷书写得好,隶书、行书、章草都很有特色。他的《兰亭序》原本现已失传,现在流传于世的全是些摹本。最接近原作的要属冯承素的摹本,据说这是双钩好了填墨的,对于王羲之的笔法,此帖不失本来面目。另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诸人,亦有临本,多渗杂着个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难免有差异。《兰亭序》共计字,章法、笔法都很美观,中间有20个“之”字,7个“不”字,其它如“感”、“怀”、“畅”、“会”等都有重见的字,但写法却各有不同,特别是笔划少的“之”、“不”,不过几笔,字重复的机会又多,却没有使人感觉重复厌看。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诗叹曰“‘之’字最多无一似”。认真学习可以从中学到很多行书的法门。另外,唐代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元代书家鲜于枢曾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该帖字,写得字字挺拔,笔笔奔放,和颜体楷书一样,他的行书,也透出清劲丰满,严整茂密的风格。而且,在其真迹影印本中,枯笔和连带的地方都清晰可见,可供学行书的人细致地观察行笔的过程和转折处笔锋变换之妙。此外,王羲之的《丧乱帖》也是著名的珍品。自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来,后代的书家莫不注意行书,甚至写碑版也用此体。从唐太宗写《温泉铭》开始,以后李邕写碑也是楷行夹杂,如《岳麓寺碑》《云麾碑》等,都是如此。到宋代书法大家苏、黄、米、蔡均以行书名世,传本颇多。赵孟頫、董其昌是元明清的大书法家,写碑版多行楷相间,作品为世所喜爱。从书法史上看,行书在晋朝就逐渐脱离正楷,成为广泛的手写实用书体,而且至今仍有广泛的用场。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趋变适时,行书为要。”意即行书较切合实际应用。既比楷书简便易写,又比草书好认,便于通行。又因为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伸缩性大,变化多,借助于楷草笔势来运用笔法,发挥艺术效果,以草书笔法的放纵冲破楷书的谨严,二者有机地结合,形成富有生机的新体。行书兼备各体之长,是其优胜于其他书体的地方。行书因笔势贯通,笔划增加的勾挑、点画之间牵连着的游丝是草书的笔法,而是楷书的笔法又增加了行书的凝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学好行书是很实用的。5、楷书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曾叫“楷隶”或“今隶”,最初产生于西汉的民间,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内有不少隶书的痕迹。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的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才是楷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繇等人的作品。另外,当时还有“吴之谷朗碑”等,字体笔划和楷书相近,其中有些章草痕迹。要注意草书并不是在楷书之后才有的,就和简化字一样,草体楷化,字就简单多了,也便于学习。谈到楷书,必讲魏体,它不仅是楷书的一种,也是楷书走向成熟的基础。在古代书体中,它是和篆隶一样重要的书体,即专指北魏时的石刻、摩崖、造像、墓志等书体。魏体基本上摆脱隶法,体貌姿态百出,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正凝重为主。唐太宗很喜好书法,崇尚王羲之(主要是行草书)书法,极力搜集天下名人和过去书法家写的书法原本和手札,王羲之的著名字帖《兰亭序》真本,据说就是被他带到坟墓中,至今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另外一种名帖《圣教序》传世,则是靠其后裔怀仁一字一金买来集成的。统治者和文人们的重视给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土壤,唐代书法家之多和成就之高,是世所罕见的。近几年来在对唐太宗昭陵的考查中,发现有许多著名碑石文字,称其为“唐代书法的荟萃之所”。

草书书法欣赏(书法欣赏的行书)

3、各种书法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蝌蚪文大篆小篆章草今草隶书魏碑真书(正书、楷书)宋体行楷行草行书书法主要69分为五大系:篆、隶、楷、行、草而根据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内涵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书法风格,所以书法的特点因时与人之变而异,不可笼统论定!如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均以楷书著称,却各具风格;宋四家:苏、黄、米、蔡虽皆以行书盖世,却各不相同……在此只能简单概括以下有代表性的书体:(1)篆书:先有大篆后有小篆.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异体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隶书:隶书结体扁 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增强了书法造型艺术的美观,风格也趋多样化,艺术欣赏的价值大大提高. (3)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 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是因为此书法可以作为楷模通行的书体,一直沿用至今.(4)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 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 行草. (5)草书: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乱写,草书的特点是艺术欣赏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种. 章草是隶书简易快写书的书体,字字独立不连写,今草是楷书的快速写法,点画飞动,上下之间笔划痕迹往往牵连。

草书书法欣赏(书法欣赏的行书)

4、如何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赏书法不仅体会作品的点画5997,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以及师承,流派,风格,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审美追求。书法家靠手和思想来创造,欣赏者靠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再创造的成效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诸因素。  欣赏书法既要对作品宏观把握,如,气势·用墨·结构·线条,欣赏线条质量,从中可以观察出作者创作时的用笔·用墨及其笔法。其次 是由线条点画组合的汉字结构,体现的意趣和哲理。三是布白包括行气·章法······四是神采,就是指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神采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忠实记录与作者的情感·性格·修养密切相关。优秀的作品必须是形美神足,形神兼备,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足神采。  书法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所造成的独特境界,这与书法家的审美取向·艺术气质关系最为密切,是书法家艺 术个性追求的结果。  书法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在创作中表现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 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也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这也 是数千年历史积淀在书法家心灵中的反映,体现在线条的微妙之处,以人以无限的遐想。

