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书法资讯

李邕(上李邕意思)

1、《新唐书 李邕传》全部译文

李邕字泰和,扬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贯古今,不能属辞,故人号“书麓”。善以《文选》讲授诸生,邕能补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见李峤,请假直秘书,未几,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  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珪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诤,乃召拜左推拾遗。五王诛,坐善张柬之,出为南和令,贬富州司户参军事。韦氏平,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弹劾任职,人颇惮之。谯王重福谋反,邕与洛州司马崔日知捕支党,迁户部员外郎。  玄宗在东宫,邕及崔隐甫、倪若水同被礼遇,岑羲等忌之,贬邕舍城丞。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张廷珪为黄门侍郎,而姜晈方幸,共援邕为御史中丞。姚崇疾邕险躁,左迁括州司马,起为陈州剌史。会仇人告邕赃貣枉法,下狱当死。许昌男子孔璋上书天子,疏奏,邕得减死,贬遵化尉,流璋岭南。  邕后从中人杨思勗讨岭南贼有功,徙沣州司马。开元二十三年,起为括州剌史,喜兴利除害。复坐诬枉且得罪,天子识其名,诏勿劾。后历淄、滑二州剌史,上计京师。始,邕蚤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环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中人临问,索所为文章,且进上。以谗媢不得留,出为汲郡、北海太守。  天宝中,左骁卫兵曹参军柳勣有罪下狱,邕尝遗勣马,故吉温使引邕尝以休咎相语,阴赂遗。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传以罪。诏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奭就郡杖杀之时年七十。代宗时,赠秘书监。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杜甫知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读者伤之。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终以败云。一在《新唐书》中,李善的事迹是附见于李邕传的。在史学家的眼中,李邕的地位和价值无疑是高于乃父的。《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云:“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意。书成以问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这段文章说了两件事,证明李邕是“少知名”,或者说是天才。先说后一件事,“秘阁万卷”李邕“未几辞去”,而“奥篇隐帙,了辩如响”,说明李邕读书快,记性好,也说明此前他读书的面还不是太宽的。再看前一件事,证明李邕悟性好,见识高。但算算年龄,笔者有点疑问了。“始,善注《文选》……书成以问邕”,李善《文选注》成于显庆三年(),其时李邕尚未生。二《新唐书·李邕传》说:“邕少知名,始善注《文选》释事而忘义,书成,以示邕,邕不敢对,善诘之,邕意欲有所更,善曰:‘汝试为我补益之!’邕附事见义,善以其不可夺,故两书并行。”少年李邕的意见表达了普通读者对于注释普及性的要求。但所谓“两书并行”的情形并未见到,或许李善在修订其注释时已经吸收了儿子李邕的建议以及某些具体意见亦未可知,所以今天所见到《文选》李善注固然以释事为主,亦复兼及释义,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言外之意以及写作手法有所诠释。三李邕(~),即李北海,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他工文,尤长碑颂。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传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等。唐窦蒙在《述书赋注》中说:时议云:“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得预焉。”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其为文,长于碑颂,多自书。唐人说李邕前后撰碑八百首。杜甫诗曰:“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  李邕的书法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右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用行书,写碑。书法的个性非常明显,字形左高右低,笔力舒展遒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提倡创新,继承和发扬古代书艺。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苏东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頫 ǔ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年七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写字课本就采用李邕的书法字体,作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写字》课本。相信不远的将来,李字也像王字一样丰美全国。  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长行楷书。当时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观常以金银财帛作酬谢,请他撰文书写碑颂。他一生共为人写了八百篇,得到的润笔费竟达数万之多。但他却好尚义气,爱惜英才,常用这些家资来拯救孤苦,周济他人。李邕撰文书写的碑文,常请伏灵芝,黄仙鹤和元省己鑴刻。据明代杨慎的《丹铅录》考证,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李邕(上李邕意思)

