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中称的草圣到底是谁
中国书法历史上真正的草书之圣——张芝看来都被大家遗忘了。张芝是最早称为草圣的人!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他是东汉人,比王羲之的历史还早年,就更别说张旭了。东汉人喜爱张芝对草书的疯狂程度可见赵壹——《非草书》。虽然该书是否定草书的功用,但可见当时世人迷恋张芝草书的程度。张芝是章草的集大成者,是今草的鼻祖。对二王以及张旭、怀素等后辈的影响颇大。王羲之曾有“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之语。张芝季弟张昶,也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善章草,书类伯英,时人谓之“亚圣”。另外他姊之孙索靖也是晋著名书法家,也被称为过“亚圣”。从这些方面可见张芝其功底。再普及一下,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章草从隶属转变而来,张芝是今草的鼻祖,张旭是狂草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什么说之一呢,因为与其比肩的还有一个怀素!最后小帖一下张芝的资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楼主怎么看,你自己做选择吧!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2、书法:张旭的草书据说是看了什么受到启发的?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3、他的草书括号令人叫绝?
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晋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今天给书友们分享张芝《冠军帖》。此作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4、传说,王义之十分见识还远熟识张芝的草书
“书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辈书家有两个:一个是曹魏的钟繇,一人是东汉的 张芝。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见孙过庭《书谱》)“耽”,是沉迷,特别爱好的意思。连王羲之都自叹弗如,可见张芝对书法的热爱程度。
5、历史草书第一大师
历史草书第一大师: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原创文章,作者:大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fa8.cn/1146.html