5、如何欣赏书法

书法艺术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69的美学思想,因而书法欣赏的过程也就是具体把握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特点的过程。欣赏书法要把握书法美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气韵生动气韵生动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的境界是气韵生动,要达到气韵生动的表现,就必须要骨法用笔,也就是说要写出有弹性、有力度的线条。原始社会先民们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已经具备了文字的雏形,线条也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意味,天真朴拙。商周时代的甲骨文绝大多数都是以刀代笔刻画出来的作品,线条以方直线为主,劲挺明快(图9-1)。青铜铭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后以铜浇铸而成,称为金文。金文拓本书法线条遒劲朴厚,结体天真烂漫。先秦的书作虽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画而成,线条还缺乏生动的表现。秦汉以下毛笔作为书写工具普遍被采用。毛笔是用狼毫等兽毛制成,具备尖、圆、齐、健的特点,书写得法,能产生刚健、遒婉、秀逸、凝重、流丽的非常生动的表现。而且书法作品多采用墨汁书写,色泽鲜亮而又沉着,干湿浓淡的丰富变化又会产生生动的墨韵,使书法线条的表现更加传神。所以如何用笔用墨就成为书法家终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审美的关键。古代书法家总结出一整套用笔、用墨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执笔要以意念带肩,肩带肘,腕竖掌平,五指齐力,力注笔尖,这样写出的线条才能达到有力而不浮滑。书写笔画要藏头护尾,逆入平出,中锋用笔等等,这样笔画才能达到匀实遒劲而不妄生圭角,产生诸如柴担、蜂腰、鹤膝等病笔。用墨要浓而不滞,清而不弱,水墨相渗,达到墨分五色的生动表现。总之好的书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气、神,体现出气韵生动的高超的艺术境界。      图9-1仰韶陶器刻符  二、形意合一形和意的合一汉字以象形和会意为造字的基础,每个单独的字都是古人创造的写意的造型艺术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写作,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别由象形的心和目组在一起形成的会意字,从目上的直线表示视线,这个字以造型的方式喻示了词义,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觉,由心灵的窗户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质。这样书法家在书写这个字时,就会感受到写意绘画的美感享受,把这种绘画感受造型和书法造型感受结合起来就是完整的形意结合的书法感受。  三、点线面结构点线面的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来造型的,线与线之间所界定的就是面。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书法的结构美类似于建筑美感。古代书论里谈书法结体构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欧阳珣的《结字三十六法》影响最大。他按楷书字型的类别特征规定了书写平正的合理的原则,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让(合体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与主体的关系)等等。但是书法的结体原则规范不了书法的实践,古代书法家在创作中,有法而又无法,展示了千姿百态的书法的结构美(图9-2)。如一个山字在书法家的笔下,由于意象的不同即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结构美。金文《癸山敦》的山字,不离象形,观之如三山并立浑朴天成。北魏郑道昭《天柱山摩崖》山字,以中间一画为中轴,真如擎天一柱,左右两竖化为两点,各骑下横一端,如翘翘板,在平衡中寻找着不平衡,在稳定中寄寓着活泼。唐太宗《晋词铭》山字,将三竖化为三点,下横只写一半,化实为虚,结构顿显轻盈活泼。而怀素《自叙帖》,化三笔为一笔连绵草书,左一竖有山之高,下横与中、右竖化为山之连绵逶迤,写出了动态的美(图9-3)。      图9-2      (图9-3)  四、笔墨交融笔墨交融的线型美书法是以线来造型的,而线本身抽象出来即具备了丰富的审美因素。线的提按顿挫,粗细徐疾,干湿浓淡,迂曲刚柔,体现了音乐的广阔的表现领域,其节奏、旋律把人引进了如痴如醉的优美的意境。古人为了阐明笔划线条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唐代书法家欧阳珣,曾这样描述:点如高山之坠石,一如千里之云阵,如万岁之枯藤,如陆断犀象,如崩浪雷奔,如劲松倒石,如劲驾筋节,如长空之初月。就是说书法家在写字时应心存意象,这样笔下才能出现表情丰富,笔墨生动的线条美来。见(图9-4)怀素《自叙帖》。      (图9-4)怀素《自叙帖》  五、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章法美章法是指书法作品整体的谋篇布局的结构法。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书法作品尤其是草书作品的章法一般为开头加引手章组成的起手式,情感稳重充盈的前半程,笔墨自由驰骋、变化多端的后半程,然后是落款、钤印组成的结尾。这种起、承、转、合式的结构美,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一般法则–即太极图式。太极图就是首尾闭合的大的线型。线是充盈着生命韵律的曲线,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绝对的直线,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线的表现形态,而一切最优美的事物都有线型的表现形态。这样,线的线型表现就是章法的实地美,而线包围的空白表现就是章法的虚地美。虚实相映、刚柔相济,造成了书法章法的变化万千、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图9-5)      (图9-5)〈草书诗轴〉许友(清)  六、诗书并茂诗书并茂的文采美书法是书写文字的艺术,虽然书法可以抽象地欣赏线条和结构美,但是对文字内容的把握,使我们的欣赏更为全面完整。大书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诗文修养的文人学者,带法作品也就是杰出的文学作品。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又是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读其字、赏其文真是美不胜收。  仅供参考,谢谢采纳!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44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