2、上李邕一诗,李邕后来接受李白了吗

唐天宝四年,公元年,这一年,中国诗坛上的两位巨星 杜甫和 李白同在古 齐州(即今 济南市),并且游踪齐鲁,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甫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北海,即今山东 的益都。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连日赶往 齐州与杜甫会面。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时李邕68岁,早已名满天下,杜甫此时才是个33岁的后生,名声远没有达到诗圣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识珠,他已经预见到了这颗新星的万丈光焰。可惜他没有看到。 会见的欢宴就安排在新建的 历下亭上。李邕、杜甫、 李之芳在座,可能还有许多 齐州的知名人士出来作陪。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李白这时也在 齐州。 天宝三年,他与杜甫在 洛阳相遇,结伴东游。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极宫受道录,不知是道规使然,还是没有接到请帖,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这位极善饮的诗人没有来喝这杯酒,否则历下亭上一定会留下李白的诗作了。李邕与杜甫把酒长谈,论诗论史,也谈及了杜甫的祖父 杜审言,这让杜甫十分感激。就在这次欢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李邕愿意结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载:“邕素负美名,频被贬斥,皆以邕能文养士。”李邕鬻文获金,可以用来支付他结友交游的巨大开销,可是鬻文的事也不是常有的,总有手头拮据的时候。每逢这种时候,他就有挪用公钱之嫌。杜甫和李白在天宝四年分别见到李邕的时候,他身上刚刚发生了一段死里逃生的故事。开元十三年,公元年, 唐玄宗泰山封禅回归 长安,车驾路过汴州。李邕从 陈州赶过来谒见,并接连献上几篇辞赋,深得玄宗赏识。于是李邕就有点飘然,自我吹嘘凭自己的才华“当居相位”。那时李邕只是陈州刺史,这话说得忒大了点。偏偏这话叫 中书令张说听见了,不久李邕在陈州任上挪用公钱事发,张说将旧账端出。两笔账一块算,下狱鞫讯:罪当死。这时候幸亏有个叫孔璋的 许州人上书玄宗皇帝要救李邕,那封奏疏写的真是好,打动了唐玄宗,免去李邕死罪,贬为 钦州遵化县尉。而孔璋流配岭西(现今广东)而死。这两个以生死相交的人始终没有见上一面。孔璋的奏疏基本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过。这篇情真义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李邕身上的传奇色彩,尤其让仕途失意、蔑视权贵的李白景仰。李白也深怀济人之心,有着散尽千金的豪爽,来到齐鲁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访这个传奇中人。就在天宝四年,他们相见于 益都李邕任上。李白时年44岁。李白在 益都听到了另一个李邕见义而舍己相助的传奇故事。这里有一个女子,丈夫被人谋害。女子持刀复仇,刺杀真凶而获狱,罪当极刑。这时候李邕奋不顾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写下了叙事乐府《东海有勇妇》:“学剑越处子,超腾若流星。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白刃耀素雪, 苍天感精诚……豁此伉俪愤,粲然大义明。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名在烈女籍,竹帛已荣光。”送别杜甫和李白后两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

李邕(上李邕意思)

3、上李邕意思

上 李 邕①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②直上九万里。 假令③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④沧溟⑤水。 世人见我恒⑥殊调⑦,闻余大言⑧皆冷笑。 宣父⑨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上:呈上。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县)太守,书法、文章都有名,世称李北海。后被李林甫杀害,年七十余。《旧唐书·文苑传》有传。李邕年辈早于李白,故诗题云“上”。 ②扶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③假令:假使,即使。 ④簸却:激扬。 ⑤沧溟:大海。 ⑥恒:常常。 ⑦殊调:格调特殊。 ⑧大言:大话。 ⑨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2][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1]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时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 》)。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李邕(上李邕意思)

4、上李邕的李邕是什么意思

李 邕 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恰道出李邕善学之处.《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学又将军行法,既得其妙,乃复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叶有道碑》、《岳麓寺碑》、《云麾将军碑》为其代表作.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苏东坡,米芾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点,元代的赵孟俯也极力追求他的笔意,从中学到了 “风度闲雅”的书法境界.他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5、唐朝李邕最著名的诗句是什么?

李邕(~),中国唐代书法家。擅行书,师法王羲之,后自创一体。以行书写碑文,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无墨迹流传,今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不是诗人!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21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1443873830@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